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擴大是我國走向真正浮動匯率制度又邁出的實質性一步。
力度較小,意義重大,短期助推人民幣升值加速。
自2007年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從2006年8月人民幣加快升值速度以及波動幅度加劇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區間波動幅度遠未觸及上下0.3%的區間,即原有的彈性區間還完全夠用,所以這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匯率改革的立場和態度。盡管幅度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1%,但意義重大,可以說是我國在走向真正浮動匯率制度的過程中又邁出的實質性的一步,為進一步增加彈性打開了想象空間。
更重要的是,這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使人民幣升值加速,但就長期而言,不斷增強的匯率彈性將有效緩解外資對人民幣單邊大幅升值的預期,反而在較長的時期內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筆者預計,在我國資本項目不斷開放的過程中,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的浮動區間將會逐步放大,而其雙向波動的特征將日益明顯。
資本項目開放的必然要求。
隨著QFII及QDII等重要資本項目開放的不斷深入,客觀上要求人民幣波動區間擴大以便真實反應市場供求關系。此前,人民幣匯率窄幅管理區間無疑會加大央行的外匯管理成本,不僅使政府積聚過多的匯率風險,且大大降低了外匯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想有效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過窄的匯率波動區間加大了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難度,而人為的振蕩極易被市場識破和利用,不利于央行匯率政策的實施。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以及各種匯率衍生品的相繼出現,要求人民幣匯率更大區間的彈性波動。
另外,在我國與國際經濟周期聯動性增強的過程中,僵化的匯率體制將增大外部沖擊對國內經濟的風險,只有足夠彈性的匯率機制才能過濾多變的外部負面影響。例如,當外部經濟發生貨幣供需變動時,允許匯率自由變動將能隔絕國內外匯儲備的被動性調整,防止國內貨幣市場的沖動,從而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傳遞。
宏觀、微觀基礎兼具的自然選擇。
從宏觀角度看,一季度以來人民幣匯率與美元出現較大背離的走勢特征充分表明,央行對人民幣走勢的自主掌控能力逐步增強。筆者認為,人民幣匯率作為央行的重要調控工具,今后更加具備自主性和可控性,將更多的為國內經濟需要而調整,對外部壓力依賴性減弱。
從微觀角度看,匯率敏感企業已基本具備匯率波動風險的管理能力。適時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培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培育金融機構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的能力,提高宏觀經濟運行的靈活性。
貨幣調控的護航之策。
加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與存款準備金率、加息的貨幣緊縮政策同時出臺,表明了央行力保調控效果的意圖。更大的彈性空間將增強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并為將來更多的加息措施留出空間。
根據經典的蒙代爾三元悖論,在資本項目開放的背景下,僵化的匯率體制將使國內的貨幣調控措施效果失效,所以,人民銀行要想擁有主動、可控而有效的貨幣政策,真正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是必要的保障。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深入,使用利率這樣的價格調控手段調節經濟將是必然,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結構性過熱問題的情況下。然而利率政策的有效傳導必須有靈活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相配合,所以目前的關鍵問題不在于人民幣升值,而在于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彈性,否則,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經濟,央行將失去最為有力的調控手段。所以可以判斷,本次貨幣的調控措施效果將更加明顯,而今后更多的利率調控措施可能出臺。
并不必然導致中長期大幅升值。
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強在短期之內可能會使升值加速,但筆者認為,匯率作為解決中國經濟多重矛盾,尤其是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根源,是今后貨幣政策的核心工具。積極主動適度升值,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消除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是減少升值成本,提升貨幣政策實施效用的政策意圖。所以,人民幣會在可控的范圍內穩步升值,2007年升值幅度將保持在5%左右。
提高有效匯率,減緩貿易順差。
受歐洲貨幣兌美元大幅上漲的影響,人民幣有效匯率一月份以來并未明顯上升,所以,人民幣會尋找合適的時機提升其有效匯率以有效減緩過快貿易順差的增速,進而減少過剩的流動性。
(作者單位:東方證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