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采用的衡量大陸與三地之間的加工貿易數據尚不能完全真實的反映三地在大陸投資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的全面狀況。比如臺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進出口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料件從臺灣進口,出口到臺灣;二是料件從臺灣進口,出口到臺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三是料件由臺資企業從臺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口,出口到臺灣;四是料件由臺資企業從臺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進口,又出口到臺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而大陸和臺灣的加工貿易統計,只包括上述第一種情況,且又不完全是第一種情況。
根據加工貿易企業性質和產品特點,加之外商投資企業所追求的盈利性目的,臺港澳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從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較少,主要在第二產業,因此第一和第三產業的數據不在考慮之內。并以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的數據為基礎對三地在大陸投資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情況進行測算。
一、臺港澳資加工貿易企業整體情況分析
(一)數據概況
根據中國經濟普查年鑒第二產業卷,2004年全國各種性質企業一些基本經濟指標情況如表1、2。

(二)整體分析
根據上述數據,按照研究目的和加工貿易特點做以下分析:
1.估算截止2004年臺港澳資加工貿易企業數量
根據行業和產品加工生產特點以及參考我國加工貿易目錄:首先在采礦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的港澳臺企業基本不會從事加工貿易,根據我國2004年經濟普查的綜合卷中臺港澳投資的企業數量為采礦業301家,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數量為479家,這樣,從事加工貿易的臺港澳企業不會超過所剩制造業的54130家。
其次,我國2004年加工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及對臺灣、香港加工貿易進出口顯示,從臺灣加工貿易進口主要是鋼鐵、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主要是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從香港加工貿易進口主要是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對香港加工貿易出口主要是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制品、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對澳門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是服裝及衣著附件。參考上述加工貿易產品,結合經濟普查的行業數據和加工貿易目錄進行推算,港澳臺投資加工貿易企業可以排除飼料加工(168家)、屠宰及肉類加工(160家)、生皮等(2500家)、造紙(1625家)、農藥(63家)、廢舊資源和材料回收(73家)等,這樣,估算三地投資企業中從事加工貿易的最多有49538家企業。
2、估算2004年臺港澳資加工貿易企業進出口值
這里有兩種測算,一種是根據我國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3279.9億美元和經濟普查中的出口值來測算:臺港澳工業總出口值為10621.69億,排除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供應業和制造業內部不能從事加工貿易出口一些行業,剩余出口值大約為10033.1億元。按照2004年匯率8.27匯率折算,出口約為1213.2億美元。這樣,即便上述全部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則臺港澳加工貿易出口最多為1213.2億美元,按照2004年外資平均加工增值率45%測算,加工貿易進口最多為836.7億美元。
另一種是根據2004年我國外資加工貿易出口數據測算:2004年外資出口3386.1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為2663.5億美元,外資進口3245.7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口為1836.6億美元。上述經濟普查的外資工業出口折算為美元總計為3563.1億美元,其中臺港澳企業出口為1284.3億美元。假設臺港澳和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在工業出口中的加工貿易出口比例相同,可得臺港澳加工貿易出口的估算值為960.1億美元,進口按照2004年外資加工貿易的平均增值比例45%估算為662億美元。
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第一種方法明顯高估臺港澳加工貿易值,第二種方法低估,我們可以用平均值來作為臺港澳投資企業2004年從事加工貿易的情況,即加工貿易出口為1102.5億美元,進口約為749.3億美元。
二、臺港澳資加工貿易企業具體情況分析
上述分析是對臺港澳企業整體數據的分析,根據截止2004年底臺港澳實際投資額和登記注冊企業數來分別測算三地各自加工貿易企業情況如下:
1.加工貿易企業數量測算
截止2004年,臺灣向大陸實際投資為396.05億,年末登記數企業數為27386家;香港為2415.71億美元,年末登記企業數為95778家;澳門為57.37億美元,年末登記企業數為3517家。因為上述登記企業不僅僅包括加工制造企業,還包括注冊在第一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近幾年臺港澳在華投資加工制造業平均分布率來測算,港澳平均分布率為70%,臺灣為75%。這樣,推算臺灣加工制造業年末登記數應當為20540家,香港為67045家,澳門為2462家,總計為90047 家。依據上述整體分析結果,按照三地在大陸加工制造業企業數量比例來分別測算各自的加工貿易企業數量為:臺資11300家,港資36884家,澳資1354家。
2.加工貿易主要產品
根據港澳臺在大陸投資的行業分布和商務部相關統計,臺資加工貿易產品主要是鋼鐵、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香港為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塑料制品、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澳門主要是服裝及衣著附件。其中,香港在一些主要行業的投資比例均較高,如有色金屬占47.7%,醫藥占47.7%,電力占41.1%,紡織占39.89%,計算機制造業占44%,軟件業占31%,等等。而臺灣在這些行業的投資還不到10%,澳門投資更少。
3.加工貿易值的測算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2004年進出口500強(實際是661 家企業)企業統計來看,包含外資企業總計有269家,其中臺資企業有75家,出口為672.46億美元,占外資269家企業出口總額的47.6%,進口為522.75億美元,占269家外資進口的41.5%;港資企業有22家,出口為68.07億美元,占外資269家企業出口總額的4.8%,進口為57.25億美元,占269家外資進口的4.5%。按照2004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外資進出口平均比例來看,75家臺資加工貿易出口測算523.6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口為295.9億美元;22家港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為53.5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口為32.4億美元。由此看來,根據上文對臺港澳加工貿易企業進出口整體測算的結果,臺資前75家和港資前22家進出口大企業中加工貿易出口合計為577.1億美元,約占臺港澳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52.3%;臺資前75家和港資前22家加工貿易進口合計為328.3億美元,約占臺港澳加工貿易進口總額的49.6%。
四、臺港澳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特點
1、從地域上看,臺港澳加工貿易企業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的發展模式。在珠三角地區,臺港資加工貿易主要是中小企業之間相互配套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的集群發展模式;在長三角地區,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中小企業進行產業鏈式發展的模式日益顯現;在環渤海地區源于其語言、文化尤其是產業配套能力的不足,臺港加工貿易企業以單兵突進的發展模式為主,且中小企業居多。
2、從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來看,有些地區臺港澳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呈現逐步下降趨勢。原因主要有:一是雖然有些地區從加工貿易產業上來看屬于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但是其在國內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加工環節,增值水平不高。二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加工制造企業從各個加工環節上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加工貿易企業內部存在轉移定價的問題,繼港資企業的“前店后廠”模式之后,隨著臺灣島內制造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臺資出口加工型企業也在逐步推廣這一模式,即在島內保持母公司,母公司的架構主要是財務資金管理中心和營銷中心,將大部或全部的加工生產移入國內,其核心的零部件從臺灣、日本和韓國等國家進口,這樣通過島內母公司和大陸加工廠之間進行內部交易來降低收益率進行避稅,這也是造成加工增值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3、從加工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來看,臺港澳企業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果不明顯。以臺資企業為例,其采購非本地化對當地企業的生產發展及技術水平提高帶動性不強。大陸對臺灣巨額貿易逆差是由于臺資企業采購的非本地化引起的,大陸臺資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營方式,決定了其生產所用原材料及零部件基本從臺灣進口,進而導致大部分臺資企業與當地企業產業關聯度較低。一些企業的經營核心,如研發、采購、銷售等網絡均留在臺灣,其生產環節與當地相關產業的企業也基本不發生橫向聯系。
因此,難以對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產生應有的作用。臺商到大陸投資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群居性以及上中下游產業整體性移至大陸。這種以完整產業鏈的形式在大陸經營有其諸多優越性,但不足之處或負面影響即是其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技術創新及技術改造對當地企業影響或帶動式微。另外,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臺資企業在世界各地擁有豐富的貿易網絡及營銷網絡,這就使其從事的加工貿易有較強的流動性。由于臺資企業生產經營難以融入當地經濟,一旦經營環境或市場形勢發生變化,即可將其資金向別處轉移,使臺資加工貿易難以在當地生根。
4、近期出臺的有關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對加工貿易相關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東莞從事加工貿易的15600家臺港澳企業中,有10000多家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有些企業遷走至東南亞地區,但整體來看影響不大。同時,由于國外客戶對加工貿易產品的價格調整不具有靈活性,因此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對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具有直接影響。
5、臺港澳加工貿易企業的主要加工機械設備普遍從臺灣、日本、韓國和歐美進口,其核心的加工料件也從國外進口,國內配套采購率不高,并且主要是外資企業之間的內部配套,其原因主要是內資企業的產品雖然價格低,但是產品質量不穩定,既增加了生產和控制的成本,也威脅到出廠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
注釋;
①此數據和普查數據不一致是因為商務部年底累計注冊登記數沒有排除已經破產和注銷的企業,而普查登記是截止2004年仍在經營的企業.
②在500強統計中有分公司和投資公司沒有單獨列出,但我在統計是將他們單獨列出,故總數量多于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