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本供給曲線和其它資本、商品供給曲線一樣向右上方傾斜,它表達著這樣一個規律:人力資本的供給數量隨人力資本價格提高而增長,價格降低而減少。從當前我國人力資本供給的現實情況看,并沒有遵循這樣的規律,背離供給規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表達;2.高等教育投資的機會成本約束;3.人力資本所有者收入水平以及社會對人力資本需求在長期內的發展分析;4.超市場規律因素對人力資本供給的影響。
[關鍵詞]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2-0099-04
[作者簡介]鄒國防(1966—),女, 湖南長沙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
大學生就業難、起薪低的現象發生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快速升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還十分低的階段,令不少人費解。
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使大學生初次就業簽約難問題在2003年被驟然放大,隨后連續幾年大學生就業率維持在70%左右,明顯偏低,起薪水平也持續下跌。與此同時,個人和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高需求狀態仍舊持續(未來的人力資本供給)。這種背離市場價格規律的現象應當怎樣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理性依據究竟是什么?本文將從人力資本價格與人力資本供給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人力資本與普通勞動力的勞動力市場表達
1.人力資本與勞動力概念辨析。本文從人力資本、人力資源、勞動力這三個概念的區分展開,著重對比人力資本和普通勞動力之間的區別。從受教育的年限、勞動生產率水平、完成知識結構更新速度、掌握高精技術的能力等方面來看,一般來說,大學生與普通勞動力存在質量上的差別,在經濟生活中他們對增長的意義不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他們有不同的供給與需求的表達,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他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從概念上來認識,人力資本與勞動力或人力資源存在三點重要不同:第一,人力資本是一個質量概念, 它反映的是一個人或一個人口群體的生產能力和收入能力的水平;而勞動力或人力資源則是一個數量概念,即以人頭來計算。第二,人力資本反映的是勞動力素質的差別;勞動力或人力資源是以勞動力同質為前提,因而無法反映出勞動力質量的差別,對這種差別的反映是人力資本概念特殊的意義所在。第三,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源上位概念,也就是說,人力資本是已開發的人力資源。
2.勞動力市場的“兩分”法。在許多情況下,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普通勞動力的供給是充分的,甚至是無限的(W.A.劉易斯,1954),而人力資本卻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其稀缺性甚至超過物質資本。
普通勞動力與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勞動參與分屬不同的勞動力市場。雖然,不曾有理論清晰給出普通勞動力和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的區分標準,但高等教育在人們心中是一個被默認的分水嶺,它實際上在普通勞動力和人力資本所有者間劃出了一道分界線。國內、外有學者為便于分析,也根據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將勞動力市場分為高級勞動力市場,即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勞動力參與市場,和低級勞動力市場,即高等教育程度以下勞動力投入市場。普通勞動力聚集在低端技術產業區,即低級勞動力市場,而人力資本所有者則相反,處于中高端技術產業區,在高級勞動力市場占有著更廣闊和自由的領域。
3.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的優勢。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所有者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人力資本所有者既可以進入高級勞動力市場,一般而言他們同時又具有提供普通勞動力的能力,因此,他們擁有跨兩個市場提供勞動的可能性。而普通勞動力不具備向中高端市場提供服務的基本條件。其次,人力資本在勞動力市場供給過程中,表達著資本的贏利性特征,即要求其投資獲得相應的收益和回報。而普通勞動力的供給不是在這樣的原則下謀劃,尤其在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下,普通勞動力供給已然使低端產業勞動力市場處于擁擠而發生過度競爭的狀況,迫使普通勞動力在市場供給中幾乎沒有原則和條件可言。再次,一旦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供給——需求偏離均衡,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改變人力資本投資方向或追加人力資本投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變被動為主動,對人力資本所有者來說并不是難事。反過來,普通勞動力面對市場出現這樣的狀態時,他們的就業選擇就面臨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表現出相同的擇業彈性,對他們來說,主動扭轉失業或不充分就業的局面十分困難。
與普通勞動力供給市場相比,人力資本供給市場條件更為有利,具有一定人力資本存量的人失業率水平低、收入水平提高快。如美國總體個人收入分配差距在減小,但是,普通勞動力與具有一定人力資本存量水平(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擴大。
二、人力資本市場價格與人力資本供給
當前,擴招后的高等教育依然供不應求。2006年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為950萬,而全國各類高校招生計劃530萬,升學率55.8%;預計到2009年之前普通高校報考人數將繼續上升,而高校招生計劃增長將趨緩,因此,在今后兩年內,保守估計全國考生中平均約有40%左右的高等教育需求缺口得不到滿足。
1.人力資本市場價格與人力資本市場供給關系規律。如果將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學看作人力資本的生產部門,產品供給曲線即人力資本供給曲線應當與其他資本、商品一樣是向右上方傾斜,即人力資本的供給數量(Q)隨人力資本價格(P)提高而增長,價格降低而減少。如圖1:
但是,當前我國人力資本市場供給狀況并不遵循這樣的規律。如圖2:
從理論上來說,某個人群的失業率上升時,該人群的總體平均工資水平下降。大學生就業率水平下降,同時,為數不少的地區大學生就業起薪跌破千元,廣東省出現500元起薪,被疑為新的“腦體倒掛”時代的到來。然而,現實中,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目前就業情勢下不降反升。圖2是目前大學生市場供給表達(擬做人力資本供給),大學生的市場供給并沒有受到連續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和起薪水平持續走低的影響而降低。
從長期來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薪酬越高依然是勞動力市場的一般規律。我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近十年來一路擴招,大學生就業局勢逐年吃緊,起薪水平一跌再跌都沒能平抑高等教育需求(未來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供給)。
究其原因,可以有這樣幾種分析,一是機會成本約束。高等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在人的一生中有較強的時間約束,一旦錯過最佳投資階段,追加投資的可能性會逐年減小,而機會成本卻逐年增大;二是回報決定供給。從不同人群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失業率水平比較分析,具有高等教育背景者平均工資高于一般人群,失業率低于其他人群。三是需求促進供給,從國家發展來看,擺脫國際競爭市場中低技術產業結構狀況,提升產業結構需要大量相宜的人力資本,另外,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它更需要高端人力資本存量的人,高等教育是這樣的人力資本生產難以跨越的階段。四是經歷了赤貧和停滯的年代后,在快速的經濟轉型和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對大多數人來講高等教育是實現階層流動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之一。
2.超市場規律因素對人力資本供給的影響。更進一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還可能發生在某些先賦性的制度安排上。比如說,戶籍制度的長期存在,人為地造成行政上的地區分割,長期的流動障礙和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形成了人們心中默認的某種地區優越和地區歧視。因此,大學生不愿意走進一些不發達地區。再比如,高考招生制度使大量有能力并且有愿望完成高等教育的人被阻擋在大學門外。如果放開高考政策,我國未來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供給水平和質量水平、勞動力流動情況和觀念改變的速度可能都會發生激烈的變化。我國高等教育依然有很濃的計劃性特征,這可能是造成無法使用一般規律和理論來分析當前一些具體問題的根本原因。
大學生已進入“低起薪”就業時代是事實。每一個用人單位都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市場要求他們理性,他們需要通過對雇員的真實能力考察來定位工資成本,以低起薪方式向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既滿足用人的需求,同時也實現了以低成本對“文憑符號”的再識別。但起薪水平并不約束和限制人力資本所有者以后的工資水平發展,而普通勞動力在競爭中工資水平發展不具有與人力資本所有者相同的彈性空間。
三、高等教育擴張、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的關系
高等教育擴張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追趕和經濟騰飛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尤其是50、60年代,發展經濟學理論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物質資本的匱乏是阻礙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障礙,即所謂“這些國家之所以窮是因為窮”。持這種觀點的西方知名學者不少,如:劉易斯,1954、1955;H.萊賓斯坦,1958;W.W羅斯,1971等。在他們的理論中,物質資本被視為增長的引擎、發展的動力、現代部門發展的前提。
根據這樣的判斷,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來進一步延伸對發展的思考,一是如何獲得足夠的物質資本?二是如何有效使用物質資本?
1.發展中國家物質資本的獲取途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從獲得物質資本的途徑來分析,一般來說有下列四種:通過國內生產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提高物質資本的積累率是為其一;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利用本國的自然資源換取發展所需的資本是其二;通過外向型經濟,以本國的勞動力換取發展資本為其三;向其他國家或國際型金融機構直接貸款是其四。
2.如何有效使用和節約物質資本。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結合是實現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的關鍵。根據上述分析,第一和第三種資本積累途徑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依賴和采用的方法。20多年來我們在經濟領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客觀地說,目前在全球經濟技術分工中我們依然處于較低的層次,輸出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要擺脫這種狀態,就必須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和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產業;防止資源低價外流和浪費使用。通過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和稀缺資源替代品的研發,人力資本可以幫助資源匱乏的國家克服自然資源的不足;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低層次經濟技術狀態。
據此,提出的兩個問題就不難回答,生產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提高物質資本的積累率;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節約都賴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即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包括個體人力資本存量和國家總體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實現人力資本的規模生產,加速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將人力資本推向每一個領域和每一片土地,這也正是發展中國家擴張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四、結論
不斷下降的起薪和就業的困擾并沒能平抑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渴望,行動背后必然有內在的、不易直接反映的理性根據的支撐。
1.與普通勞動力供給市場相比,人力資本供給市場條件更為有利,人力資本流向的是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利潤產業和專業技術領域。人力資本所有者同時具備向高級和低級勞動力市場提供勞動的能力,而普通勞動力無法向人力資本市場提供服務。即使是在就業困難時期,人力資本所有者也可以有多種選擇,他們可以改變人力資本投資方向、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追加人力資本投資;或暫時進入低級勞動力市場。長期來看,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薪酬越高,失業風險越低。
2.引起當前這種人力資本價格與人力資本供給的關系背離一般規律的原因:一是機會成本約束;二是回報對供給的決定;三是需求對供給的促進;四是經歷赤貧和停滯的年代后,在快速的經濟轉型和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高等教育幾乎是唯一通向中產階層或更高階層的通道;五是先賦性制度約束。高考招生制度是眾多學生前期獲得高等教育機會影響最大的制度約束,這種計劃性極強的制度障礙可能導致高等教育的需求脫離人力資本理論所揭示的規律,刺激需求層次上移。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造成的區域分割,則是后期大學生在尋求工作機會時使他們產生心理成本和影響他們未來預期的重要因素。
3.與以文憑為根據定價相比,以人力資本真實存量水平定價是市場理性的表達和社會進步的表現。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無論大學生就業起薪水平怎樣、就業局勢如何發展,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還將繼續擴大。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是個人處在整體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符號”資本,沒有它,難于實現有效的階層流動。
4.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不是一個“真”問題。系統的改善和進化需要有足夠多的引起變化的因子而產生余量,這些余量是系統自行優化的基礎。大學生目前就業的困境多發生于他們擇業區定向問題上,而非真正的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微觀上,傳統擇業區的擁擠和低迷的起薪,一方面必然引起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被迫調整,同時警醒大學對教育目標的修正和教學質量的重視,另一方面,將迫使大學生從入學伊始就思考和學習如何在未來接受市場的考驗。宏觀上,也提醒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機遇、在不同的層面上調整政策引導傳統就業區人力資本余量的向外流動。
[參考文獻]
[1]李建民.人力資本通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P56,146,41
[2]朱鏡德.當前大學生畢業生簽約率低的實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 2004,(1).
[3]薩繆爾森. 經濟學[M]. 潘功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P34-38
[4][美]伊蘭伯格. 現代勞動經濟學[M]. 蕭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P157
[5][美]伊蘭伯格. 現代勞動經濟學[M]. 蕭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P157
[6]蔡日方.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P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