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卡使銀行操作的一大部分由人工變為機器,導致了一定風險,也引發了不少法律糾紛。尤其是銀行卡中的存款被冒領更是經常見諸報端。對這種糾紛,各地法院適用法律、判決結果不完全相同,影響了法律的統一性,同時也引起了法律界、金融界較大的關注。
基本案情
2006年1月2日,深圳某公司經理易某被犯罪分子段某(女)誘至其家中從事嫖娼違法活動,被段某伙同其他四名犯罪分子對易某實施搶劫。段某等人搶得易某的銀行卡,威迫易某交出身份證和披露銀行卡密碼。同日,段某持上述銀行卡及密碼在ATM取款5000元。1月3日,段某持上述銀行卡及密碼跨行取款5000元,并在某行柜臺取款13萬元。1月3日9時30分,易某同事史某某報案。2006年4月8日,段某等五人被深圳市福田區公安局抓獲。2006年10月16日,福田區法院認定段某等五人搶劫罪成立,并分別量刑。
2006年10月26日,易某以銀行疏忽過失,侵犯財產權為由,向福田區人民法院起訴,索賠人民幣13萬元。本案目前尚在審理之中。
經調查,易某被劫后,段某前往某銀行取款時使用的并非本人的身份證件,而是持偽造的名為“譚某”的身份證,其取款時提交了易某的身份證和“譚某”的身份證。銀行的取款回執上記錄了易某身份證信息和取款人“譚某”的身份證信息。
案件評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由表見代理瑕疵引發侵權賠償的案件。表見代理,是代理制度中最為復雜的制度。我國《合同法》規定了表見代理制度,但卻過于原則化。設立表見代理制度的合理性在于:由于法律沒有強制委托人公示其代理人及代理權限,相對人只能信賴代理人所持有的授權委托書,根據委托人的某些行為來進行判斷。若相對人判斷失誤,則會出現一個立法上兩難的法益選擇:是保護無過失的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還是保護委托人因表見代理人的侵權行為而主張善意相對人承擔過錯損害賠償責任的問題。如果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則相對人就會失去交易安全感,從而影響我國代理制度的運用和效益,制約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保護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并平衡委托人與善意相對人之間的利益來維護代理制度,提高代理制度的社會效益,是我國表見代理制度的價值所在。一般認為,表見代理由五方面要件構成:一、表見代理人無代理權;二、表見代理人具有被授權的表象;三、相對人善意且無過失;四、委托人在裁判前沒有追認代理行為;五、表見代理符合代理的生效要件。
本案中,段某取款時提交了易某即存款人本人的身份證件和其作為取款人的身份證件,并持有易某的銀行卡和正確的密碼,已經完全具備了被授權的表象。如果段某取款時持其本人真實身份證取款,而非持偽造身份證,銀行據此辦理存款支取業務就應當被認定是善意且無過失,段某的表見代理行為符合法定要件,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應當由易某承擔,銀行不應對易某存款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但在段某持偽造身份證取款的情況下,銀行在辦理該筆取款業務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失并因此而承擔責任就涉及到銀行在辦理存款業務過程中對身份證件審核的義務問題。
在目前的司法環境中,銀行在存款業務中對身份證件審核承擔實質審查義務還是形式審查義務并沒有法律層面的定論。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也均認為其對客戶的身份證件僅承擔一般(形式)審查責任。人民銀行在其相關文件中也規定了銀行在存取款中業務中的形式審查義務。如人民銀行在“關于辦理存單掛失手續有關問題的復函”(銀函(1997)520號)第三條明確規定:“在辦理掛失手續時,儲蓄機構對身份證件只進行形式審查,不負有鑒別身份證件真偽的責任。” 對此人民法院似乎有不同的意見,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第六十九條中明確規定,付款人未能識別偽造、變造的身份證件而錯誤付款的,屬于“重大過失”,開了金融機構承擔實質審查義務的先河,雖然該規定僅適用于票據糾紛案件,但對存儲糾紛案件的處理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高法院在儲戶聶某存款冒領案的再審判決中指出:審核的應有之義就包含真實性審核。銀行應審核提款人提交的身份證件是否真實,是否與存款人本人相一致。當時相關文件雖未明確上述內容,但不能因此免除銀行因此應盡的審核義務。該項認定表明,最高司法機關認為銀行對身份證件的審核是實質性的,即使相關金融規章未明確審核義務的內容,審核的也應包括兩項內容,包含真實性的審核義務。
盡管本案尚在審理過程中,但依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易某在實施嫖娼違法行為的過程中,被犯罪分子搶劫,其銀行卡、身份證和密碼被犯罪分子掌握。這是導致易某銀行存款被犯罪分子侵占的直接原因,易某對此負有重大過錯,應當承擔主要責任,這一點毋庸置疑。某銀行在本案中由于未能識別出偽造的身份證,人民法院可能會據此要求該銀行承擔相應的次要責任。
銀行風險提示
銀行應嚴格按照監管法規和內部操作規程核實身份證件。按照現有的條件,銀行對身份證件的審核缺乏可靠的設備,主要還是依靠一線柜臺人員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銀行承擔身份證的實質審核義務給銀行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因此,銀行應該對身份證審核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努力提高對身份證件的審核能力,包括開發身份信息鑒別技術設施、提高審核手段、增加審核要素等方法。
對于存在代理人的業務背景中,應謹慎對待代理人的授權審查。在表見代理中,銀行應當承擔“謹慎核查”的義務,即儲蓄機構在受理大額存款支取、存單掛失申請、補領新存單等業務時,為確保儲戶存款的安全,按照該行業法定操作規程的要求,以合格的業務人員的智力水平和辨別力為標準,以充分的注意和警覺,在對申請人的代理行為、真實身份等應當產生合理懷疑的情況下,應當實施查實和確認行為,多渠道印證表見代理人的代理真實性,如在開戶時約定第二聯系人,或通過電話錄音、短信通知、傳真確認等形式確定代理人及其代理權限。另外,互聯網上不少查詢性網站可以查詢身份證信息,儲蓄業務員可以透過互聯網查詢身份信息后,再設法詢問表見代理人,以核實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身份。
(作者單位:北京銀行風險管理部
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