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的情況下,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依靠低成本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但是,由于中國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以及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會逐步削弱,這種傳統的增長模式遇到的困難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轉變,轉為更多依賴于中國自身的自主創新、技術進步以及附加值的提高。
關鍵詞:經濟增長模式;要素價格;技術進步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04-0118-02
一、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造就了中國奇跡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走過了持續高速增長的28個年頭,中國GDP總量增長了10倍左右,年均增長率高達9%——按世界銀行的話來說,堪稱“中國奇跡”。那么,中國如何創造長期的高增長奇跡呢?下面做簡單的原因剖析。目前中國經濟具有“雙高”特征:一是高儲蓄率。隨著醫療、養老、教育和住房等體制改革的深化,老百姓預防性儲蓄大幅增長。2005年,居民儲蓄存款14萬億元,企業存款10萬億元,中國的儲蓄率高達46%,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二是高投資率。中國屬于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經濟快速增長依靠高投資率來支撐,據統計,2005年中國投資率高達46%,是世界上投資率最高的國家。由于高儲蓄和高投資,中國的產能過剩不可避免,據商務部統計,在2006年上半年的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0種,占28.3%;供過于求的商品有430種,占71.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過剩產品無法內銷,只有出口,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高儲蓄率仍將持續,中國經濟增長還得依賴出口,中國還得依靠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
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主要依靠我國的低成本優勢。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稅收減免,使“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據統計,目前中國工人工資是墨西哥工人的1/4,是美國工人的1/40。對于進入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地方政府一般會給予各種的優惠政策,包括廉價的土地使用費和外商投資企業稅率,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是15%,而中國內地企業的所得稅稅率是33%。低成本優勢使中國的商品頗具競爭力,中國出口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1990年,中國出口額621億美元,到2005年,中國出口額達到7620億美元,增長了11倍左右。
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遇到新的矛盾
依靠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低成本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若想再延續中國奇跡,我國將會面臨一些難以逾越的矛盾和障礙。
(一)經濟快速增長與貿易磨擦之間的矛盾
由于內需不足,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得不依靠外需,低成本優勢使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頗具競爭力,中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不斷向外擴張,因此擠壓了外國本地企業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市場份額,進而影響外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貿易摩擦便接踵而至。由此可見,中國的產能擴張與貿易磨擦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中國增長得越快,遭遇的貿易磨擦便會越大,見圖1。據統計,美中貿易逆差由2004年的1620億美元,進一步上升為2005年的2016億,激增24.5%。近年來,在我國對外貿易進入擴張期的同時,中國開始成為全球貿易爭端的最大受害國。據世貿組織統計,自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反傾銷立案中涉及中國產品的調查占總數的1/7左右。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貿易磨擦的逐步加劇,中國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遇到的阻力將會變得愈來愈大。
(二)經濟快速增長與工資成本不斷上升之間的矛盾
目前,不光是越南,印度的工資成本也低于中國。據11月22日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美國默瑟人力資源咨詢公司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95%的情況下,中國工人掙得比印度同行多。在同等勞動強度下,中國工人每年比印度多掙500美元。而管理人員年薪甚至比印度高出一倍多。相對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中國的工資上漲得比較快。從2000年至2004年,中國職工平均實際工資指數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1.4%、15.2%、15.5%和12%和10.5%①,均高于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的同期水平。隨著工資成本的不斷上升,未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很可能會喪失。
總而言之,由于生產可能性曲線不可能無限往外擴張以及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逐步喪失,如果僅靠低成本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未來我國經濟增長遭遇的困難將會愈來愈大。
三、再造中國奇跡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的“新貿易理論”提出,一國對外貿易的核心是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基于新貿易理論的戰略性貿易政策認為,存在著一些戰略性部門,政府可以通過扶植和保護這些部門實現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貿易利益。克魯格曼(2000)認為規模經濟和外部性是戰略性部門的識別特征。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規模經濟和外部性較差,而那些建立在RD基礎上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因其具有的技術外溢,應當成為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部門。
由于內需不足,今后中國經濟增長仍需要出口導向戰略。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屬于依靠低成本優勢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由于貿易磨擦和成本優勢的減弱,這種模式將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基于傳統增長模式的缺陷以及“新貿易理論”的思想,我國需要轉變增長模式,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仍舊依靠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但是與舊模式相比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經濟增長主要不是靠勞動力、資本和其他資源的投入,而是靠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效率提高實現的;第二,經濟的增長不僅是靠規模的擴張和出口的高速增長,還要靠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新的增長模式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增長與貿易磨擦、成本優勢減弱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可以繼續保證持續快速增長,從而為再造出另一個“中國奇跡”創造了條件。
當然,培育新優勢并不是否定舊優勢,由于新優勢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而舊優勢也并非在短期內就要喪失,因此,中國在積極培育新優勢的同時,今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需依靠勞動力價格成本優勢,這樣在轉變經濟模式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才能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