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以后,外資銀行的全面介入將會給中國的銀行業帶來何等沖擊?”這是我們不久前熱議的一個話題。但眼下我們看到,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正在穩步推進。最近的兩個例子是,2006年8月,中國建設銀行斥資97.1億港元收購美國銀行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美國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2006年年底,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印度尼西亞Halim銀行90%的股份。與國有銀行改制上市相比,人們對這些事件的關注度顯然少得多。但是這些案例卻標志著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正日益清晰化,中國銀行業的海外版圖也因之而日益擴大。
可以說,中國商業銀行穩步推進的國際化戰略是內外部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對內是國有銀行完成財務重組、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成功上市后,出于提高股東回報、發揮競爭優勢、跟隨客戶以及風險管理的需要必須積極進行海外拓展;對外則是國際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趨勢使得中國金融機構也有了謀求在世界范圍內分享由資本流動和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的沖動。與以往中國企業在政府主導下的“走出去”相比,當前商業銀行實施的境外拓展戰略雖然也得到了政策面支持,但人們還是應當看到,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商業銀行的一種按市場法則要求進行的自覺的選擇。無疑,這是可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