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的出臺雖然使得應收賬款擔保業務在中國前景廣闊,但應收賬款擔保物權的實現仍有許多法律細節問題尚待進一步確定。
將應收賬款作為擔保物,《物權法》對此予以了法律上的保障。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去實現應收賬款擔保價值,遇到問題應怎么解決?應該說應收賬款有其自身的特點,特別是與有形動產存在區別,實現有形動產擔保物價值的障礙比較多,比如在回收時要考慮是否會擾亂社會治安,出售的方式是否合乎商業情理等等。而應收賬款在回收方面不是一個重新占有的過程,無需實物回收,不存在變現問題,但法律必須對違約后各權利方(債權人、債務人、應收賬款債務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規定。
應收賬款擔保涉及到第三方,如何使第三方愿意將應收賬款還給銀行而非債務人,如何使其明確一點,就是債權人有權收取這部分應收賬款,而他也有向債權人支付的義務,這里面牽涉到《物權法》未來進一步細化以及跟其他法律相協調的問題。
首先是通知的效力。所謂通知就是債權人向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通知有關債權的事實,并且要求應收賬款的債務人把應收賬款直接交付給債權人,而不是債務人。對于應收賬款債務人來說,是接受通知還是進一步認可?擔保物人是否必須在違約發生之前通知應收賬款債務人?債權人違約發生之后是否有權通知應收賬款債務人直接向其付款?萬一應收賬款債務人與債務人有合同之下的爭執怎么辦?比如說債務人提供的商品有瑕疵,從而使應收賬款債務人有抵消權,有抗辯權時怎么辦?銷售合同修改了又怎么辦?如果對各方的權利、義務在配套的法律和規范性的條文中不進行確定和明確規定的話,銀行很難進行應收賬款擔保貸款。因此對于整個應收賬款擔保融資來說,最后實現的關鍵是在何時通知第三方并使其履行付款義務。那么在現在擔保構架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目前的《擔保法》規定當事人有權根據商業實際決定什么時候進行通知,所以是在簽抵押合同當天就通知,還是違約之后再通知,這是由當事人決定的問題。同時法律還指出違約之后債權人有權直接對這個應收賬款債務人發出通知,而且要求他把款項直接交給債權人。但是法律還應進一步明確,就是應收賬款的債務人一旦接到通知,就有義務直接把款項交給銀行,也就是債權人,如果他繼續向債務人付賬款,就不能夠解除他負債的義務。同時,在現有的擔保法的體系下,法院一般是不介入這一過程的。因為通知本身是很簡單的,法律上對此也表述得很清楚:首先是書面通知,由銀行發給債務人,陳述應收賬款已經處置的事實;第二是明確應收賬款的范圍;第三是指定還款方式。這幾個問題解決之后,除非有特殊情況,應收賬款債權人在回收利益的時候不用經過司法程序。
另外一個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法律問題是如何處理擔保物權人與應收賬款債務人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應收賬款債務人接到通知后向擔保物權人付款的法律義務。其次如何處理應收賬款債務人與債務人更改付款義務的協議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債權人如何實現其權利?這時候法律的基本原則取決于兩個因素,第一合同的更改是不是出于善意;第二是合同是在收到通知之后進行的更改,還是收到通知之前進行更改?如果應收賬款債務人將款項支付給了債務人,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根據法律的規定,如果應收賬款債務人在收到通知之前將款項支付給了債務人則可以免除他履約的義務,如若其收到了付款通知后仍繼續向債務人付款,則他的付款義務仍不能被免除。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債務人未能提供服務或違反出賣商品的質量保證,如何處理應收賬款債務人的抵消申辯權抵消付款的權利?這首先還是取決于應收賬款債務人有沒有收到通知,還有一項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擔保物權人的權利不能大于債務人本身的權利。
(作者系世界銀行法律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