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難度加大。當務之急是將“熱錢”收入籠中,探索治標治本之策。建議大量釋出國有流通股,盡快讓社保入市資金退出;逐步放開股票一級市場,改善資本市場結構;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停建大型公共設施;發揮市場調控手段作用。
[關鍵詞]宏觀調控 市場手段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7)05-0032-02
[作者簡介]肖金成(1955—),河北魏縣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一、 我國宏觀調控的背景分析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進行體制轉軌,即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經過長達15年的艱難轉型,經濟基礎發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由以政府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主體配置資源為主,多元化的投資主體調動經濟資源向不同方向流動。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不再依據一個途徑或一個管道,對宏觀調控的耐受性也不再一致。
市場經濟時期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有根本的不同。計劃經濟的投資主體是各級政府,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所以政府發文件就非常見效,只要堵住資金的源頭,增長速度就很快掉下來,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是大起大落。現在不同了,決策者想把經濟速度搞上去,但增長速度卻上不去。決策者想把速度降下來,卻怎么也降不下來。這種情況并不說明宏觀調控的水平低,而是說明市場經濟的復雜性成倍地增大,宏觀調控的難度也成倍地加大了。因此宏觀調控不僅應掌握盡可能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還要掌握調控的藝術。
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控主體發生了分化。過去作為調控主體一部分的地方政府、專業銀行、國有企業等已不同程度地變成調控對象。尤其是地方政府過去是中央政府的延伸,對中央的調控決策往往具有放大效應,中央要從緊,地方政府會層層加碼,以至于讓企業透不過氣來,“適度從緊”往往搞成“過度從緊”或“失度從緊”。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增長或曰發展意味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意味著政績,意味著社會穩定和社會的福利,地方政府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往往以“你熱我不熱”為借口,或明著“從緊”,暗地放松,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是現行的財政體制和干部考核制度產生的問題。專業銀行商業銀行化之后,各大銀行成為徹頭徹尾的利益主體,如仍把其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當然就大錯特錯了。調控經濟首先要調控銀行,銀行調不動經濟就調不動。近兩年,把調控的重點放到銀行,確實起到一定作用,但還是沒有找準“穴位”。在加入WTO的壓力下,銀行業改革不斷加快,既要提高競爭力,又要防范信貸風險,還要提高經濟效益,消化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不良資產”。這些壓力都傳遞到行長頭上,行長們承擔了不堪承受之重,只好去鉆宏觀調控的“空子”。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作為以利潤為目標的利益主體,會自動因應經濟形勢的變化,當商品價格上升時,會自動增加產量,維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使經濟處于“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態,一般不會出現商品短缺的情況。但如果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導致資金鏈斷裂,就可能出現商品過剩、支付困難、相互拖欠、生產難以為繼的局面。
二、加強經濟宏觀調控的對策建議
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既能避免惡性通貨膨脹,又能夠避免因通貨緊縮帶來的大蕭條,是宏觀調控要實現的目標。采用什么樣的手段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傳統的行政手段已很難奏效,使用多年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事實證明也是治標不治本。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熱錢”太多,不僅有境外的“熱錢”,也有境內的“熱錢”,當務之急是將“橫沖直撞”的“熱錢”收入籠中或使其無機可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宏觀調控之策。
(一)大量釋出國有流通股,并盡快讓社保入市資金逐步退出。股市不斷上漲,既是一種好現象,也蘊含著很大的風險。一旦泡沫破裂,受到損失的是剛剛入市的普通民眾,政府應該采取一定的調控手段。調控的目的是不要使其上升太快。上市公司股改完成之后,國有股已全部成為流通股,可把其作為調控股市的工具。建議向各控股公司發出指令,分期分批釋出一大部分,并將變現資金全部納入社保基金。這樣做可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一是平抑股市,防止出現大起大落;二是回籠資金。此外,社保資金入市的部分應令其逐步退出,在股市不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下,不準再次入市,其目的是借此回籠市場中過量的資金。
(二)逐步放開股票一級市場,為廣大投資者開辟更為廣泛的投資渠道,改善資本市場結構。全國居民的儲蓄存款已超過16萬億元,股票市值已超20萬億元,把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資本市場寄托于兩家證券交易所,也是令人不可理解。股市長期低迷,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股市暴漲,同樣會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我建議逐步放開股票一級市場。讓一些經營業績比較好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增發股票,允許經營狀況好并比較規范的企業改造成為股份公司,按照面值在當地發行股票。使老百姓能夠買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既能夠使一批企業籌集到生產所需資金,又能夠分流一部分在二級市場上熱炒的資金。企業在當地公開募集股份,既能改善其資產負債結構,減少其財務費用和償債壓力,也可大大降低銀行的風險。由于企業受到當地股民的就近監督,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股民不僅可用腳投票,而且可用手投票,有利于改變目前上市公司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狀態。在公開募股的基礎上,可在股份公司所在城市建立柜臺交易市場,允許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掛牌交易。
(三)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停止新建大型公共設施。近十年來,各級政府建設了大量公共設施,有效地改善了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尤其是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已形成遍布全國的交通網。城市基礎設施也有很大改善。面對經濟過熱的趨勢或苗頭,減少財政公共設施投資,也許是最容易做到的。雖然財政投資占的比重不大,但可起到引導、警示和釜底抽薪的作用。一些項目可以緩建,尤其是樓堂館所應統統緩建。各級財政都應采取增收節支措施,擴大財政結余,最大限度地減少貨幣投放。
(四)繼續發揮市場調控手段作用,但應時刻注意調整調控方向和調控效應。市場手段的優勢是具有彈性,缺點是傳導環節多,見效比較慢。如能做好預測,科學確定調控方向和調控力度,其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市場手段包括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匯率和稅率。其中,利率又是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從1993年開始,2004年央行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而且其它各類利率也已全部實現浮動。但到目前為止,利率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利率未能反映市場對資金的真實供求關系,未能體現市場對價格走勢的預期,也未能充分反映風險貼現。利率的彈性也不強,企業對利率的敏感度較低,提高利率難以及時有效地調控企業行為,調控效果也不理想。
今后,應更多采用組合措施,調整的方向、力度、措施組合和節奏的選擇,以經濟周期的階段性變化特征為依據,并要注意超前性。既要把握調控的方向,又要把握調控的力度。調控力度是指經濟杠桿如稅率、利率、匯率的調整幅度。
(收稿日期: 2007-09-21 責任編輯: 垠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