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商業銀行紛紛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是內外部環境雙重作用下的結果。
2007年是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第一年,我國銀行業與全球金融業的一體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隨著綜合國力增強、金融體制改革、宏觀環境變遷,特別是在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積極穩妥實施“走出去”國際化戰略,迅速實現與全球金融業的融合,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不斷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
從廣義上講,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是指按照國際規則,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直接或間接參與全球性金融服務的活動。狹義的跨國經營是銀行通過境外設立的機構開展銀行業務,形成全球性的營銷網絡的一種經營形式,本文僅從后一個角度探討一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問題。
“走出去”的動因
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一般而言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推動因素。
首先是客戶引導。隨著跨國公司海外業務的不斷擴展,其與境外機構的交易日趨頻繁、復雜,要求銀行能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為確保客戶滿意度,銀行會跟隨客戶的海外網絡建立跨境服務網絡,以提供結算、融資等全方位的貼身金融服務。有學者也將這種情況稱為客戶追隨理論。其次是區位優勢吸引。如果東道國在監管體制、市場利率、稅收政策等方面優于母國,就會對銀行跨國經營產生引導作用。第三是發揮內部化優勢。銀行通過設立國外分支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內部交易可控制的優勢,利用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降低或避免了與其他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最后是謀求競爭優勢。同單純的國內銀行相比,跨國經營的銀行在信息和資源共享、產品開發、風險控制等方面都能形成競爭優勢。
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推動其實施跨國經營的因素有內外部兩個方面。從外部看,近年來國際資本流動為銀行跨國經營提供了盈利空間。國際資本流動遠遠高于GDP和國際貿易的速度快速增長,實施跨國經營的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流動獲得高額利潤。其次企業跨國經營也對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起到了引導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投資海外以獲取資源、能源、品牌以及銷售渠道已經成為我國企業突破發展瓶頸,也是解決經濟外部失衡的必由之路。截至“十五”期末,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額超過500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超過一萬家。在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跨國經營的企業對銀行的跨國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對目前國內銀行傳統的服務功能、技術手段、營銷方式、人員素質等帶來全新的挑戰,銀行跨國經營成為必然之勢,也成為其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
從內部看,擴大經營規模是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的內在動力之一。隨著商業銀行的改制上市,其資本金獲得較大補充,在符合監管要求之后,必然會產生以擴大規模獲得競爭優勢的動機。由于國內主要城市的銀行機構網點布局已經形成,因此,向境外市場發展,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已經成為其擴大規模的有效途徑。同時股份制改革也使商業銀行具備了跨國經營的基本條件。近幾年來,商業銀行通過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特別是通過海外上市,使得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制度逐漸按國際標準實施。此外,通過改革,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上市后商業銀行大多資本金較為充足,加上大量國際人才的引進,這些都為商業銀行進一步向海外拓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商業銀行內部條件的提升,中國銀行業的外部監管環境建設的卓有成效也為商業銀行跨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保障。為了提高銀行業監管水平,中國銀監會提出在2010年前全面實施新巴塞爾協議的監管要求,中國銀行監管已符合全球銀行業監管的基本準則;同時,中國銀監會已經與23個主要國家簽署了監管備忘錄,這為商業銀行跨國經營創造了較為良好的外部環境。
如何走出國門
國際銀行業實施跨國經營的模式一般有尋找海外代理行、新設分支機構以及實施海外并購等幾種模式。經營戰略也因行而異。比如花旗銀行的跨國經營推行以市場為核心的戰略,一是采取市場搶先策略,一旦發現有潛力的市場,就爭取盡快進入;二是在推行跨國經營戰略時,通過對客戶市場的細分,確定市場定位,提供較好符合客戶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三是特別重視產品創新,保證其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匯豐銀行則是通過并購從區域性銀行成為全球性金融機構。其并購活動非常有特色:一是圍繞其確立“為價值而經營”(ManagingforValue)的理念開展,強調在業務發展和利潤創造中平衡傳統成熟經濟和新興市場的關系;二是支持并購符合銀行總體戰略原則,其并購對象的確定要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充分考慮收購對象在地理位置、市場份額、行業前景、客戶群、管理風格、總體風險和財務狀況、成本和收益比較等方面是否符合集團的整體發展戰略,是否符合互補性原則;三是注重并購的操作細節;四是非常重視并購后的互補和協同效應,注重并購后的文化灌輸和業務整合,迅速降低因機構文化摩擦產生的效率損失。渣打銀行近些年在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收購了十幾家銀行,成為在新興市場份額較高的一個跨國銀行,在并購對象的選擇上,它一般不選擇銀行服務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而重點選擇新興市場國家,以實現低成本擴張;二是發揮其原有的業務特色,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并購的主要對象,減少了并購后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并購效益。
加入WTO后,國內銀行逐漸加快了跨國經營的步伐,并已經形成了良好態勢。工銀亞洲收購了比利時富通集團在香港的華比富通銀行,其營業機構增至42家;2006年8月,建設銀行收購了美國銀行子公司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所有股份;中國銀行通過跨國經營,其海外業務獲得速度發展,這些都為今后我國銀行全面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那么,我國的商業銀行如何選擇跨國經營的路徑呢?
要制定跨國經營戰略。商業銀行要根據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研究并制定跨國經營戰略。在制定戰略中,一定要考慮銀行本身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客戶戰略、人才儲備等多種因素,國際化的速度要與銀行發展相適應。在實踐操作中,要根據戰略的安排,穩扎穩打,積極進取。跨國經營不能搞運動,一轟而起,國際上有許多銀行在跨國經營上失敗的案例值得我們從中吸取教訓。
要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戰略相適應,并實現良性互動。在現階段,商業銀行要根據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態勢和特點,選擇跨國經營的切入點,通過為跨國企業的延伸服務實現經營的國際化。以配合國家的能源戰略和產業擴張戰略為重點,實現與企業的互利雙贏。
要考慮發達國家市場與新興國家市場的不同特點,采取靈活的地區策略。一是從加強與國際市場接軌、把握全球金融發展態勢、提高金融信息服務水平、學習國際銀行先進經驗的角度出發,將跨國經營的地域主要確定為亞洲、歐洲和美國三大金融戰略區域的金融中心城市。二是配合國家的能源和進出口貿易的戰略布局,有選擇地進入新興市場國家,形成局部壟斷優勢。三是確立以具有亞洲文化背景,金融市場準入條件較寬并與我國有密切經濟、金融交往的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作為第一戰略拓展點,充分利用進出口貿易在上述國家和地區已經具有的較強覆蓋性以及雙方經濟上的較強依存性,加快進入這些市場。
并購的戰略選擇。近兩年中行、工行都有成功并購外資銀行的案例。對于這種高成本高風險但高回報的跨國經營方式,商業銀行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注重業務的互補和服務功能的多元化。并購對象可選擇具有一定客戶資源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通過并購不同業務類型的金融機構提升銀行的整體綜合經營能力。由于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通過并購外資機構,商業銀行可以實現綜合經營,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是要注重對收購對象的選擇,包括被收購對象的市場地位、品牌價值、產品優勢以及服務經驗等。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則力爭通過并購獲得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提升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三是要注重對并購方式的選擇。目前我國銀行的資金實力有限,不能簡單地以現金方式完成并購。不但要采取多樣化的并購支付方式,而且可以采取從參股到控股的分步并購方式。
中國實體經濟走出去是我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的必由之路,事關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企業在走出去實行國際化投資與經營的過程中,來自政府層面的金融支持政策是極為重要的推動力,來自本國銀行的金融服務是本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銀行業實現跨國經營,不但要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根據銀行總體戰略制定切實可行的跨國經營戰略,而且要緊密結合我國的海外能源戰略、原材料戰略等因素,選擇最優的時機和進入地區,穩步推進,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渤海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