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偉摘譯
編者按:作者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本文是他于2007年4月10日在弗吉尼亞州布里奇瓦特學院(Bridgewater College)的演講。文中小標題系譯者所加。
雙重使命:最大就業與價格穩定
像我們這樣的民主社會,中央銀行的終極目標就是提供一件公共產品,即通過貨幣政策的管理促進經濟繁榮與社會福利。美國與幾乎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中央銀行承擔著政府規定的一系列特別任務。美聯儲的任務最初由《1913年聯邦儲備法》規定,而最近一次對其詳細規定則是《1977年聯邦儲備法修正案》。
依據上述法律,美聯儲的任務是:“有效促進最大就業、穩定的價格以及適度的長期利率的目標?!币蜷L期利率只能在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之下才能維持,所以上述目標常常被歸納為美聯儲的雙重使命。換言之,美聯儲追求兩個平行的政策目標:最大就業與價格穩定。
為何需要雙重使命?
第一使命——最大就業的理由再充分不過。與最大就業對應的另外一種情況——嚴重的失業總是與人類的諸多不幸相聯,這包括更低的生活水準與不斷上升的貧困,以及諸如自尊心喪失、高離婚率、日益嚴重的犯罪率甚至自殺等社會問題。此外,如果存在嚴重的失業率,還會出現閑置的工人以及生產率和家庭收入水平的降低。同時,如果生產要素閑置不用,通常情況下企業會放棄新增工廠設備的投資,而這會妨礙日后的勞動生產率及經濟的增長。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人們見證了所有這些高失業率的后果。雖然此次大蕭條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但我這里要指出的是,即使不那么嚴重的經濟衰退,一樣會給眾多工人及其家庭帶來種種痛苦。
讓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使命,即價格穩定?,F在不論是貨幣政策制定者、學院經濟學家,抑或是廣大公眾都取得了空前廣泛的一致,即都贊成這樣一個原則:維持低水平及穩定的通貨膨脹率能夠帶來長期的經濟好處。特別地,通過極大地方便家庭作出儲蓄與退休規劃以及企業生產與投資決策、低水平及可預見的通貨膨脹,促進社會福利的持續增長,進而通過減少相對價格的變動以及把稅收體系由于不完全依照通貨膨脹指數化而產生的扭曲降到最小,以全面的價格穩定極大地提升經濟的運行效率。
價格穩定對于公平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不可避免地導致貧困的上升。因為社會最貧窮的成員不擁有種類繁多的金融工具,而這樣的工具才有可能幫助人們抵御通貨膨脹對其財富的侵蝕。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分析,70年代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經歷,業已證明了高水平而且不穩定的通貨膨脹總是降低人們的生活水準、阻礙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在一些國家甚至導致政治與社會動蕩。這些經歷同時也表明,要想從嚴重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得到全面恢復,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

執行雙重使命的挑戰:價格穩定與最大就業名義錨(nominal anchor)
低水平且可預測之價格穩定名義錨的重要作用
為實現雙重使命,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管理面臨重大挑戰。
成功貨幣政策的一個中心要素是強烈地承諾一個名義錨,即利用貨幣政策操作及其公告去維持一個低水平且穩定的通貨膨脹。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美聯儲成功地把雙位數的通貨膨脹降到2%的水平,這個水平已經維持了十多年。此外,2003年曾經出現以某些指標定義的通貨膨脹率接近于1%水平的情形。當時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立即作出反應,在其官方公告中特別強調指出,通貨膨脹率的進一步持續下降不受美聯儲歡迎。主要原因是,不斷下降的價格水平潛伏著一個風險,即會導致經濟活動與就業遭受嚴重的破壞。
最近幾年,聯邦儲備體系相當成功地維持了名義錨。表現在,通貨膨脹率不但處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狹小范圍之內,而且無論是以通貨膨脹指數化與非指數化的財政部債券利差衡量,還是通過專業預測人員及一般公眾的調查顯示,通貨膨脹預期都被很好地錨定住了。
維持價格穩定也是實現雙重使命的必備條件。首先,正如我前面已經強調的一樣,低水平且可預測的通貨膨脹率在方便長期就業與勞動生產率增長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第二,盡管經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沖擊,多數情況之下為穩定通貨膨脹的恰當的貨幣政策反應,同樣有益于在最大可持續水平上穩定就業和產出波動?;蛘哒f,雙重使命的兩個方面,常常是互補的關系。
為了看清楚價格穩定的承諾如何產生出對于就業穩定與產出波動的合適政策行動,我們需要理解明白一個前提,即決定通貨膨脹有兩個關鍵因素:通貨膨脹預期與經濟資源閑置的數量。維持名義錨有助于穩定通貨膨脹預期,而這反過來又意味著通貨膨脹上升或者下降可能與經濟蕭條高度相關。所以,穩定通貨膨脹也就有助于在可持續的水平附近穩定經濟活動。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個過程如何發揮作用,我們考慮一個對總需求的負面沖擊。例如消費者信心的下降,從而導致居民削減開支。反過來,支出的減少,會促使實際產出低于其潛在生產水平,而潛在產出意味著經濟能夠在其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之上所實現的產出,結果是,未來通貨膨脹降到與保持價格穩定相一致的水平之下。此時,中央銀行價格能放松銀根,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以阻止通貨膨脹的進一步下降。擴張政策的后果則是社會總需求的上升,進而產出回復到潛在產出水平,最終達到通貨膨脹率回到與價格穩定相一致的水平。
例如在最近的一次衰退中(指2000至2001年——譯者注),美聯儲把聯邦基金利率總共下調5.5個百分點,這個政策不但實現了美國經濟的復蘇,而且也避免了難以接受的通貨膨脹率進一步下降。在其他情況之下,貨幣政策的緊縮目的是預防經濟的“過熱”,從而避免繁榮蕭條的周期出現。這樣的周期表現在,就業水平以及并不令人滿意的急劇上升的通貨膨脹。
堅定的價格穩定承諾,還通過其他渠道促進就業與產出波動的降低。第一,一旦通貨膨脹成功錨定,中央銀行不用再擔心抵消逆向需求沖擊的擴張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的迅即上升。否則,這種通貨膨脹恐慌會抬升未來實際通貨膨脹。這樣一來,堅定的名義錨承諾讓中央銀行面對逆向沖擊時能夠采取更加激進的政策,從而起到預防就業或者產出快速下滑的作用。
此外,有了堅定的名義錨,對于影響通貨膨脹的供給沖擊,譬如相對于能源價格,其對通貨膨脹很可能只有臨時的影響。這種結果正如美國目前所面對的情形。由于公眾有信心相信美聯儲不會對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坐視不管,最近數年石油價格的大幅度攀升并沒有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的持續上升。結果是,雖然通貨膨脹曾經上升過,但僅是短暫的現象,現在再次降回到其穩定的長期水平。如果我們錨定了通貨膨脹預期,那么逆向總供給沖擊的發生,并不必然意味著中央銀行必須大幅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貨膨脹。如是這樣,價格穩定的承諾就能避免經濟與工人遭受不必要的損害,要知道工人對經濟不景氣最為敏感也最易因其受傷。
為何不存在最大就業水平名義錨
既然我們已經看到了維持名義錨承諾的好處,你們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確立類似的一個最大就業水平錨同樣能讓我們的經濟受益。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種簡單類推并不正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美聯儲能夠決定并實現與價格穩定使命相吻合的長期平均通貨膨脹率,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并不是美聯儲能夠加以選擇的變量。因為從長期而言,沒有任何一家中央銀行能夠控制經濟活動的狀況或者就業水平。正如我早已指出的一樣,通過維持低水平且可預測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確實能夠有助于改善最大可持續就業。然而任何利用刺激性的貨幣政策把就業維持在其長期可持續水平之上的企圖,都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通貨膨脹螺旋式上升。最終,它會破壞經濟的實際生產能力,并對家庭收入與就業造成嚴重的影響。
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主要由經濟基本結構決定,例如人口特性、居民偏好、勞動市場效率、稅法特征等等因素。許許多多政策超出美聯儲的控制,并對經濟效率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到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
執行雙重使命的又一個關鍵挑戰是,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不能被公眾直接觀察到,且存在嚴重的不確定。事實上,經濟學家甚至對何種經濟理論或計量經濟方法應該被用來度量最大可持續就業水平都還沒有取得一致看法。如果相當長時間內美國經濟維持不變,那么這個挑戰將不怎么嚴重。果真如此,對于自然失業率——與最大可持續就業相適應相對合理的良好估計,可以從長期平均的實際失業率得到。通過擬合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我們同樣可以估計出潛在產出。然而實際上,那樣的估計會導致嚴重的錯誤出現。原因在于,美國經濟結構高度變化,并且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持續演化著。
尤其是過去的數十年,自然失業率與潛在產出增長的路徑都已經明顯地發生了重大遷移。假如我們不對這種變化有個清晰的認識,那么它們就會使貨幣政策陷入嚴重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即使得益于事后的優勢,我們還是難以精確地度量這些結構變化的程度。如果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要對其進行識別,那么我們將面臨更大的困難。例如,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贊同如下觀點,即60年代后期自然失業率已經開始向上變動,以及1970年以后潛在產出增長開始向下變化。然而,或許因為這些變動直至很晚也沒有為大家所普遍認可,現在看來,70年代的貨幣政策錯誤地把產出與就業水平定在了難以持續下去的水平,從而政策制定者不知不覺中促成了一輪又一輪的繁榮與蕭條經濟周期,并在70年代末造成了通貨膨脹雙位數的記錄。雖然隨后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貨膨脹,使其回到價格穩定的水平之上,但是經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那就是1981至1982年的嚴重經濟衰退,這次衰退使得失業率達到10%左右。
與上述相反的情況發生于90年代后半期。那時經濟學家中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自然失業率在6%附近。當美國實際失業率降到4%的時候,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現有的經濟增長率難以為繼,于是呼吁美聯儲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貨膨脹加速。然而,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拒絕了這種呼吁,理由是沒有看到通貨膨脹壓力的發展,并質疑關于自然失業率的估計是否準確。最后美聯儲沒有收緊銀根,美國經濟從新經濟中大獲裨益:極低的失業率與溫和的通貨膨脹率。
總之,試圖在長時期內錨定一個特定的產出增長和就業率只會導致嚴重的錯誤政策。我早已指出,美聯儲任何實現高于潛在增長率——與生產能力適應的經濟增長的企圖都會導致就業與通貨膨脹不必要的波動。同時,任何把經濟壓低于經濟真實潛在產出增長率的企圖,也會產生不必要的失業率與通貨緊縮。
貨幣政策如何迎接雙重使命的現實挑戰
既然錨定產出與就業的企圖可能伴隨著陷阱出現,那么中央銀行要保持使就業率偏離其最大可持續水平的程度最小化的最佳途徑是什么?
誠然,對于經濟基于可持續基礎之上的生產潛力,中央銀行心中應該有底。正如我多次提到,畢竟經濟資源閑置的總量是決定通貨膨脹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與集中于固定的潛在產出或者自然失業率估計不同,中央銀行應該采取折中的方法去估算相對于生產能力的全面的經濟活動水平。換言之,在實現雙重使命的過程中,中央銀行應該認識到,來自勞動、產出以及金融市場的一組廣泛各異的指標體系,可以提供全面的經濟供需狀況的信息。另外,中央銀行還可以利用不同的價格指標所提供的信息,去評估經濟是否過熱或者低于生產潛力。
有些情形之下,需要暫時權衡一下雙重使命的兩個目標。舉個例子來說,沒有預見到的逆向供給沖擊,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暫時超出與價格穩定相一致的水平,而同時就業率低于其最大可持續水平,此時,如果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把通貨膨脹迅速推回到價格穩定的水平上,那么只會給不景氣經濟雪上加霜。相反,盡管恢復價格穩定還是關鍵目標,但是中央銀行卻可以采取另類政策行為,使其不進一步損害經濟。
最后,當經濟遠遠低于潛在產出任何合理的衡量水平時——這種情況現實中并不多見,中央銀行完全有必要采取激進的政策,以應對產出與就業的波動。假定出現了這種情況,任何潛在產出或者自然失業率的錯誤度量,都會因大規模資源缺口而消失殆盡,所以顯然放松銀根恰如其分。此外,采取那樣的政策不會威脅到中央銀行追求價格穩定使命的可信度。
顯而易見,雖然作為美聯儲的官員,我有法律責任履行雙重使命,但是實際上我更是雙重使命的一名熱心支持者。實現雙重使命的最佳路徑是,美聯儲堅定地承諾名義錨以實現價格穩定,同時把政策重心放在使就業率盡可能地維持在最大可持續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