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制需要重塑,陳四清行長站在一線管理者的角度,認為在此過程中應該妥善處理好四大關系。
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已經涉入銀行產權改革的深水區,主要商業銀行通過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IPO走向資本市場的“三步曲”,將產權的單一化徹底轉變為產權的多元化和規范化,從而使商業銀行的股東和利益相關者對管理者的約束大大增強,使資本對銀行經營行為的約束大大強化。我國商業銀行股東之間、股東與利益相關者之間、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將極大地體現為“資本、風險、收益”之間的關系,銀行資本抵御風險的功能和追逐收益的本性將在市場規律面前得到空前強化。在此大背景下,未來銀行之間的競爭拼的就是平衡風險和收益的能力,并且是平衡風險和收益的長期能力。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金融市場的發育仍不健全,商業銀行市場化的經營還會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和可能取得的收益比起國際同行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更加充滿挑戰性。任何一家銀行一旦走向資本市場,成為公眾持股的公司,股東、利益相關者對銀行管理者都會變得“缺乏耐心”,對那些短期經營業績不佳的銀行,市場都會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反應,并且這種反應具有傳染性。為了讓股東、利益相關者對銀行的管理者變得“更有耐心”,我們必須徹底告別傳統的思維模式,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在短短的幾年、十幾年內跨越了國際銀行業幾十年走過的路程,商業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機制改革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錯綜復雜,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相互交織,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譽風險等相互交織,行業風險、地區風險、產品風險、客戶風險等相互交織,銀行經營管理體制的變革與風險管理機制變革、風險管理機制變革與人力資源改革、傳統信貸文化思維與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相互交織,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涉及面之廣,跨度之大不能說后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產權制度改革來強化股東價值,以股東價值的保值和增值為目標來重塑風險管理機制”的思路無疑是我國商業銀行整體改革的較優選擇。
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成功步入國際和國內資本市場,實現了“三步曲”中的第三步。廣大的國際國內投資者如何看待這些產權改革以后以嶄新面貌出現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實已經在IPO股票定價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由此也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中資銀行股票的熱情以及對中資銀行改革的殷切期待。然而股票上市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股票價格的短期上揚并不等同于長期一定走好。中資銀行股票長期走好的因素除了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外,至少還要取決于風險管理機制的成功改革。毫無疑問未來我國商業銀行應該以股東價值的保值和增值為目標,但與此同時,與股東價值保值和增值配套的風險管理機制應該是:按照股東的風險偏好確定風險管理戰略,按照風險管理戰略組織風險管理流程,按照風險管理流程設定風險管理環節,按照風險管理環節采取風險管理措施,最終按照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來評判風險管理措施是否得當。
在我國商業銀行重塑風險管理機制過程中,具體來說,必須妥善處理好四大關系。
風險管理機制改革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配套關系。風險管理機制改革只是我國商業銀行綜合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服從于綜合改革的大局。一方面需要兼顧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另一方面要考慮風險管理機制自身改革的特殊性,必須統籌考慮,配套進行,整體推進。財務重組后,戰略投資者進入我國商業銀行的董事會是公司治理機制變化的開始,而公司治理機制的變化客觀上會要求風險管理機制發生變化,但風險管理機制變化的速度快慢受制于內部和外部的很多因素,如市場競爭的壓力、公司治理機制的規范化程度、人力資源改革進度、IT系統的承受力等等。如果風險管理機制改革過快,就可能脫離市場、脫離銀行的實際情況,雖然貌似合理,但缺乏生命力;而改革過慢又難免阻礙業務的健康快速發展,喪失發展機遇。
風險管理機制改革中各風險管理要素的配比關系。建設以股東價值的保值和增值為目標的風險管理機制首先要保證各風險管理要素的完整性(包括風險管理戰略、風險偏好、組織架構、管理流程、政策體系、績效考核、風險文化等各個方面),其次要保證各風險管理要素之間比例協調,以可以接受的成本達到目標。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已經充分意識到風險管理基本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說目前這些基本要素已經具備或基本具備。
未來在統一的風險管理戰略指導下,不同的業務會形成不同的業務流程,不同的服務(或產品)也會形成不同的流程,而每個流程中又有不同的環節,每個環節又有不同的控制措施。商業銀行應該根據業務、服務、產品的范圍及管理人員和管理能力的匹配程度,確立適當的控制流程、環節和措施。無論是批發業務見長的銀行還是零售業務見長的銀行,都應該全面而充分地評估在優勢業務領域內的產品、服務、渠道、人員狀況,據此來考慮風險要素的比例關系,總體上應避免貪大求全或過于求細的傾向,保證風險管理成本不會失去控制。
風險管理機制改革中各風險管理要素之間的配合關系。實踐中我們可以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高度概括為“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和全額的風險計量”,其中全面風險管理范圍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全球風險管理體系和全程風險管理過程是保證,全員風險管理文化、全新風險管理方法和全額風險計量是有效手段,它們互為一體,共同構成對資本的風險承擔。事實上,確立風險管理戰略的意義超過了戰略本身,它使風險管理的內涵從防范風險的具體工作上升到為股東創造價值的精神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說,確立與股東偏好一致的風險管理戰略應該看作是重塑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的標志事件之一。但是風險管理戰略需要完善的風險管理流程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技術予以支持,無論是信用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還是操作風險管理,流程控制是第一位的,技術控制當在其次,能不能把風險管理戰略轉化為對流程控制和技術控制,就是風險管理要素之間的配合問題。
風險管理機制改革中各風險管理要素與其他管理要素的配合關系。風險管理要素發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制于其他管理要素。例如,風險管理流程改革進度取決于業務流程是否定型,只有業務流程定型才可能在各業務流程中嵌入風險管理流程,把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度量、評估和緩釋等要求體現出來,并根據總體的風險控制要求予以管理。即使是業務流程已經定型,風險管理流程改革的成效還取決于IT技術的支持,如果在流程中不能實現對主要環節的IT控制,至少操作風險就難以監控。國際活躍銀行的經驗充分證明,風險管理要素與其他要素的配合完全是圍繞決策、執行和監督三個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制衡的層次展開,業務管理模式對風險管理模式的形成和風險管理要素的聚合有重要的決定意義。
(作者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