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仲裁條款中,關于仲裁機構的選擇往往是洽商的內容之一。作為一項防范性條款,合同雙方都較為容易讓步以利合同的達成。而選擇有影響的第三國仲裁機構也是很平常的情況。但筆者切身的經歷告訴我們,選擇不同的仲裁機構,其結果可能出現的差別是巨大的,當事人必須慎行。
1996年我內地兩家紡織企業(以下分稱“甲公司”和“乙公司”)同時從韓國某公司(下稱“外方”)以同樣價格各購買某紡織設備若干臺,合同條款基本相同。甲公司合同金額為444萬美元(設備100臺),乙公司合同金額為288.60萬美元(設備65臺);交貨期為1996年12月30日前;付款方式為:定金10%,T/T預付,20%貨款即期跟單信用證支付,余70%貨款(甲公司:310.80萬美元,乙公司:202.02萬美元)為延期三年內支付(每六個月支付一次,利息13%,罰息21%)。
1996年12月,外方如期交貨,我方付款贖單,接貨清關,雙方技術人員安裝調試,設備在97年二季度投入生產運行。由于技術上的原因,設備運行的穩定性不能達到合同的約定(略有差距)。于是外方派出技術服務人員在甲、乙方工廠積極配合解決。97年6月下旬,甲乙兩公司分別按約定向外方支付了第一批延期支付的貨款及利息。(至此兩公司尚欠外方貨款本金為:甲公司259萬美元;乙公司168.35萬美元)。
然而從1997年開始,由于國內產業結構政策的影響,紡織品市場出現較大變化,大型國有企業受到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沖擊,企業經營出現困難。設備進口的延期付款壓力使甲乙兩公司無法承受,從97年12月起的第二至第六批貨款余額及利息,兩公司均未能繼續支付。外方頻頻通信通電、協商,多次來人催款,我兩公司均無法繼續履行其付款責任。
外方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終于1999年5月將我甲乙兩公司的貨款爭議案提交仲裁。仲裁機構根據合同的仲裁條款分別予以受理。
在北京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外方向我甲公司提起違約補償金額(包括本金、利息、罰息、其他費用)共計410萬美元;在斯得哥爾摩國際商會仲裁院,外方向我乙公司提起違約補償金額266.50萬美元。兩案分別于1999年12月和2000年元月在兩地開庭審理,并如期作出裁決:甲公司被裁支付外方貨款共計271.00萬美元,乙公司被判支付外方貨款共計265.80萬美元。
兩案中我甲乙公司嚴重違約不能完成付款責任,理應被要求繼續履行付款責任。但同樣的案情,兩案的裁決結果卻大相徑庭:甲公司僅被判繼續支付貨款金額本金加小部分利息,而乙公司除被判支付本金外,還被要求支付全部合同約定的利息、罰息甚至仲裁費等外方其他額外損失。原因何在?答案是仲裁機構不同。
甲乙兩公司與外方的合同是同時洽談簽訂的,合同條件基本一致。簽約時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國內市場情況都甚好,經認真調研認為設備投產后以產品收益來分期支付貨款毫無問題,于是在利息尤其是罰息問題的約定上都未作太多考慮,定的偏高。不同的是甲公司在談到仲裁機構時堅持選擇北京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而乙公司則同意外方提出的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仲裁的條件,合同按此簽訂。
當爭議發生,提交仲裁時,對甲乙兩公司唯一有力的事實依據就是外方設備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甲公司接仲裁通知后積極應訴,一方面準備詳細的資料尤其是安裝試運行及售后維修的原始記錄,并多次向北京等地的專業機構對設備的技術問題進行咨詢、求證。另一方面,經仔細了解后指定了一位有紡織技術專業背景的仲裁員進入合議庭。開庭審理時,資料文字以中文為主,庭審語言亦為漢語。外方請了中國的律師為其代理。庭審中甲公司的代表(技術人員、商務人員、律師)從設備的技術問題、合同利息、罰息約定等各個方面向仲裁庭陳述,主張自己的權利。仲裁員對許多技術問題尤其能夠理解,并不斷向外方代表提出問題,而外方代表卻回辯無力(外方公司只到庭一名商務人員和律師)。
而乙公司在斯德哥爾摩的應訴,則從一開始便陷入窘困的境地,資料的翻譯、應訴人員尤其是律師、翻譯的選定難能考慮周全。開庭時庭上的氣氛充滿了對外方的理解和對我方的不滿,整個審理從初始就出現了很不正常的情形:我乙公司同樣提出的設備技術問題及罰息過高的異議,仲裁庭絲毫未予考慮。最終裁決顯失公平。我乙公司因未能慎重選擇仲裁機構,最終導致自己應訴困難,仲裁失敗,造成了巨大的利益損失,教訓是慘痛的。
由上例可見,在涉外經濟合同中,選定不同的仲裁機構來解決合同糾紛,結果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差異。第三方的中立性,作為權威機構的公平、公正性我們愿意相信,但它們的真正實現卻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會給當事人造成一定障礙:如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會導致一些較為復雜的技術問題難以被徹底澄清,即使是有技術背景的仲裁員參與組庭,也會因其對當事人所在國家相關行業的管理狀況、市場情況的有限了解而影響其正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如此等等,就很難使得仲裁結果真正作到公平、公正。
因此,我們在商定涉外經濟合同時,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應是首選,該機構的權威性及公平、公正裁決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對此,除非對方另有企圖,通常情況下都能夠接受。若不得已選擇第三國的仲裁機構時,則一定要考慮到可能發生糾紛的復雜性和我方提起訴訟或應訴的能力及成本,以免在仲裁發生時給我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總之,在重大合同的洽談中,仲裁機構的選定需作為一項重要條款來認真對待,切不可草率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