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進口業務實踐中,代理進口業務的常見形式是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以下簡稱“代理公司”)代理其他公司(以下簡稱“委托方”)簽訂進口采購合同,對外付款,并辦理貨物進口報關、運輸、倉儲等有關手續,作為對價,代理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代理費,同時代理公司要承擔進口合同履行的風險。一方面,代理進口業務有利于代理公司增加收益,擴大業務量,另一方面,代理業務模式決定了操作中有較多的不可控和不規范的成分,比如信息不對稱,市場不熟悉,客戶不了解,委托方指定倉庫等等。這些不可控和不規范,均埋下了日后的風險隱患,可能形成利小風險大的局面。筆者結合業務實踐,對代理進口業務中代理公司可能遇到的幾種主要風險和相應對策進行分析。
一、客戶資信風險
(一)風險案例
在與客戶建立實質性貿易關系之前,是防范業務風險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KNOW WHO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OW”(了解對方比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這句英國諺語充分地揭示了解交易對象的重要性。選擇好的合作伙伴是業務成功的一半,否則遇人不淑,即使條款訂得再嚴密,也很難防范風險。在代理進口業務中,尤其要關注委托方和外商實際是同一控制人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內外串通,外貿公司遭受損失的情況。雖然外貿公司收取了10-15%不等的保證金,但是一旦發生欺詐,則會遭受100%的損失。
例如:A公司代理B公司進口飼料添加劑,B公司指定國外客戶C,并且商定主要條款。A公司收取B公司10%的保證金,對外開立90天的遠期信用證,代理協議規定,在信用證到期前,B公司應付清全部貨款。A公司收到保證金后,如約開出信用證,議付單據與信用證完全相符,A公司向銀行承兌了單據,并將單據交B公司指定的貨代報關。半個月后,A公司要求貨代公司提供報關核銷單時,才發現目的港并無該批飼料添加劑到貨,C公司提交的是假單據。此時,B公司以市場下跌為由不付款,但是A公司在承兌信用證之后,卻不得不到期對外支付貨款。事后,A公司通過調查發現,原來委托方B公司和國外客戶C公司是兩家關聯企業,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資金鏈條緊繃,便惡意竄通,騙取國內公司的資金。該案例說明,缺乏客戶資信調查容易給詐騙分子以可乘之機。
(二)應對策略
1、重視新客戶的資信調查,其主要途徑有:聘請資信調查機構進行資信調查;要求客戶提供最近時期的年度財務報告,最好爭取提供經過注冊會計師審核的年度財務報告;通過談判或外訪,觀察其資產及運作情況,包括其業務的規模、置業的情況、主要管理人員等;通過客戶所在地銀行進行調查;向客戶的主要供應商、客戶及行業中的同行調查其資信情況。
2、定期跟蹤老客戶的資信狀況。客戶資信是動態發展的,并非一成不變。對于老客戶,也要動態跟蹤資信,不可因雙方有多年良好的合作紀錄而麻痹放松,盲目信任,忽略了對其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的動態跟蹤了解,疏于必要的防范監督。
二、市場風險
(一)風險案例
商品的國際、國內市場價格常有波動,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代理方就會面臨貨物貶值的風險。當市場價格大幅下跌時,超過收取的保證金比例時,委托方甚至有可能棄貨而走,代理方則面臨著變現貨物的種種費用和損失。例如:2005年5-9月間,進口鋼材價格下跌幅度達到30-50%,不少實力不強或信用不好的委托方由于無法承受巨額的市場跌價損失,于是選擇放棄保證金,不履約。這時市場風險就需要代理方首先承擔面對。雖然按代理合同約定,該損失可以要求通過訴訟等途徑委托方補償,但實際上委托方能否補償與其實力、信用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委托方實力有限,損失金額超出其承受能力,最后代理方雖然有追償的權利,代理公司贏了官司,但卻無法得到補償,只能自身承擔損失。即使最終能夠得到經濟利益上的補償,代理公司因此耗費的時間、精力、蒙受的其他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應對策略
1、在受理代理業務前,外貿公司應該對產品做深入詳細的市場分析,了解產品的波動規律,并且具備產品變現的能力,切不可盲目受理自己不熟悉、難以變現、價格脫離市場行情的商品。業務員要熟悉貨物的市場價格,價格過高于或低于行情,都可能存在問題。
2、收取足夠的保證金。保證金的比例取決于商品的價格波動幅度、商品變現能力。若代理進口的商品價格波動幅度大,則收取的保證金比例應該較高,以防范價格大幅下跌的風險;通用的原材料物質,由于變現能力較強,所以收取的保證金比例可以相對低一些;若商品的專用性強,變現能力差,如電梯等設備,則收取的保證金比例應該較高,以預防商品變現時價格大打折扣而遭受損失。
3、在代理進口合同中,明確規定“追加保證金”條款,如:“當市場價格下跌超過5%時,委托方在接到代理方通知3日內必須按跌價幅度相應補充履行保證金,付至代理方帳戶。否則,代理方有權沒收履行保證金,并自行處置貨物.”
三、貨權風險
(一)風險案例
在代理進口業務中,由于委托公司資金有限,常常并非在貨物進口時一次性付款提貨,而是貨物進倉后,在一定期限內分批提貨,按每次付款的金額提取相應數量的貨物,所以代理合同履行時間長,代理方控制貨權的風險敞口較長,容易發生風險和損失。例如,A公司代理B公司進口40000噸大麥,A公司收取10%的保證金,對外開立信用證。B公司付款提貨,并應在信用證到期前付清貨款。貨物到港后,B公司以公共倉庫費用過高為由,要求將貨物存入最終用戶C廠的倉庫中。A公司與C廠簽訂倉儲保管協議,規定必須憑A公司開具的提貨單辦理貨物出倉,C廠不得擅自移動、使用貨物。但貨物進倉后,C廠擅自提貨用于生產,導致A公司高達600萬元的貨款無法回收。最終用戶的地位決定了C廠不是獨立的第三方,不宜作為倉庫。盡管A公司派人駐廠監督貨物的進出倉,卻無法真正控制貨權,缺乏對貨物的實際的控制能力。雖然在倉儲合同的條款上無漏洞,但是在實際控制手段上卻十分軟弱無力。
(二)應對策略
1、仔細甄選存貨倉庫。選擇倉庫時既要考慮庫容、費用、服務、地點又要兼顧其規范性、管理及資信等方面的條件,進行綜合考慮。避免將貨物存放在客戶自己的倉庫,兼營同類商品加工、買賣的倉庫,以防止監守自盜的發生。
2、定期查庫常備不懈。經常性的查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采取措施,減少損失。如浙江某外貿公司采取查貨員制度,定期與倉庫核對存貨,在2005年張家港石化倉庫被盜案中是第一家發現缺倉的公司,并做出快速反應,將損失降到最低。
3、規范程序緊抓貨權。倉單是貨權的基本證明,必須緊抓不放。即使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無法立即取得正本倉單,但應盡可能從速取得,以免夜長夢多。缺乏倉庫出據的正本存貨證明,僅憑倉單傳真件,在出現問題時就容易引起爭議。
四、操作風險
(一)風險案例
在代理業務的具體操作環節,代理公司應該嚴格依照代理合同的責任和義務范圍行事,同時,重要的事項和變更,要留有書面文件,不能僅憑口頭確認。例如:A外貿公司代理國內B公司進口木材,在開立信用證環節,外商通知A公司修改信用證的品名,A公司電話征得B公司同意后,照外商要求將信用證開出,到貨后,市場價格大跌,B公司否認修改品名之事,拒不付款提貨,認為A公司沒有善盡代理義務,要求A公司返還保證金,并賠償相應損失。由于A公司沒有B公司指示修改信用證的書面文件,所以被B公司反咬一口,處于被動。
(二)應對措施
1、建議科學嚴謹的代理進口業務操作流程。如:在簽約環節,一定要先簽訂代理協議,收取保證金后,方可簽訂進口合同;反之,若先簽訂代理進口合同,則期間市場價格發生變化時,委托方可能借故,不承認雙方的委托代理關系,代理方則可能被迫自行執行進口合同,代理變成了自營。
2、進口合同以及信用證申請書等重要文件必須經委托公司蓋章確認,當進口合同的賣方及主要條款由代理公司確定的時候,更要注意這點。
3、進口合同履行中需要與外商協調作出新的約定時,要征得委托公司的書面同意,否則,市場價格下跌,進口環節出現問題時,代理公司將陷入被動地位。
除此以外,代理進口業務還面臨外商交貨與合同不符的風險,貨物運輸風險以及國家政策風險,等等。作為代理公司都應該認真研究,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