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層級范式在跨國公司的發展初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全球競爭的壓力加劇、控制協調的考慮,以及技術的進步,已經存在許多發展劣勢,需要逐漸向網絡范式轉變。跨國公司網絡結構主要由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構成,由于其網絡結構更具開放性,形成了關鍵網絡、空間網絡和技術網絡的不同邊界。
關鍵詞:跨國公司;層級范式;網絡范式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4-0018-03
一、引言
跨國公司是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必然產物,通過兼并、收購與直接投資不斷擴展其產品和地理領域,使其公司價值鏈的復雜程度不斷提升。在考慮全球競爭壓力和各種市場力量的情況下,跨國公司采用各種手段以應對一系列不確定性,如跨專業的一體化專家團隊和公司間技術伙伴關系不斷建立;利用最具優勢的地區資源對價值鏈進行拆解;與當地合作伙伴進行市場的重新布局,以增加市場占有率等。這些變化的結果是弱化了跨國公司的內部和外部的邊界。價值鏈的分散化使公司結構朝向網絡范式靠近,并且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虛擬”組織的發展。這促使跨國公司從依賴于層級范式的控制轉向“超等級”的網絡范式(edlund, 1986)。跨國公司網絡范式的形成則是跨國公司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實行全球化經營戰略、減少企業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一種組織創新。
目前,跨國公司的研究視角,已經從關注跨國公司的產生轉移到跨國公司的發展,從層級范式演進到網絡范式。“非正式組織”、“公司文化”、“項目組”、“矩陣式組織”、“網絡結構”以及非正式控制與協調等說法已經在文獻中大量出現。跨國公司采用新的組織結構及管理形式,如“超等級”(edlund,1986)、“超文本”(Nonaka Takeuchi,1995)以及“跨國解決方案”(artlett Ghoshal,1990)等模式,適用于現代世界范圍的物質條件,能更好地滿足了管理全球價值鏈和促進創新的經濟要求。
二、跨國公司結構中層級范式的局限
許多組織理論都認為,層級范式(層級制)作為一條設計原則,是實現控制與協調的最佳途徑。層級制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條“本質的”組織原則。不完全契約理論與演化理論一致認為,組織慣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結構框架,但因此會削弱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組織變革是為了克服限制成長的外部因素,但它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層級制的組織原則依然不變(Chandller, 1962; Williamsoon, 1975)。Williamson認為跨國公司無論將來出現何種組織形式,在型組織之后,基本上都是層級機構;而有的學者使用“非層級制”形容那些不同于層級制的企業。雖然Williamson的預言有些武斷,但是必須認識到任何現代組織都無法完全脫離層級制。
Williamson在早期著作中強調了層級制的“控制損耗”(Control losses)。Galbraith(1973)指出,引入一系列控制與協調的補充機制比單一任務和層級結構更能解決復雜問題。綜合性絕大多數企業的運作經驗表明,這種結構的組織面臨著許多管理上的困難。
層級結構所帶來的問題在跨國公司中更為突出,首先,跨國公司在更為動態的環境中生存,更需要專業化和多方面協作。跨國公司必須爭取同時實現產品、地域、職能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對它們來說,層級分明就比較缺乏柔性,在層級結構中似乎無法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案。其次,跨國公司面臨著知識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與機遇。負責規劃或執行的部門遍布世界各地,這種分散化對建立層級分明的結構來說是一個重大障礙,這被稱為跨國公司的“殊異化”(edlund 1986)。許多管理界學者的實證研究都表明了現代跨國公司的這種傾向(artlett and Ghoshal 1989,1990; White and Poynter 1990; Doz and Prahalad 1987)。最后,國際化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保持一種組織結構固定不變是很困難的。跨國公司必須根據形勢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產品、技術和區域重點。由于這些原因,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非常復雜。許多跨國公司并不提供組織結構圖,因為這些結構不會長久保持,更重要的是,它們無法說明接下來會怎樣。人們開始尋找能夠替代層級原則的組織形式(依然是內部的,非市場的)公司各級員工的角色正發生著變化。高層管理者從監督者、資源配置者,轉化成了企業精神與團隊關系的創建者和支持者(Ouchi,1980)、運作層高度自治的系統建筑師、組織學習的擔保者、新事物的保護者或創始者、公司基本方向的掌舵者。大多數跨國公司已用產品事業部制取代了原有的區域事業部制,而當前更為流行的是,根據客戶維度或者內部競爭力來構架組織。因此,有些子公司可能比母公司規模更大,更具競爭力,甚至也可能占據中心位置而成為跨國公司網絡結構中的核心企業。
三、跨國公司結構:層級到網絡的范式轉變
日本企業在20世紀70-80年代的迅速發展,使得學者們(如Twaalfhoven attori,1982;Von ippel,1985)意識到企業活動的社會嵌入性以及企業組織的網絡化特性,網絡不僅僅是對企業間關系的一種比喻,而是為了獲取持續競爭優勢(iles Snow,1984)。隨著網絡組織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arillo(1988)首先將網絡理論應用于企業競爭戰略,指出戰略網絡是企業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資源的關鍵渠道,是企業為了獲得和保持相對網絡之外競爭對手競爭優勢的強有力的競爭武器。artlett Ghoshal(1990)將網絡組織的觀念應用到跨國公司,指出跨國公司是一組嵌入在不同國別環境下外部網絡中的異質性企業所組成的全球內部網絡組織。Nohria Eccless(1992)認為網絡化跨國公司是一種新的組織形式。該組織形式與韋伯式機械組織顯著不同,既不基于層級權威也不基于市場交易。Nohria Ghoshal(1994)將跨國公司重新定義為“差異化網絡”。uckley Casson(1998)進一步指出為了適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環境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不斷增加,跨國公司除了通過縮減管理層扁平化和網絡化等方式實現了內部的彈性化(flexibility),還通過市場化、并購剝離或合資企業的方式實現其邊界的動態化和彈性化。
按照交易成本學說,層級和市場是中介交易的替代方式,但是純粹的市場或者層級組織都很少見。ennart(1982)認為大多數交易方式位于“膨脹的中部”(the swollen middle),同時兼有二者的元素。那些居于“膨脹的中部”的組織形式其實就是內、外部網絡組織形式。跨國公司正逐漸演變成“全球網絡公司”,其全球性經營擴張正日益表現為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這兩個相互交錯的延伸與拓展:即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國或地區建構的公司內部網絡和通過全球性的戰略聯盟等形式而與其它公司建立的外部網絡。
跨國公司的內部網絡是由總部及相對獨立或自治的組織單元(如子公司或分單元)通過現代通訊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相聯結所構成,其權力主要分布于組織單元的管理機構。這些子公司或者分單位基于“準市場”機制而互動。每個子公司或分單元與相關單元緊密合作的同時,對大部分自身單元的資源配置及決策有充分的權力,例如內部市場、內部轉移定價等。內部網絡結構具有以下特征:權力主要分布于組織單元的分權結構;內部網絡結構中依然存在等級權力結構;網絡結構中各組織單元之間有著緊密合作;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是內部網絡結構的技術平臺。而跨國公司的外部網絡則是超越于核心公司法律邊界之外,是核心公司同一系列法律上獨立的伙伴公司之間的關系網絡,公司之間通過市場體系互動。公司之間互惠互利、互相信任、共享信息和知識、相互投資與關系性資產,主要形式包括戰略聯盟、合資、外包關系、連鎖加盟方式等。
跨國公司的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內部網絡強調的是產品、知識和交流的流動,而外部網絡強調的是與特定外部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內外部兩種網絡都是對傳統的層級結構組織的偏離,體現出跨國公司組織結構的虛擬化特征和共同管理邊界的縮小,這樣既享受到市場機制的好處,又規避了市場交易的成本,有利于緩解內部化本身導致組織成本上升的壓力。所以可以說網絡結構是介于“市場和層級之間”穩定而發展的中間治理結構。
跨國公司主要通過股權的方式形成緊密的內部網絡;同時又通過協議等方式與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供應商、顧客形成了全球性的松散外部網絡。這里應注意的是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界限并不是絕對的,取決于劃分的標準,并且隨著跨國公司邊界的彈性化以及合作協議、合同安排等形式被跨國公司更多地采用,跨國公司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之間邊界將會變得更加模糊,跨國公司的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很難清楚界定某一跨國公司的邊界;(2)跨國公司的網絡邊界會隨著國際化進程而擴大或改變其網絡邊界,即跨國公司的網絡結構具有開放動態性。
四、跨國公司結構中的網絡邊界
跨國公司的網絡結構具有開放動態性,它與其他網絡通過一個或多個交換關系保持聯系。其網絡的邊界可以按照交換關系之間依賴性的客觀標準或主觀判斷并同時參考分析目標和分析的理論基礎來劃分。這些使得區分界線成為一項重要且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雖然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很難清楚界定某一個跨國公司的網絡邊界,但是仍有必要對跨國公司的網絡邊界做一個大概的界定。基于跨國公司的核心企業、核心產品、核心技術及區位等特點,將跨國公司的網絡邊界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關鍵網。跨國企業的關鍵網(Focal network)由與跨國公司母公司或核心企業有直接交換關系的企業及通過協調母公司或核心企業資源發生間接、互補關系的企業共同組成。關鍵網是“組織集”概念的延伸,因為它包括了重要的非正式關系。另外,關鍵網的概念不同于內部網絡,存在三種情況:(1)關鍵網的范圍等同于內部網絡;(2)關鍵網的范圍小于內部網絡;(3)關鍵網與內部網絡有重疊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即關鍵網也可能包含一些外部網絡的參與者或者內部網絡中的一部分子公司不在關鍵網之中。
第二,空間網絡。跨國公司的網絡可能受到地理和空間邊界的限制,比如國家、國家中的地區以及幾個國家組成的地區。空間邊界是研究國際市場和國際商務的基礎。國際化的過程意味著跨國公司的網絡在空間上的擴展,甚至與當地的網絡有不斷地重疊。一家高度全球化公司的關鍵網也處于其他空間的網絡之中。
第三,技術網絡。跨國公司的網絡也可能被生產體系當中的技術依賴性所限制,這是從網絡角度對不同“產業”的確認。關注互補性的界定標準與關注替代性的標準相比將導致不同的邊界。但是技術上所界定的不同網絡之間的相互重疊,在技術革新的過程中尤為重要。一項創新的國際擴散,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技術網絡和其他幾個空間網絡的交疊的過程。
在關鍵網、空間網絡和技術網絡之間的重疊和交疊也應該予以考慮,即三種類型的網絡邊界可能有重疊之處也有不重疊之處。當界定跨國公司的網絡邊界時,只需按一種邊界類型做界定,否則混用劃分標準將導致跨國公司邊界不清晰。
五、結論與展望
跨國公司是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必然產物,在發展初期大都采用層級范式,即從需要和效率出發建立一套所有組織成員都認可的規則;設置職務序列,分工明確,分權合理;在等級制基礎上確立各級辦事機關;對任職者的升遷、待遇及發展機會均有明確和合理的保障;重視專家權威;并假定組織的需要與成員的需要一致。但隨著全球競爭的壓力加劇以及控制與協調的考慮,層級范式顯示出了局限性,正逐步被網絡范式所取代。層級或網絡的選擇取決于跨國公司分析的目的和權力集中的程度,網絡結構也會同時展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與變動性。跨國公司通過股權等的方式形成緊密的內部網絡;又通過協議等方式與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供應商、顧客等形成了全球性的松散外部網絡。因此,跨國公司的網絡結構更具開放性,形成了關鍵網絡、空間網絡和技術網絡的不同邊界。
目前,對于跨國公司網絡范式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用結構和位置的網絡方法分析網絡中的參與者的位置以及識別網絡中的小群體;(2)用規模、密度、等級程度等測度的角度來描述整體的網絡結構;(3)研究網絡結構的重疊和交疊的動態特征,而對網絡之間重疊的關注會導致有界網絡的開放,不同網絡的交疊也使得網絡結構產生變化。此外,“經濟社會學”和“跨組織研究”的社會網絡文獻,僅僅與正式的網絡分析有部分關系,所以對于跨國公司網絡結構研究需要更系統化的規范論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