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對大企業、集團企業資金流向的宏觀監控體系不但必要,而且必須盡快實施,惟有如此才可以有效提高銀行的風險管控能力,保證金融體系的安全高效運行。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金融服務普遍出現了“服務過度”與“服務不足”并存的局面,應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所謂“服務不足”主要就小企業而言,而“服務過度”則是指對大型企業,尤其是對大型集團企業的過度授信、爭奪大客戶的過度競爭。近年來銀行業對此的關注程度已經有所提高。但是根據筆者的觀察,這種關注多數是從降低貸款集中度、防范關聯交易風險的角度出發,而從更高的層次考察,企業(尤其是大型集團企業)的盲目投資與其資金的“易得性”之間存在必然的正相關關系,不但對銀行的風險管理造成困難,而且容易形成誤導信息,助長企業的投資沖動,甚至引發投資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社會資源,尤其是寶貴的貨幣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會進一步降低國家宏觀調控的成效。
企業規模大了,在市場博弈中的發言權就大,與銀行打交道就容易獲得有利地位,得到銀行的信任與支持。在目前銀行業風險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大客戶成為各家銀行競爭的重點,“貸長”、“貸大”、“貸壟斷”成為不少銀行的信貸趨向,而對于客戶的資金用途、發展方向則放松了警惕,甚至連起碼的信貸管理約束也被放棄。有時貸款前連一張普通的財務報表都拿不到,或者是在貸款后求著企業要報表,更談不上考究報表的真偽如何了。
當前,部分企業法人治理不完善,決策程序不規范,或者說很粗糙,企業負責人“靈機一動”而造成的投資沖動也就具備了上馬的可能。筆者所熟知的一家企業,董事長在國外考察,用餐時喝了一點葡萄酒,問了一下價格是多少美元,合計后認為有利可圖。于是十天之內,給企業董事會打了個招呼,就在考察途中把生產葡萄酒的設備定了下來。這種很隨意就排板的項目并沒有經過什么咨詢論證,缺乏科學性可言。
大企業往往是地方政府的“寵兒”,當地經濟發展的“臺柱子”,其規模擴張的意愿很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甚至這種意愿背后往往就有政府的“影子”,企業行為成為地方政府與中央宏觀產業政策博弈的工具。有時,地方政府明知企業新上項目與國家宏觀政策相背離,但為了短期的政績和地方的財政收入,不惜“遇到紅燈繞著走”,采取各種形式默許、縱容甚至支持企業的違規行為,造成投資失控。由于大企業的相對優勢地位,銀行業對其信貸條件也更優惠,不少銀行對企業規模的偏好達到了崇拜的程度,甚至不惜以降低信貸門檻、放棄信貸管理來開展業務。在各家機構激烈競爭、“送貸上門”甚至是“求貸上門”的情況下,利率優惠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企業的籌資成本相對下降,而預期收益率則相對上升,本來在其他企業正常情況下是微利甚至是無利的項目就有可能成為盈利項目。一旦銀行信貸政策發生變化,盈利項目就會變成虧損項目,銀行也很可能會增加新的不良資產。同時,由于資金的“易得性”和種種優惠,企業可能誤判形勢,向所謂的“陽光產業”擴展,甚至脫離主業搞跨行業運營,給銀行經營帶來風險。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企業規模大、關聯企業多,其調度資金的能力更強,銀行很難對資金流向進行監控,無法辨別哪些資金是經營現金流,哪些是融資現金流。在資金供應趨緊的情況下,企業集團有可能通過集團或鼓勵發展行業企業融資再讓度給限制行業企業使用,輕松的繞開國家產業政策和銀行信貸政策的限制,使宏觀調控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服務過度”的危害性行文至此已經是昭然若揭。首先是導致貸款集中度過高,容易形成關聯交易風險;其次是誤導企業決策,助長其投資沖動;再次則是影響國家產業政策的正確實施,降低宏觀調控的效果。從產品到商品的“驚險的一躍”,如果躍不過去,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情況下,摔碎的是商品生產者;而在我國企業自有資本嚴重不足,直接融資比例很低的情況下,摔碎的就可能是資金的供應者——銀行。企業危機蔓延到銀行體系,就可能導致銀行業信用危機,進而影響金融穩定乃至社會穩定。
由此看來,建立對大企業、集團企業資金流向的宏觀監控體系不但必要,而且必須盡快實施,否則就無法遏制企業的投資“饑渴”,無法有效提高銀行的風險管控能力,無法保證金融體系的安全高效運行,也就無法保證宏觀調控的成效。
(作者系威海銀監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