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提供金融服務的機制,涉及到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競爭與金融合作,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等諸多內容。
銀行保險在國外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也有十余年的實踐,并且不斷發展深化。銀行保險既有理論問題可以完善,也有實踐問題可以探討;既涉及經營層面,也觸及監管內容。但是,到底什么是銀行保險的真正內涵呢?應當說,銀行保險的定義有多種說法,但究其根本,是指運用銀行或其附屬機構的網絡銷售保險產品,從而達到綜合利用銀行和保險的資源,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目的這樣一種機制。實際上,銀行保險包括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競爭與金融合作,金融創新與防范金融風險等諸多內容。
銀行保險的經營問題
銀行保險最初形成于法國等歐洲國家銀行客戶在申請抵押貸款時的信用保險業務,然后逐步在銀行儲蓄產品上附加了保險產品的內容,最后過渡到銀行開始提供諸如變額保險或投資連結等純壽險或復雜金融產品的階段。銀行保險屬于金融創新的范疇,目前還在進一步發展之中。
銀行保險實際上涉及到銀行機構、保險機構、監管機構和消費者四方面的參與者,從而又形成了銀行機構與保險機構、銀行保險機構與消費者、銀行保險機構與監管機構、以及監管機構與消費者四種關系。
第一是銀行機構。銀行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金融交流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在德國、中國和日本等國,由于歷史文化原因,銀行在金融體系中更占有突出的地位。但是,在美國、荷蘭這樣的國家,如果分析其金融資產構成,銀行的優勢似乎并不十分的明顯。目前,全球金融資產達到140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三倍。在全球金融資產構成中,銀行資產已從10年前超過50%的比例下降到40%,而股票和債券資產則上升到45%的水平。反觀我國,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前,我國金融資產達到45萬億人民幣,是我國GDP的兩倍,比例低于世界水平,應當還有發展的空間。但是,我國金融資產的結構卻極為特殊,其中銀行資產為42萬億元人民幣,占到金融資產的93.3%;保險資產為1.9萬億元人民幣,占金融資產的4.3%;證券機構的資產為1.1萬億元人民幣,占金融資產的2.4%。因此,在我國,銀行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從而形成了其在銀行保險中的比較優勢。當然,銀行出于降低成本、提供附加金融服務、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和同業競爭的目的,也積極介入非傳統業務領域。
第二是保險機構。這里所說的保險機構是指保險公司。俗話說,銀行是等著顧客上門的,而保險是上門找顧客的;也可以說銀行服務是買的,保險服務是賣的。而在保險公司的諸多銷售方式中,銀行保險產品的成本相對于營銷人員成本來說是比較低的,前者大約在3%~9%,而后者大約在10%~20%之間。當然,由于銀行的優勢地位,銀行向保險公司索要超過正常支付水平的傭金從而認為增加保險公司的成本則另當別論。保險公司希望借助銀行的網絡和信譽擴大產品銷售,在我國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因為,我國銀行儲蓄存款中有40%左右的存款是居民為了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具有保險目的用途而暫時存放在銀行的。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和保險功能的發揮,我國的金融資產結構必將進行合理的調整,這樣也能部分解決流動性過剩和直接融資不足的問題。
第三是監管機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監管制度不同,形成了綜合監管、部分綜合監管,或者分業監管等模式。目前,我國實行的仍然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隨著銀行保險的出現與發展,特別是金融產品與金融機構的非完全匹配性現象的發生,也對我們的監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是銀行保險的消費者。隨著金融服務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及其變化的出現,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不同的金融產品或者產品組合。而為了降低或者鎖定風險,在國外還出于避稅的目的,金融創新類工具不斷推出。應當說,消費者始終是金融產品和金融創新的推動者,銀行保險自然也不例外。實際上,銀行保險增加了消費者個人金融資產的有效配置。
至于上面提到的與銀行保險密切相連的四種關系,實際反映了銀行、保險公司、監管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首先是銀行與保險公司的關系。其實,銀行與保險公司在從事銀行保險業務時,體現了雙方的契約關系或者股權關系,可以用四種形式來概括:一是銀行與保險公司簽署保險代理協議,屬于兼業代理范疇,銀行運用其網絡銷售保險公司的產品,保險公司向銀行支付傭金,從而形成了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委托代理關系;二是銀行或者保險公司彼此投資入股,成為對方的股東,進而為雙方開展銀行保險合作打下基礎;三是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包括通過部分收購方式)銀行保險機構;四是銀行下設保險公司或者保險公司設立銀行(包括全資擁有或絕對控股形式)。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受分業與綜合經營的限制,會對銀行與保險公司的股權關系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在我國,銀行兼業代理保險是銀行保險的主流,彼此投資參股在近年已經開始出現,但是共同發起設立似乎仍在探索之中,不過直接控股或者通過境外迂回方式絕對控股的案例卻已經呈現,開始對現行金融經營監管模式形成挑戰。
其次是銀行保險機構與消費者的關系。由于在銀行保險背后是銀行與保險公司兩家機構,因此,銀行保險機構與消費者的關系實際上是銀行與消費者及保險公司與消費者兩層關系。從銀行保險的角度講,消費者往往首先是銀行的客戶,然后因為銀行銷售不同保險產品從而成為特定保險公司的客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銀行與保險公司往往分享客戶的信息,所以消費者也在關心自己的金融信息保密問題,并對金融機構間的有償信息提供表示關注。
再次是銀行保險機構與監管機構之間的關系。此層關系將在后面加以論述。
最后,是監管機構與消費者的關系。同樣,為了充分說明監管機構在銀行保險中的作用,本層關系也在后面一同論述。
銀行保險的監管問題
銀行保險在我國實踐的時間不長,在銀行保險的發展過程中,又正是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而中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加快了金融開放的進程。一些國際知名的金融集團紛紛通過其旗下的銀行、保險、證券子公司分別進入我國市場,并希望加以整合或進行深入的業務合作,共同分享各自的資源。這些新情況均對我國現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制度提出了挑戰。
國際上對銀行保險的監管按照監管機構設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綜合監管框架下由相應的內設部門實施分別的監管是比較容易的解決方式。但是,對于實行分業監管的國家地區,基本采取了銀行、保險、證券功能監管的模式,而對于金融集團則基本采取了主業監管或指定監管機構的作法。
在我國,銀行保險業務將銀行和保險公司聯系起來,其各自的監管機構分別由銀監會和保監會擔當。但是,就銀行保險而言,由保險公司設計的保險產品無論是保障型、理財型還是混合型的,均要通過銀行網絡銷售出去,似乎形成了一定的監管真空。也就是說,銀行保險產品離開保險公司進入銀行之后,已經脫離了保險監管的視線,即便銀行同時成為保險公司的兼業代理,不過保險監管機構仍然難以單獨對銀行的代理行為實施有效監管。同樣,銀行監管機構對于銀行的保險代理行為也難以作到向監管銀行主業那樣進行實質監管。在此情況下,保監會只有從三個核心內容加強對保險公司的監管,即公司治理、償付能力和市場行為,亦即保險監管的三個支柱。實際上,公司治理監管是要求保險公司建立完善的制約機制,實施有效內控建設,包括對代理機構的管理約束;償付能力監管突出了對保險公司以產品為中心的定價和提留準備金的制度約束,以保證公司的持續健康經營;市場行為監管強調了對保險公司提供服務的公平性與合規性約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監管機構實際上實施了對保險公司的延伸監管。當然,銀行與保險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與監管合作也是推動銀行保險業務健康發展的關鍵,從而也形成了銀行和保險公司與監管機構的良性互動關系。
至于銀行保險的消費者與監管機構的關系也因為銀行提供保險產品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在就銀行保險產品發生糾紛時,從保險產品角度講,消費者可以向保險公司反映,也可以向保險監管機構投訴;從銀行提供服務的角度看,消費者還可以向銀行反映,或向銀行監管機構投訴;這就更需要簽約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以及銀行監管機構與保險監管機構的密切溝通。因為從保護存款人和投保人利益角度講,銀行和保險監管機構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這也形成了監管機構與消費者的保護和被保護關系。
(作者系中國保監會國際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