[摘要]作者主張對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措施可以用“一條主脈、兩個視野、三個基本”加以概括并組織實施。即以全國落實科學發展觀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探索為改革的主脈;從國內、國際與時間、空間兩個方面組織實施;著重在基本制度、基礎條件、基礎組織改革方面積極探索。
[關鍵詞]天津濱海新區 綜合配套改革 三個著力點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2-0013-04
[作者簡介]王立國(1956—),河北定州人,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問題、資本市場問題。
一、發展階段性約束下的改革目標設定
從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任務和目標分析,上海、天津、深圳在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應當取得三個效應,即先行先試的“先發效應”、體制創新的“示范效應”、聚集擴散的“區域振興效應”。如果試點城市自身不能通過改革實驗加快發展,沒有先發效應,非但試驗區所在城市不能保持先行支付改革成本的積極性,其他城市也不能發現實施綜合配套改革的好處,示范效應就無從談起。如果改革實驗的最終結果是僅限試點城市可以做到,其他城市無法拷貝和復制,即只有特殊性沒有一般性,只有聚集性沒有擴散性,非但先行先試的改革成本不能通過區域擴散進行攤薄,而且與其他城市還會形成新的發展矛盾。
為完成上述三項主要任務,關注三個試點城市的特點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必要的。根據經濟學家錢納里的研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觀察各個國家發展的變化可以發現,人類從農耕文化向工業化發展并進入到后工業文明是呈階段性的。借助上述理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針對中國各個省區發展的階段特征,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題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見圖1):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大陸只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城市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的成熟期,另有十個省區處在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十八個地區尚處在起步期。深圳因為不是省級建制而沒有統計在內。
從2006年中國各個省區的GDP排名情況看,天津市已經成為繼北京和上海之后第三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省市。按照世界銀行2002年的標準,與上海和北京一樣進入了中等國家平均收入水平。依同樣統計角度分析,深圳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之上海和天津還要快。據統計,深圳市2006年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200美元,到2007年,將達到10000美元。在這樣的前提下考慮三城市的綜合配套改革思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央為什么要在上海和天津(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本身就擁有相同的任務)搞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僅僅是要發揮三城市區域發展龍頭的作用,進一步形成區域增長極?依筆者所見,上述意圖是題中本有之意,毋庸置疑。但更為深層次的用意恐怕還應當在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決議中去領會,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去領會,才更加準確和科學。
目前,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從上海、天津、深圳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看,只能說同時具備了兩個相同的試點條件:即有充足的地方財力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而無需中央再給予差別性優惠;同時,本地的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就前一個條件而言,并非只有上述三個城市具備,例如,國內人均GDP排在北京、上海、天津之前的城市(不是省級城市)就有廣州、蘇州、大慶、珠海等城市,如果從減少試點風險的角度看,這些城市似乎更合適。但從試點的本意分析,則上述城市成功后的典型意義和發揮區域增長極作用的意圖就要打折扣了。
從試點的大背景考慮,僅僅從上述兩個條件去理解試點的任務,仍有將問題簡單化的弊端。雖然三城市的試點可以同時滿足上述兩個要求,但是,若三城市的試點思路基本一致而無重大差別,就筆者所見,恐怕仍不能完全反映中央的全部意圖。在充分理解上述條件和任務的前提下,用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為思考三城市改革側重點的基礎,并以此來體現出三地的改革特色,則會使三城市的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更加具有典型意義和地方特色,也更有“普適性”。對國內其他地區而言,可以參照的可能性也更大。
就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看,雖然三地都已經進入中等國家平均收入水平,但具體情況并不一樣。上海早已超過7000美元,深圳的人均GDP達到8200美元,2007年將超過10000美元,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期進入成熟期。按照世界銀行2005年的標準,人均GDP在3466~10725美元之間就是進入了中上等發達國家的程度,深圳目前可以理解為已經達到上等發達水平。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的增長明顯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上海也呈現出類似特點。天津2006年人均GDP達到5177美元,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因為城市的經濟結構和文化積淀不同,客觀上,在改革的側重點的確定方面也必將明顯區別于滬深兩市。例如,中央對天津的試點要求和上海就不同。這種差別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特質和發展線路,而且也反映了中央對不同試點城市的期望。上述觀點從國務院20號文件對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批復中就可以明顯體會出來。
天津市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經濟基礎好,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社會發展居全國前列,生態環境改善迅速;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從全國各省市可持續發展總體能力上看,天津居全國第三位,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和上海。
從社會支持系統和智力支持指數比較,天津明顯居環渤海乃至全國的前列。在各省市自治區的發展成本優勢能力、發展質量、社會發展水平、管理能力、科技能力、社會安全水平等方面,天津也明顯處于中國最具優勢的行列(見圖3至圖5)。
相比之下,上海的相關指標大部分在天津之上。深圳基于外來人口遠遠大于常住人口,若按照其他城市以常住人口為計算基數的辦法計算,則深圳市的相關指標大部分也將在天津之上。
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在發展階段的約束下,天津因為較上海和深圳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的時間稍晚,加之城市產業結構相比滬深兩市制造業比重更大,第二產業發展對城市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影響也更大。雖然城市本身第三產業發展也已經步入快車道,但是與上海和深圳相比,比重仍低,2006年甚至因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快而降到40%左右,因此,天津的綜合配套改革也將更多地呈現出工業化成熟期向工業化后期邁進的特征,滬深兩市則更多地表現出工業化后期的特征。同理,三城市中,天津市的綜合配套改革也更應當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有作為,通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避免簡單重復先經濟發展后社會事業發展的思路,探尋一條又好又快的新型發展道路,從而區別于上海和深圳目前以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事業單位改革為主要突破點的改革探索。
二、比較視角下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著力點設定
已公布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具體設想是,“一個圍繞、九個推進、五個突出”。具體說,“一個圍繞”就是圍繞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開展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努力把天津建成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九個推進”是指深化推進企業改革,形成充滿活力,自主創新的現代市場經濟微觀基礎;深化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高水平的研發轉化基地;深化推進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和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建設;深化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培養金融市場,創建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深化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土地管理模式,增強政府對土地供應的調控能力;深化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深化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改革,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推進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新區整體優勢的行政管理體制。“五個突出”是著重從建設現代研發轉化基地出發,突出科技體制改革;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出發,突出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發揮新區土地資源優勢出發,突出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從營造與國際接軌的資本運作環境出發,突出金融管理體制改革;從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出發,突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比如說,方案提出,要緊密圍繞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來開展綜合配套改革,從功能定位看,“把天津建成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無一不是體現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思想。對比之下,上海的改革思路是“兩個作用、三個三”。即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要發揮好對上海和對全國的雙重示范帶動作用;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要堅持三個立足、三個結合、三個提供,具體說即是要把浦東改革和國家改革結合起來,為全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供舞臺和經驗;立足上海,把國家確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任務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結合起來,為上海實施科教戰略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制度保障;立足浦東,把浦東的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為浦東又快又好提供動力。
依筆者所見,對天津濱海新區上述改革措施的理解可以用“一條主脈、兩個視野、三個基本”來加以概括并組織實施。一條主脈:即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探索為改革的主脈;兩個視野:從國際與國內、時間與空間兩個方面理解方案并組織實施;三個基本:著重在基本制度、基礎條件、基礎組織改革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一條主脈: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是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可回避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和深圳基于歷史的原因已經超越了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并進入了5000美元以上的后工業化時期,各自的產業結構和城市定位也與國內大部分城市和省區不同,所面對的發展瓶頸和主要任務與國內大部分地區也不一樣。用一句不太準確的話說就是:上海、深圳已經基本解決了民生問題(有資料統計說,2005年上海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645元;2005年蘇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經達到16276元;北京2006年1~9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09元, 2006年天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3元),今后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發展質量和速度的前提下探索同步解決“民享”、“民主”的協調發展之路,天津的改革重點則更應體現在以探索解決民生問題為主時,如何以不損害環境和生態為代價,不以放慢社會事業發展為手段,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天津的城市定位和產業結構特征與很多城市具有可比性,自然條件特別是土地條件在世界特大城市中少有,與省級區域有相似之處;在過去發展長期保持14%左右速度,也比較注意社會事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社會治安較好、社會矛盾激化的現象不多、直轄市中第一個被評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如果能承擔起在解決“民生”問題為主的同時注意“民享”、“民主”問題,則天津的改革經驗對國內處在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甚至是從3000美元向5000美元發展的其他省區將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兩個視野:即要充分注意國際與國內兩個角度下天津的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已經沒有當年深圳和上海浦東的外部環境,沒有在特殊優惠政策下的自然集聚效應,而且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環渤海及東北亞合作發展的責任。在時間和空間的角度,濱海新區的改革必須立足天津的整體發展,同時不能與鄰為壑,發展順序上與臨近省區不能主觀上搞惡意競爭,還要起到服務區域發展的作用,空間上要協調共進,改革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
三個基本:基本制度、基礎條件、基礎組織改革是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著力點。基本制度方面,天津的改革將涉及科技、涉外經濟管理、金融、土地、社會事業、行政管理體制等諸多層面。例如,以建立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為目標,突出科技創新體制的改革;以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和航運中心為目標,突出涉外經濟體制改革;以發揮濱海新區土地資源優勢為切入點,突出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以營造和國際接軌的資本運營環境為方向,突出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為出發點,突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等。
基礎條件方面,改革應當在基本制度改革探索的同時注意國內和國際兩個環境的營造。例如對濱海新區的管理體制,目前已經提出要注意“一個加強、兩個延伸、一個建立、一個形成”。即加強新區管委會的統一規劃的組織、協調、服務職能;促進功能區的經濟開發職能向行政區延伸,促進行政區的行政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向功能區延伸;建立與之相應的公共財政體制;初步形成能夠充分發揮新區整體優勢、實現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國際環境的營造要求天津在落實中央給予的定位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到東北亞地區的合作與發展,故有“面向東北亞”的要求,這些提法與對上海和深圳明顯不同。天津為此積極努力,2006年成功促成了中、日、韓十城市合作機制建立,又成功構建了海峽兩岸金融合作機制,不但為天津自身下一步的發展拓展了空間,而且也在改革發展中實現了國家外交、經濟等戰略意圖。
基礎組織方面,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需要探索原有經濟開發區管理模式的轉變途經,探索經濟功能區與行政區的融合之路,特別是在國家稅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特區不能再特,開發區不能再優(惠),應當如何使機構精簡高效,經濟功能區中隨著生活區的擴大,社區如何定位等問題,都將是下一步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如果問題解決得理想,對國內其他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會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幾點結論
其一,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要面向未來,積極向滬、深兩市學習,汲取先行者的寶貴經驗,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城市定位,先行先試,努力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現途經,為其他省區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普適性”經驗。
其二,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可考慮以金融體制創新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會事業及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圍繞“一條主脈、兩個視野、三個基本”的大思路展開,使改革的綜合性、配套性更加明顯,成效更加突出。
其三,天津濱海新區的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應當重在探索解決“民生”問題,而且是在實現環境保護、生態維護良好、土地利用合理、產業升級有序、對外開放擴大、城鄉發展統籌、社會事業同步的基礎上實現,與上海和深圳的改革實驗一道,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其他省區,分別提供今后發展可能面臨不同問題的解決之道。使先行先試的體制示范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 皮黔生.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時代特征和總體設想[J].開放導報,2006,(5).
[2]王丹.綜合配套改革進展情況及面臨問題研究綜述,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三城論壇”會議材料》,2007,(2).
(收稿日期:2007-03-31責任編輯:張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