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是一部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物權法》是一部民生法、民權法,也是一部金融創新的促進法。我主要談四點看法:
第一,《物權法》完善擔保物權立法有利于促進銀行業穩健快速發展。我國現行擔保制度存在一些對金融發展不利的因素,主要是:(1)法定擔保物范圍太窄,動產的擔保價值無法充分發揮,造成了金融資源浪費,增加了中小企業和農民融資的難度;(2)偏重于不動產擔保,加劇了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加大了金融風險;(3)缺少便捷的擔保登記系統,擔保權執行效率低,不利于信貸人權利保護和信貸市場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不好的擔保法律會導致銀行提高貸款利率以彌補借貸風險,并減少借貸,最終導致信貸市場萎縮;而好的擔保法律,有助于減少不良貸款、防范金融風險,有助于降低貸款利率、提高信貸服務水平,有助于獲得更高的生產力和更多的經濟增長。因此,《物權法》的出臺,將完善我國擔保物權制度,優化金融生態,并促進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
第二,《物權法》完善擔保物權立法有利于化解銀行經營中的相關法律風險。《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頒行之后,一些部門規章先后做出特別規定,允許以公路、橋梁收費權,高等學校公寓收費權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房屋設定擔保。依據“物權法定”原則,這些財產上設定的擔保在合法性上存在瑕疵,同時,銀行接受這些財產進行抵押,辦理抵押登記的登記機構、登記程序、登記時限、收費標準等問題也缺乏配套規定。因此,在現行法律框架下,銀行相關信貸資產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及時完善擔保物權制度,增加新的擔保方式,擴大擔保范圍,有利于化解銀行業經營中的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
第三,《物權法》有助于促進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更多更好金融服務。過去銀行愿意服務國有大企業,特別是在帶有壟斷色彩的產業領域,企業往往憑借國有光環得到銀行的特別惠顧。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即便發展很有潛力,銀行也不敢放手支持,萬一出了風險,感覺在法律保護上不很塌實。《物權法》從法理上把國有企業放到了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中,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優待,而在發生經濟權益上的爭議時,國有企業也只能以平等的市場主體身份參與確定的司法程序,徹底脫離政府力量的不當保護,從而真正減少了銀行風險。在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法律原則下,國有企業與非公有制經濟處于同樣的法律地位,市場競爭將以更加公正、公平、公開的方式進行,這一永久性的格局變化將對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帶來深刻的挑戰。當然也深刻影響銀行,會促進銀行對中小企業、非國有企業提供支持。
第四,《物權法》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與廣大社會公眾的互惠互利、和諧平等。本次物權法有關條文集中反映了普通民眾的集體呼聲,體現了物權立法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的一面。如《物權法》第149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以后,自動續期”根據這一規定,一套住宅用房只要還沒有達到它的使用壽命,就可以讓子孫后代住下去。“有恒產則有恒心”這一古訓的力量將給銀行資產安全帶來保證。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