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迅速,態勢喜人。但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整體上還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資產配置的合理度與國際先進銀行差距明顯,中間業務拓展能力仍嫌不足。這需要盡快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加盟,并提升金融創新能力,特別是加強無風險或風險較小金融產品的開發,加大開展中間業務的能力,平衡收入結構,防范風險過度集中。

2006年城商行總體發展情況
全國114家城市商業銀行在2006年總資產、貸款、利潤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總資產約為26000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4000億元人民幣,利潤為136億元人民幣,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24%、23%和47%,尤其是盈利能力呈現出大幅增長的態勢。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城市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余額已經達到4026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新增997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為33%。
城商行在風險處置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2006年12月末,已有59家城市商業銀行累計置換、剝離不良資產685.05億元,其中,信貸資產511.09億元,非信貸資產173.97億元。在2006年,總共置換、剝離的不良資產為216億元,占2001年以來累計處置金額的30%。貸款損失專項準備缺口減少226億元,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提高了42%。
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比例由銀監會組建前的24%下降到2006年第四季度的4.78%,不良貸款余額為654.7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比例在2005年第四季度為7.73%,不良貸款余額為841.7億元(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6年期間,在五類商業銀行中,城市商業銀行進步最大,不良貸款率走勢下降得最快,截至2006年四季度末,不良貸款率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低于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

從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合并的資產負債表來考察,資產總額逐年上升,2003年12月末資產總額為14777.9億元人民幣,2006年12月末資產總額為25853.9億元人民幣,約增長了74.95%。從資產結構看,對非金融機構的債權所占份額最大,2006年末為13115.1億元,其次是投資于政府債券和中央銀行債券,2006年末為3446億元,兩者比例為3.8∶1。而準備金、儲備資產的規模與債券投資的規模大致相當,分別為3206.3億元、3345.1億元。從負債角度看,活期存款所占的比重最大,2006年末為9737.9億元,其次是儲蓄存款,2006年末為6117.1億元,再次為定期存款,2006年末為5105.1億元,其他負債的比例則較小(見圖2)。
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反映出如下訊息:第一,資產負債總額的快速增加表明商業銀行規模在快速擴張。隨著近年來宏觀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速度很快,加之城市商業銀行的服務重點集中在城市,并且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在這種情況下,業務快速發展在情理之中。第二,在資產負債結構中,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時間不匹配現象非常嚴重,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是中長期的貸款,而資金來源則主要依靠活期存款和中短期定期存款,這一結構在金融市場比較平穩的情況下問題并不嚴重,但是,當金融市場處于非穩定狀態時,如金融市場出現大幅上漲,則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將會出現從銀行流出的現象,如果流出嚴重,將會對銀行的流動性造成沖擊,甚至引發風險。第三,從資產結構看,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仍然以銀行貸款為主,如果剔除準備金率的影響,2006年末貸款占總資產的份額為57.91%,與一些跨國銀行相比,在資產配置上,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比重仍需進一步調整。
從資本充足率的角度看,近些年來,城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在穩步提升,平均資本充足率由銀監會組建前的-2%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5%。從地區分布看,17個省區的地方政府對城商行進行了注資,其中,遼寧、廣東、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城商行增資效果明顯,合計注資60.76億元,占全部注資總額的62.26%。從銀行分布的角度看,廣州、蘭州、成都、衡陽、開封等5家城商行增資幅度較大,合計注資金額46.64億元,占全部注資總額的47.69%,另有18家城商行在地方政府、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注資44.25億元。
2006年城商行經營狀況分析
在本部分的分析中,我們選取了兩個省會城市商業銀行(鄭州市商業銀行、濟南市商業銀行)、一個直轄市城市商業銀行(上海銀行)、七個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新鄉市商業銀行、滄州市商業銀行、東營市商業銀行、湛江市商業銀行、德州市商業銀行、黃石市商業銀行、東莞市商業銀行),共計十個城市商業銀行,分為兩大類,通過剖析它們的財務報告來考察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
省會和直轄市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由表1可以看出,三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情況呈現出很大的差異,但是,整體來看,均呈現出改善的狀況。上海銀行代表一類運作比較規范、發展較好的城市商業銀行,這類城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直較高,能夠符合銀監會的達標要求。另一類商業銀行以鄭州商業銀行為代表,在近些年來加大了改革的力度,迅速轉換經營機制,核銷了大量的不良資產,也有一部分城市商業銀行進行了注資,從而使資本充足率得到迅速改善。
從盈利能力看,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兩個指標最具代表性。從三個銀行的指標看(見表2),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反映了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多層次性。有些城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一直很強,凈資產收益率一直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穩定水平上,有些城市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在迅速改善,但也有一些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改善不大,甚至出現倒退。
我們進一步考察上海銀行和濟南商行的業務收入結構,可以發現在它們的業務收入來源中,中間業務占比非常小,對息差收入的依賴度較高。從兩家銀行業務結構來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海銀行息差收入占比接近國際水平,投資收益占比非常高,這表明其資金運營能力非常強,但是,這種模式也有一定的風險,當投資失敗時可能會造成銀行的困境,與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宗旨也有所偏離。對于濟南市商業銀行,絕對依靠息差收入,投資收益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模式又過于穩健。兩者均有一個特點,即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非常小,這與國際大型的商業銀行比,相差較遠。考察國外一些大型商業銀行的業務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與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收入結構相去甚遠,例如,匯豐銀行近年來息差收入占總收入為60%左右,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較高,達到30%左右,而自營收入占比在8%左右。由此可見,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目前在中間業務開展方面還遠遠不足,業務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狀況。對于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各地情況不同、管理水平差異大等因素,經營狀況有很大的差異。

首先考察資本充足率的情況。整體上看,2006年幾乎所有公開披露年報的地市級城商行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已經達到中國銀監會的達標要求,但是,作為整體,地市級城商行還沒有達到要求。從資本充足率發展趨勢考察,地市級城商行近年來在提高資本充足率上成效很大,大多數銀行資本充足率在2004年以前非常低,許多銀行的這一數值甚至為負。隨著銀監會的成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最近兩年,地級城商行通過大量核銷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規范運作等,資本補充速度很快,資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所選擇的樣本中,2006年全部達到了銀監會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為8%的規定。
從盈利能力看,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管理水平較高的城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較強,有些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則較差。以本文選取的七家城市商業銀行為例,新鄉市商業銀行、滄州市商業銀行、東莞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較強,反映出這些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較高,而有些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如東營市商業銀行,而有些城市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
從收入結構看,地市級城市商業銀行業務對存貸款業務的依賴度更大,息差收入在三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絕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的息差收入在80%以上。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非常低,反映出城市商業銀行在無風險的中間業務上開拓能力較差。而絕大多數銀行的投資收益所占比重并不高,僅有一些運營能力較強的商業銀行投資收益較高。
2006年城商行年報的啟示
在銀監會的強有力監管下,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業務發展迅速,但是,離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資產質量整體上還有待進一步改善,資本充足率尚需進一步提高,資產配置的合理度與國際先進的商業銀行差距明顯,業務主要集中在存貸款業務上,中間業務拓展能力嚴重不足。為進一步推進城市商業銀行快速發展,今后需要盡快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加盟城市商業銀行,努力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加大開展中間業務的能力,平衡收入結構,防范風險過度集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入結構,特別是加強無風險或風險較小金融產品的開發,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為客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服務。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