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神州大地,滿園春色,生機盎然。在歡度新春佳節的喜慶聲中,我們又迎來了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勝利召開。
在這次全國人代會上,統一國內外企業所得稅的法案,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會獲得代表們的審議通過,國內外企業的兩種所得稅率將統一至25%。這是我國完善法律體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國對外開放中的一件大事。醞釀多年的兩稅合一的問題一旦塵埃落定,在中國長達10多年的內外資稅負“分制”的時代就將結束,外資企業在稅負上享有的超國民待遇的特權也將就此結束。
實行兩稅“分制”,應該說本身有違WTO的國民待遇原則,也有悖于WTO倡導的公平貿易精神。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內外資稅負“分制”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實行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政策效應也確實為推動中國吸收外資、擴大出口起到過積極作用。而時至今日,我們終于等到了兩稅合一的時間節點,內資企業終于獲得了與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機會。這究竟意味著什么、說明了什么呢?
兩稅合一說明中國在履行了對世貿組織的相關承諾后,也開始學會應用國民待遇原則去保護國內企業自身的利益。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時間節點,之所以中國擁有能夠取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的底氣,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自強和自信,至少我們所擁有的日益增多的財政,讓我們能夠把所得稅調整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控制在一個可承受的范圍內。
兩稅合一說明中國在市場公平制度建設方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市場競爭講究的是公平競爭,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外資企業享有的超國民待遇,既是歧視,更是不公。在內資企業實際稅負比外資企業高出一倍的政策待遇下,既會削弱外資企業采用先進技術的動力,又強化了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市場排擠效應。尤其是資金的流動性已經過剩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向外資企業享有的特權說“不”,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兩稅合一說明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取向進入到一個新的轉折期。過去我們對外資企業采取的是普惠制優惠和超國民待遇,這一政策導向致使大量外資企業魚龍混珠地涌入中國,也造成一些負面效應。現在,中國已經進入資金相對充裕的新階段,取消對外資企業的普惠制,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和區域引資政策,積極引導外資為我國產業升級和地區協調發展服務,著力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新的政策取向。
兩稅合一還說明了中國開始走出靠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階段。長期以來,外資企業不只是在所得稅負上享受超國民待遇,同時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出臺了更多、更加優惠的政策,甚至形成了地方之間不惜一切代價地引資競爭。事實上,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吸引外資最重要的因素更多地體現在政局穩定、市場潛力的發揮和成本優勢的運用上,而絕不僅僅靠優惠政策。在兩稅并軌后,各地方政府都應該重新審視其招商引資政策,調整其盲目引資行為,推動各地利用外資由“引資”向“選資”的轉變,進而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概言之,統一國內外企業所得稅,是在新時期我國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