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競爭加劇、石油價格高漲、貿易摩擦不斷、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市場條件下,2006年我國的對外貿易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據海關統計,2006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7606.9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其中:出口9690.8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進出口順差1774.7億美元,增長74%。本文將從最直觀的數字角度,對2006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加以盤點。
1、對外貿易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基本數據(見表1):

解讀1:對外貿易一路飆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蓬勃發展。1978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只有206.4億美元,1988年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278億美元,僅僅只用16年時間,到2004年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到2005年達到14221.2億美元,初步確立我國對外貿易第三貿易大國的地位。2006年在市場競爭加劇、石油價格高漲、貿易摩擦不斷、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市場條件下,依然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穩居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的地位,并與第二貿易大國的德國貿易額差距在縮小。
解讀2:繼續呈現“高出低進”態勢
在對外開放的初期,我國通過引進技術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除1982、1983年外,其他年份對外貿易保持一定的逆差,20世紀90年代除1993年外,每年均保持一定的貿易順差。進入到21世紀我國對外貿易“高出低進”,特別是2005順差達到1018.8億美元,較2003年遞增217.4%,2006年繼續延續“高出”態勢,貿易順差再創新高達到1774.7億美元, 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從表1還可以看出,貿易順差74%增幅依然很高,但遠低于上一年的增幅,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平衡壓力。
解讀3:減順差作為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
我國的對外貿易目前面臨著貿易平衡問題, 貿易順差過大,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已成為對外關系中的一個焦點。商務部薄西來部長最近強調指出: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過大,既不利于國內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也不利于涉外經貿關系的持續發展。因此,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世界的高度認識減順差的重要性,把減順差作為今年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抓好抓實,從片面追求出口規模和順差轉向追求出口質量和貿易平衡,進口增幅會加大,出口增速會有所減緩,但我國較之世界各國對外貿易持續蓬勃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根據權威機構預測,我國2007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會突破20000億美元大關,很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
2、出口貿易方式有所變化
基本數據(見表2):

解讀1:連續5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
從貿易方式而言,出口貿易有三駕馬車,包含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其他貿易。從表2可知,我國出口貿易一大(總值)三小(一般貿易額、加工貿易額、其他貿易額)指標總值同比增長的增幅都在20%以上,這一方面反映我國出口貿易已經進入蓬勃發展、全面提速的時代,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加入WTO五年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加快。
解讀2:加工貿易占總值50%以上
從對外開放戰略開始,我國的出口貿易是憑借“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而發展,從表2可知,我國的加工貿易不僅連年創新高,而且2002-2006每年的加工貿易額均占同期出口總值的55.3% 、55.2%、55.3%、54.7%和52.8%以上,這反映我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不是一個“創造大國”、“品牌大國”,可喜的是2006年9月14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通知》,意在扼制加工貿易過快增長,2006年較之2005年比重下降了1.9個百分點。因此,我們認為2006年是個拐點,是一個繼續降低加工貿易出口比重,調整貿易方式的拐點,是一個大力發展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的拐點。
解讀3:加工貿易增幅在減緩
2001年至2004年一般貿易低于出口總值的增幅,加工貿易與出口總值的增幅保持基本平衡。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的出口增長主要是靠加工貿易推動的。2005年我國改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初現端倪,一般貿易增長超過出口總值,加工貿易的增幅低于出口貿易總值遞增速度。可喜的是這種局面在2006年得到快速延續和發展,表2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一般貿易的增幅高出加工貿易9.5個百分點,高出出口貿易總值增幅4.6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出口貿易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二是“高燒”的加工貿易時代繼續“降溫”。延續2005年加工貿易增幅減緩之勢,增幅只有22.6%, 比2005年的增幅減少了4.4個百分點。三是沿海六省市的2006年1-12月份的出口貿易增長也印證了這一點,廣東、上海、天津、福建、江蘇5省市的一般貿易、其他貿易增幅均高于加工貿易的增長,加工貿易大省廣東特別顯著,一般貿易增長達到50.1%,比同期加工貿易19.0%高出31.1個百分點, 其中深圳市一般貿易增長達到89.3%,比同期加工貿易21.7%高出67.6個百分點;福建省一般貿易增長達到28.2%,加工貿易的增長則壓低到9.5%,其中廈門市一般貿易增長達到33.4%,加工貿易的增長則壓低到7.0%;江蘇、浙江兩省的其他貿易得到了“井噴”式的巨幅增長,分別是279.8%和173.1%。
3、各省市出口貿易呈強勁增長態勢
基本數據(見表3):

解讀1:東部地區繼續強干勁
東部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急先鋒,也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主力軍。2006年出口貿易六強的席次較之2005年沒有變化,依次是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其出口貿易額分別達到3019.5億美元、1604.2億美元、1135.9億美元、1009.0億美元、586.0億美元、412.6億美元,六省總額達到7767.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總值80%。雖然六強只有江蘇、浙江兩省的增幅高于2006年全國27.2%的遞增, 達到30%以上,其他四省市依然持續強勁增長態勢,最低的年遞增速度也達到了18.4%。從出口企業性質上看,六強省市均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外資企業出口值占比重較大,二是民營企業同比增長最快,均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
解讀2:西部開發見成效
繼東部沿海開放之后,國家推出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從表3可以看出,2006年1-12月份出口增幅在30%以上的有16個省市自治區,西部省份占有較多的席位,其中青海增幅最大達到65.3個百分點,新疆、四川在其后,分別是41.7%和40.9%,遠遠高于全國的27.2%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除四川、陜西兩省加工貿易增幅分別為111.9%和63.1%, 高出一般貿易外,其他省份一般貿易均高于加工貿易的增幅,特別是青海省不僅一般貿易“井噴”式增長144.7%,居全國之首,而且該省全年加工貿易負增長41.4%,新疆、貴州、內蒙古一般貿易不僅增幅高于加工貿易,分別達到80.4%、47.5%、37.6%,而且貿易額也高于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比2005年分別下降了3.8%、31.6%、33.6%。這說明在西部開發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改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開始步入出口貿易良性發展的軌道。
解讀3:中部崛起正在發力
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繼沿海開放后,國家先后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戰略后,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激發了潛在活力,從表3可以看出,2006年1-12月份出口增幅在30%以上的有16個省市自治區,中部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五省榜上有名,其中江西漲幅居前。中部出口貿易增長,從貿易方式上分析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只有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的一般貿易增長分別是43.5%、38.7%、36.7%,高出全國一般貿易平均增幅32.1%。二是除湖南、河南兩省的加工貿易分別控制在9.4%、16.6%較小漲幅,低于全國加工貿易同比增長22.6%外,其余四省的加工貿易出現了“補漲”行情,江西、湖北、安徽、山西2006年加工貿易較之2005年分別增長109.4%、89.4%、65.2%、44.4%,分別占全國加工貿易增長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位。三是其他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湖北、安徽2006年的其他貿易“暴漲”,貿易額不大,同比增長卻分別達到1148.7%和988.7%。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力度在加大;二是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投資開始青睞于中部地區;三是中西部地區2005年的出口基數不大,快速增長相對容易一些。
4、出口商品構成有所改善
基本數據(見表4):

解讀1:初級產品出口增幅緩慢
從國際環境看,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小、附加值低,易出現出口的“貧困化增長”。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提出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制成品的轉變,隨著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初級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退出主導地位。從表4可以看出,一是2003-2005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得到恢復性增長,雖然增幅落后于工業制品,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受國家產業政策、退稅政策的影響,初級產品出口增長得到有效遏制,同比增長只有7.8%;二是資源密集型的礦產品、原料性產品增長只有1%;三是雖然活動物,動植物油料、脂及蠟出口仍舊維持較高的增幅,但較之2005年分別下降了4.8%、41.4%。
解讀2:加強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有資料顯示,中國的出口社會成本太大,很多出口產品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現在中國出口一美元的產品,消耗的能源相當于美國的四倍、德國的七倍。為此,國務院轉發了商務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快轉變機電產品出口增長方式的意見》,制定并實施了從自主創新、出口品牌戰略、生產體系建設、出口結構調整、產品質量提高等方面一系列的具體政策措施。2006年我國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28.8%和29.0%,分別占同期出口總額的56.7%和29%,飛機、船舶、鐵路機車、汽車、數控機床、以太網絡交換機、移動通信機站、等離子彩電、軟件出口等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還有待提升。
解讀3: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2006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促進手段,支持600多家農產品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支持500多個農產品項目提高出口質量安全水平,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特色農產品出口,努力實現兩個轉變,由原生性農產品向農產品制成品出口轉變,由農產品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出口轉變,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全年農產品出口達310億美元,同比增長14.1%,擴大農村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全年,園藝和水海產品出口分別增長23.7%和17.4%,深加工農產品比重上升至48.3%,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上漲4.9個百分點。
5、出口主要市場依然如故
基本數據(見表5):

解讀1:亞洲、歐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場
市場有三大要素,即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愿望。從理論角度考量,亞洲、歐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場,實際上2006年1-12月份出口主要市場也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地區,從表5可以看出,我國向上述三個地區的出口總值達到8903.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91.8%, 較2005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非洲、拉美、大洋洲的出口規模很小、比重只有8%。
解讀2:出口貿易伙伴前十位的席次稍有改變
從表5可知,亞洲、歐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場,亞洲的貿易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地區、日本、東盟和韓國,歐洲主要集中在歐盟,北美主要集中在美國。據商務部統計,列在我出口的貿易伙伴前十位的席次與2005年相比,前九位名次依舊,依次是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地區、日本、東盟、韓國、中國臺灣、俄羅斯、加拿大,只有第十位由印度取代了澳大利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向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地區、日本出口貿易額達到6324.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5.3%,位次雖然沒有變化,由于反傾銷、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道德壁壘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向美國、歐盟出口增長分別是24.9%和26.6 %,增幅比上一年分別下降了5.5和7.5個百分點,出口占比也分別下降了0.4和0.1個百分點。中國香港地區增幅達到24.8%,較之上一年上升了1.4個百分點,出口比重卻下降了0.3個百分點。日本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國向日本的出口增幅只有9.1%,較上一年下降了5.2個百分點,出口占比下降了1.5個百分點。這也就是說,發達國家或地區仍然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市場,除香港地區外,向美國、歐盟、日本的出口增幅在減緩、比重在下降。
解讀3: 出口市場多元化任重道遠
從表5可知,中國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較快,高于向發達國家或地區出口。2006年1-12月份,東盟、中東、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分別增長28.8%、40.3%、52.1%、24.2%、42.9%,出口增長除東盟基本持平,大洋洲的低于上一年外,向拉美、非洲、中東的出口雖然貿易規模還不大,貿易比重還很小,但增幅分別高于2005年22.2、7.6、6.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加強“南南合作”,注重與發展中國家建立互信共贏的經貿關系, 2006年10月30日在南寧召開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2006年11月4日在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勢必會給中國向東盟、非洲各國帶來更多的貿易機會。但發達國家依然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市場,出口多元化市場顯得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