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在全面了解商業銀行設立保險公司的國際經驗和國內背景,充分認識風險來源、完善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借鑒國際先進監管經驗等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銀行保險的發展。
銀行保險混業經營是我國在新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下的一次制度創新,這將有效的整合與優化現有的金融資源,化解我國現有的或潛在的金融風險,增加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增強我國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實力,將對銀行、保險行業進而整體金融業產生巨大的良性沖擊。
國際上銀保合作的發展
銀行保險在歐美地區的發展。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放棄分業制,建立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聯合經營的混業制金融體系。在美國,銀行對保險公司的并購,更注重的是保險的銷售,而不是保險的承保,如WellsFargo、Wachovia及BBT均屬通過對保險經紀業務的收購而去建立龐大的銷售體系。而歐洲壽險市場則采用兩種銀行保險商業模式:整合模式和咨詢基礎模式。前者在南歐應用較普遍,銀行與保險經營密切整合,保險產品由銀行員工銷售,并從切實適應銀行文化角度設計。咨詢基礎模式則更多地在英國和德國應用,獨立的保險顧問從事保險銷售,保險產品則與其他渠道銷售的產品無大差異。總體上看,銀行保險已成為歐美國家較快拓展保險業務的一種主要形式,如通過銀行保險形式獲取的保費已占歐洲壽險市場份額的35%,在有的國家,如法國已逾60%。
銀行保險在亞洲地區的發展。2003年,在菲律賓與南韓相繼開放銀行保險業務后,亞洲各國幾乎全部成為銀行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日本對銀行從事保險有逐漸開放的過程,國會2000年5月通過的保險法修正案,規定2001年3月開放銀行長期火險、信用壽險業務,后又陸續放開債務償還支持保險、海外旅行意外險、定額年金、財產形成險、房貸信用壽險等業務,目前法律仍限制保險公司與銀行的合并。
目前,韓國的前四大銀行—國民銀行、新韓銀行、伍里銀行和韓亞銀行所賣出的保險產品,約占業界所有銀行保險契約的76%。這些大型銀行正積極籌設旗下保險經代公司或子公司。韓國分三階段逐步開放銀行保險業務:第一階段:2003年8月開始,開放個人儲蓄險,包括年金、教育年金、生死合險、信用人壽保險、個人年金,火險、特殊保險(團體意外險除外)、長期儲蓄險、產險。第二階段:2005年4月開始,開放個人車險,以及如傷害險、健康險等第三領域保險的長期保障計劃。第三階段:2007年4月開始,開放所有保險(包括退休計劃的團險)、其他車險、其他火險、海上保險、團險。
香港行政區通過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約占市場份額的40%以上。從1997年以來,香港銀行界紛紛調整業務發展策略,轉移自身業務資源配置領域,大力拓展中間業務,香港匯豐銀行在全港銀行設立保險服務中心,東亞銀行在全港設立40個保險服務中心,永隆銀行、廖創興銀行、亞洲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等銀行2000年合資成立香港人壽保險公司,運用自身網絡專門拓展香港壽險業務。中國工商銀行(香港)亦在港參股太平保險,并已在內地與工商銀行網絡形成了資源整合態勢。
我國銀保合作的外部環境
法律環境。銀行保險混業經營涉及的法律規定,主要有“三法兩規”,即《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和《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向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總體上看,“三法兩規”對商業銀行介入保險業及持股比例均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留有出口。《商業銀行法》、《保險法》和《證券法》都貫徹了分業經營的原則,這是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發展和完善的實際情況而確定的。而《向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則對商業銀行介入保險業時具體持股比例構成了限制。但我國法律也并沒有絕對排斥在法律框架以內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合理交叉,凡規定分業經營之處均已留下“國家另有規定除外”的出口,只要國務院出臺試點辦法,并對商業銀行持股比例作出新的規定,則通過持股控股進行銀行保險混業經營便有了法律依據。
銀行業的經營條件。從1997年開始,我國商業銀行開始了改革,通過改革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對中國銀行業來說不僅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跨越,也為混業經營準備了基本條件。首先,現代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權責明晰、有效制衡、協作運轉的內部治理機制基本形成,并開始運轉,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決策機制的科學性。第二,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資產質量和審慎經營指標大幅提高,達到國際先進銀行中等水平,已初步具備進行混業經營的資本實力和財務實力。第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得到了明顯加強,組織結構、業務流程、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內部管理改革穩步推進,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大大提高。第四,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建設邁上新臺階,數據集中工程為國有商業銀行介入保險業所需的信息技術資金統一結算、數據集中、信息共享等方面要求奠定了技術基礎,為實現金融控股公司協同效應和業務多元化優勢提供了技術保障。
保險業發展空間。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保險業相對還比較落后,有待進一步發展。以2004年保險深度(保費收入與GDP之比)與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收入)為例,2004年我國分別為3.4%和41.5美元,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為8.14%和422.9美元,保險密度相差十倍以上。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保險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豐厚的利潤空間,等待著更多強大的經營主體的參與和推動,銀行保險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參與主體。據保監會統計數字,2006年全國保費收入達到5641.44億元,同比增長14.48%。2006年末,保險業總資產將近2萬億元,達到19731.32億元,同比增長29.60%。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從資產規模看,相對于銀行業近44萬億的總資產規模,保險業的總資產相對較小。保險業需要借助銀行業的強大實力推動自身行業的發展,競爭的增強和經營效率的提高。
銀保合作的補充地位。雖然銀行保險的競爭力很強,但統計資料表明,商業銀行介入保險業并不會造成保險行業壟斷,給其他保險企業的生存帶來威脅。2005年,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包括保險營銷員和保險兼業代理機構、保險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為3596.73億元,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73%。保險中介實現人身險保費2786.45億元,財產險保費810.28億元,分別占同期全國人身險保費和財產險保費的76.42%、63.25%。其他渠道實現保費收入1330.5億元,占27%。從統計數據來看,保險中介繼續發揮了保險銷售的主渠道作用,特別是,保險營銷員和保險兼業代理機構仍然占絕對優勢,包括商業銀行代銷渠道在內的其他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僅占四分之一強。商業銀行介入保險業后,即使全部銷售本行保險公司的產品,也并不會造成保險市場的壟斷而給其他保險企業帶來致命的沖擊。
我國銀保合作存在的問題
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還僅僅局限在淺層次的協議代理階段,遠未形成長遠的、利益共享的戰略伙伴關系,這種關系不可避免地造成雙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續費上進行博弈。
信譽風險。目前我國的銀行保險產品以分紅型為主,保險公司和銀行對紅利的過多宣傳,容易誤導投保人,也偏離了保險產品的本意。銀行代辦人員將銀行代理分紅保險與銀行存款、國債進行片面比較,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紅利還不上利息稅”,把眾多的儲戶變成了銀行保險的投保人。投保人在潛意識中將銀行代理保險產品與銀行信譽聯系在一起,如果出現問題,不僅會危及保險公司,還會損害銀行的形象,導致銀行保險合作出現裂痕,甚至引起信用危機。
從業人員的保險理念不足。客戶經理中僅僅將自己定位于銷售人員的占大多數,缺乏豐富的理財知識,沒有真正向客戶提供保障計劃。銀行職員對銀行保險業務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職員的保險知識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儲戶對銀行保險產品的不信任,無法真正理解這些產品,也就難以真正接受。因此銀保產品在銷售困難的同時伴隨著較高的退保率。
產品單一。現有的產品中缺乏與銀行業務密切結合的產品,主要是一些適合柜臺銷售的意外險產品和低保障、側重儲蓄和投資的壽險產品。這一方面是因為封閉式的柜臺銷售產品不宜太復雜,另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為減少“道德風險”,產品的保障功能較弱。從長期來看,產品創新,特別是與銀行原有產品相結合的保險產品,設計長期、期交、保障型產品,能吸引銀行客戶。與國外的銀保產品相比,國內的產品急需擴大與銀行產品相結合的保險產品的比重,如國外比較常見的信用卡透支保險、個人消費貸款還款保險、目標存款保險等。
法律監管的真空。《商業銀行法》僅對代理保險業務范圍進行了規定,《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也只作為普通的中間業務,沒有針對性地具體管理規定,缺乏操作性,有些方面甚至無章可循,出現監管真空。因我國實行分業監管,而代理保險涉及到了混業經營的范疇,對保險公司在代理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如保險公司的單獨不正當對外宣傳,難以做到有效約束。
加強完善銀行的監管措施
針對金融業多元化經營已成為當代金融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之現實,為彌補傳統銀行監管領域對金融集團監管的缺失,1999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證監會國際組織和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公布了《多元化金融集團監管的最終文件》,對多元化金融集團的監管提出了指導原則。考慮金融集團存在著內部的交易,因此也必然存在著內部風險集中的可能。為此,歐盟于2001年4月26日通過了《對金融企業集團中的信用機構、保險業及證券公司之補充性監管指令及修訂其它相關指令之建議案》。該建議案針對金融集團內部交易和風險集中的表現,把監管的重點放到了風險的傳染性、利益沖突風險、監管的規避、綜合性審視集團內風險暴露足夠與否四個方面,要求從源頭和數量上要對風險有所認識和控制,防范關聯交易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從根本上強化了對金融集團內部交易和風險集中的管理和約束。
為了有效控制銀保合作中的風險,商業銀行在完善內控措施上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建立清晰授權及決策流程;三是健全內控及問責制度精確的風險管理流程及內控機制,包括健全的報告及會計程序,以利恰當地識別、評估、監督、控制集團內部交易及風險集中度;四是防火墻內部化,財務、人員、系統各自獨立;五是信息充分及時交流,確立精準的資料、信息產生內控機制;六是定期開展專項內審;七是選定合適經理人員;八是創造人格化的風險管理環境,時刻關注并防范在金融集團內部可能發生的風險傳遞、利益沖突、對各行業法規的規避以及風險水平或總量的上升。
綜上所述,我們應在全面了解商業銀行設立保險公司的國際經驗和國內背景、充分認識風險來源、完善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借鑒國際先進監管經驗等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銀行保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