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美國購物中心的發展歷程、規模結構和規模效益,發現,美國購物中心在零售業中占主導地位,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零售額比重為35.6%。盡管美國經濟發達,消費水準很高,但購物中心的發展并不貪大和盲目攀比,購物中心以中小型為主體,平均單個購物中心出租面積規模為1.15萬平方米/個,地區分布較為均衡。美國不同規模購物中心的單位面積效益差異不明顯,“規模和效益成正比”的結論不能成立。
關鍵詞:美國購物中心;規模效益;發展特征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4-0151-03
一、引言
按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的定義:購物中心是由開發商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商業設施,擁有大型核心店、多樣化商品街和停車場,能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與日常活動的商業場所。中國購物中心的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約10年時間,全國各地均有一批已經建成的購物中心,另有更大數量的在建和規劃中的購物中心。
國際學者們從零售業和零售業態的角度,對購物中心的發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并對購物中心效益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國內學者們對購物中心的發展,從中心地理論、同類集聚理論和零售需求的外部效應等,開展了理論評述,另對購物中心的顧客行為開展了實證研究。對于建設大型或超大型購物中心,人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學者們則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中國發展超大型購物中心有著廣闊的發展機遇,有的認為機遇和風險并存。
然而,可質疑的問題是,大量發展超大型購物中心的理由和必要性是什么?購物中心的發展是否存在“規模經濟”的現象,即購物中心的效益是否隨規模增大而提高?另外,購物中心發展的規模結構,是否存在可供參考的某種規律或模式?
筆者試根據美國購物中心的統計數據,分析美國購物中心的結構特征,識別購物中心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以期從中獲得某些啟示。
二、美國購物中心的三個發展階段
美國經濟發達,地大物博,城市化程度高,交通設施較為完善,一般城市人口密度不高,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家庭擁有自備車的比例很大,因而具有發展購物中心的良好基礎條件。
美國購物中心的發展,至今約有80多年的歷史,按零售業態生命周期規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進入期,從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末,約40年時間。1920年后,美國購物中心開始逐步發展,1960年為4 500個,同年美國人口1.8億人,平均4萬人擁有一個購物中心。
第二階段,快速增長期,從60年代至90年代初,約30年時間。隨著經濟增長,美國購物中心發展迅速, 1976年為18 000個,1980年為25 000個,1990年為36 512個。在這30年中,美國購物中心數量凈增加約31 500個,凈增長711%,年環比增長率7.2%。當時,許多美國大零售商為了取得先買權,預先占有具有發展前途的場地。在實際消費需求發生之前很久,零售商們就建造起眾多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品牌專業專賣連鎖經營的發展。在購物中心中經營的80%以上的店鋪,都是專業品牌連鎖店。
第三階段,成熟期,自90年代初至今。美國購物中心網點發展進入緩慢增長期。1990年至2003年13年中,購物中心數量增加約10 600個,凈增長29%,環比年增長率2.0%。
近30年來,即在快速發展后期和成熟期,購物中心實現零售額占美國零售總額的比重穩定在35%-37%之間。購物中心已經成為美國居民消費和社交的重要場所之一。
據統計,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數量為47 104個,出租面積(Gross Leas-able Area)58.65億平方英尺(折合5.44億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91萬平方米,單體購物中心平均出租面積1.15萬平方米/個。若按同期美國總人口2.9億計算,每萬人擁有購物中心網點數1.6個/萬人,人均購物中心出租面積1.87平方米/人。
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實現零售額1 33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20億美元,同期美國零售總額(含餐飲)為3.75萬億美元,購物中心零售額占比重為35.6%,比上年下降0.1%。
三、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的規模結構
按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的規模分類方法,可以將美國購物中心按規模分成6個等級,單體出租面積從小于10萬平方英尺/個,到大于100萬平方英尺/個不等。
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單體出租面積小于100 000平方英尺(I類)的網點數占62.1%,出租面積總量占24.6%。相對應,單體出租面積大于1 000 000平方英尺(VI類)的網點數占0.9%,面積總量占9.3%。若向前觀察1990年和2000年的數據,大體情況也是這樣。
若作簡單分析,可將購物中心按規模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單體出租面積規模在40萬平方英尺以下(即約3.7萬平方米/個,含I、II、III類),第二類,單體出租面積規模在40萬平方英尺以上(含IV、V、VI類)。從1990年到2003年,第一類的購物中心,其網點數量比重大體保持在95%左右,面積比重保持在70%左右。
由此可見,從總體看,美國購物中心以中小型為絕大多數,超過10萬平方米(100萬平方英尺)的購物中心網點數量僅占總數不到1%,其出租面積占總數不到10%,參見表1和圖1。
四、美國購物中心的規模效益分析
根據美國購物中心規模的6個等級劃分,先分別取和統計各類購物中心的出租面積和零售額,然后將累計零售額除以累計出租面積,得到各類購物中心的單位面積零售額,參見表2和圖2。
2003年,美國購物中心平均單位面積零售額為2 456美元/年/平方米。從統計數據看,較高的為第I類、V類和VI類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分別為2 894美元/平方米、3 049美元/平方米和2 899美元/平方米,較低的為第III類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為1 923美元/平方米。從總體看,不同規模類型購物中心之間的單位面積零售額差異不大,上下最大波動約±20%。
從1990年到2003年,按規模分等級的各類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雖有差異,但差異并不特別大,圍繞平均值上下波動也在±10%-20%之間。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與單體面積的關系,微微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現象,即小型購物中心,以及大型和特大型購物中心的單位面積零售額相對較高些。近年來,這種“兩頭高,中間低”的現象有增強的趨勢。
由此可見,購物中心的規模效益現象,有其特定的規律和分布。從零售經營角度看,購物中心的效益取決于6個要素:區位選址、交通條件、周邊消費支撐力、經營定位、商家特色和配套設施等。購物中心的經營規模,不是決定購物中心效益的決定性因素。
雖然較大規模的購物中心,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較多的商品和服務選擇,然而經營規模增大,必須有足夠消費力支撐,當經營規模超過環境可能提供的最大消費力支撐,該購物中心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和增大長期經營風險。從美國統計數據來看,不同規模類型的購物中心之間,規模效益差異不明顯,并不支持購物中心效益隨規模增大而增大的結論,購物中心“規模與效益呈正比”的結論不能成立。
五、美國購物中心的地區分布與規模效益
2003年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7 748美元/人(現價,下同),人均收入為31 632美元/人。
根據美國50個州的統計,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最高,人均收入43 173美元/人,密西西比州(ississippi)最低,年人均收入23,448美元/人,兩者相比為1:0.54,相差近一倍。筆者按人均收入將美國劃分為4個地區等級,人均收入從小于28 000美元到大于36 000美元。
第I類和第II類地區(相對低收入地區),分別[C(23]含13個和21個州,人口總數分別為4 028萬人和[C)]
11 982萬人,合計約1.6億人。。第I類地區有亞里桑那、肯塔基、阿拉巴馬、新墨西哥、西佛吉利亞、密西西比等州,第II類地區有懷俄明、密切根、佛羅里達、佐治亞、得克薩斯、田鈉西、南達科他等州。
第III類和第IV類地區(相對高收入地區),分別含11個和6個州或地區,人口總數分別8 688萬人和4 381萬人,合計約1.3億人。第III類地區如新罕布什爾、明尼蘇達、加里福尼亞、華盛頓、佛吉利亞、羅得艾蘭等州,第IV類地區如康涅狄格、哥倫比亞、新澤西、馬薩諸塞、馬里蘭、紐約等州。
根據上述4類地區的劃分,先分別取和統計各類地區購物中心的出租面積和零售額,然后計算各類地區的購物中心人均面積和單位面積零售額,參見表3。
2003年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最高的為第I類地區(2 539美元/平方米),最低的為第III類地區(2 360美元/平方米),總體差異不大,平均值上下波動小于4%。第I和第II類(相對低收入地區)的單位面積零售額反而高于第III類和第IV類地區(相對高收入地區)。盡管美國人均收入存在地區差異,然而,人均購物中心面積在1.7~2.0平方米/人之間,購物中心的單位面積零售額在2 360~2 539美元/平方米之間,地區之間差異不大。
由此可見,美國購物中心的地區分布呈現均衡化和均質化特征,其原因在于:(1)美國地區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差距不大,最高和最低相差約一倍;(2)經過80多年的發展,美國購物中心總體處于比較成熟狀態,便利的交通設施和多數家庭擁有自備車,為這種均衡發展提供了外部條件;(3)從總體上說,購物中心滿足了居民綜合性的日常購物和消費需求。在地區經濟差異不大的前提下,不同地區的居民日常消費需求具有很大相似性,這也是美國購物中心均衡發展的重要條件。
六、小結和思考
1美國購物中心規模效益的特征
(1)美國購物中心經過80多年的發展,呈現較為穩定的規模結構分布,即中小型為絕大多數,超過10萬平方米(100萬平方英尺)的購物中心網點數量僅占總數不到1%,其出租面積占總數不到10%,平均單個購物中心出租面積規模為1.15萬平方米/個。
(2)按規模分等級的各類購物中心,單位面積零售額雖有差異,但差異并不特別大,圍繞平均值上下波動±10~20%,微微存在“兩頭高,中間低”的狀況,即小型購物中心和較大型購物中心規模效益相對較高些,統計數據沒有支持購物中心“規模和效益成正比”的結論。
(3)盡管美國地區之間人均收入存在差異,但購物中心的發展總體表現較為均衡。美國購物中心較好地滿足了居民綜合性的日常購物和消費需求。
2中國購物中心未來發展的思考
目前,中國購物中心發展正從起步階段向成長階段轉變。中國在購物中心發展中,應遵循購物中心發展規律,如購物中心的規模分布規律,購物中心的經營規律。購物中心的發展要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要吸取國際經驗和教訓,特別要避免貪大求全和一蹴而就。
中國應該十分謹慎地發展規模超過10萬平方米的超大型購物中心。發展超大型購物中心,應該開展綜合評價,如區位選址、交通條件、周邊消費支撐力、經營定位、商家特色和配套設施等。另外,發展購物中心應該規劃在先,選點在先,分步推進,采用較長的時間來完成,這樣可以避免許多振蕩和彎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