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L/C)業務中經常出現“到期日”、“交單期”、“交單地點”等詞語,有些人對這些詞語心存疑惑:“L/C中既然已經規定了一個‘到期日’了,為什么還要再規定一個‘交單期’呢?到期地點是否是交單地點?”將于2007年7月1日生效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最新版本,即《UCP600》相比《UCP500》,對交單的截止日、交單地點、交單期及順延問題有一些新規定,作為《UCP600》的附則,《eUCP1.1》也對電子交單的以上問題做出了相關規定。
信用證的到期日
信用證的到期日在業務中常被稱為有效期(Expiry Date)(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組織翻譯的《UCP600》中文本中翻譯為“截止日”)。 《UCP600》第6條d.i.款規定:“信用證必須規定一個交單的截止日。規定的承付或議付的截止日將被視為交單的截止日。”( 《UCP500》第42條a款中對于L/C的到期日有類似規定)據此,如信用證未規定到期日,則該證無效,不能使用。信用證的到期日是銀行承擔兌付責任的最遲期限,同時也是約束受益人提交單據的最晚期限,如受益人交單晚于到期日,此信用證也就失效了,銀行有權拒付。L/C的到期日應與裝運期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以便在裝運貨物后有足夠的時間辦理制單結匯工作,通常到期日規定為裝運日后的第15天。
有時有些L/C的到期日規定得不夠明確,如規定L/C有效期為“一個月”、“三個月”等,此時需注明起算日期,否則按照《UCP500》第42條C款的規定,以開證行的開證日期視為起算日,從而確定該證的到期日。不過這種做法有些繞圈子,《UCP600》已刪除此規定,這提醒銀行以后不要再采用這種方式注明L/C的到期日。
信用證的交單期
信用證的“交單期”(Period for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就是出口商在貨物裝運后必須向銀行交單要求兌付的日期。一般來說,L/C對交單期都有明確的規定,合理的交單期的長短取決于許多因素,如到商會或領事館辦理認證或出具有關證明所需的時間;申領檢驗證明書,如SGS驗貨報告等所需的時間;繕制、整理、審核L/C規定的文件所需的時間;單據送交銀行所需的時間包括單據送銀行后經審核發現有誤退回更正的時間等。通常交單期規定為運輸單據出具后的7-15天。
L/C對交單期的規定是為約束受益人,促使其在貨物出運后及時交單,避免由于受益人遲交單據而使得單據“過期”,如晚于貨物抵達目的地,從而會給進口商帶來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和風險(如滯港費等),也會影響進口商及時提貨轉售,貽誤商機。當然受益人盡早交單對其自身也有好處,如果單證相符,則受益人可早日收款,加速資金流轉;如果單證不符,在不符點是被議付行發現的情況下,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更正單據;即使單據已經寄到了開證行,開證行發現不符點并提出拒付的情況下,若時間允許,受益人也會有可能補交更正后的單據,以確保收款安全。
當然,L/C也可以不規定交單期,《UCP600》第14條c款規定:“如果單據中包含一份或多份受第19條—第25條規定的正本運輸單據,則須由受益人或代表在不遲于裝運日之后的21個日歷日內交單,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遲于信用證的截止日”。對此,《UCP500》第43條a款有類似規定,只是《UCP600》把過去的“21天”明確規定為“21個日歷日”(21 calendar days)。也就是說,如果L/C中沒有規定交單期,那么最遲交單期就是裝運日后的21個日歷日之內,此時受益人的交單要受到L/C的到期日與交單期這兩個日期的約束。不過21個日歷日的規定僅適用于要求提交的單據中包括一份或多份正本運輸單據的情況。在L/C沒有要求提交正本運輸單據時,受益人只需在L/C的有效期內交單即可。
為保證收匯安全,受益人可采取兩次交單方式,即在運輸單據簽發前,先將其他已備妥的單據交銀行預審,發現問題及時更正,待貨物裝運后取得運輸單據再向銀行提交運輸單據要求兌付。另外,在電子信用證業務中,關于受益人交單問題,《eUCP1.1》第e3條a.ii款規定:“‘單據’應包括電子記錄”。第e5條b款規定: “電子記錄可以分別提交,無須同時提交”。c款規定:“若eUCP信用證允許提交一條或多條電子記錄,受益人有責任向接受交單的銀行提供表明交單完畢的通知。該通知可以電子記錄或紙制單據的方式做出,同時必須注明有關的eUCP信用證。如果銀行未收到受益人的此項通知,將被視為未曾交單”。 c款的規定值得注意,因為當提交紙單據時,《UCP600》并未規定受益人要提交交單完畢的通知。
信用證的交單地點
關于交單地點(Place for presentation),《UCP600》第6條d. ii.款規定:“可在其處兌用信用證的銀行所在地即為交單地點。可在任一銀行兌用的信用證其交單地點為任一銀行所在地。除規定的交單地點外,開證行所在地也是交單地點。”此條規定有實質性的修訂,《UCP500》第42條規定:“所有信用證均須規定一個到期日及一個付款、承兌交單地。議付信用證尚須規定一個議付交單地,但自由議付信用證除外。”由于此前不少L/C就交單地點的問題存在相互矛盾的做法,比如一份自由議付的L/C卻規定交單地點或到期地點為開證行所在地,因此《UCP600》明確了交單地點應在指定銀行及開證行所在地,而且按照《UCP600》第6條a款 “信用證必須規定可在其處兌用的銀行,或是否可以在任一銀行兌用。規定在指定銀行兌用的信用證同時也可以在開證行兌用”的規定,即使存在指定銀行,開證行不得拒絕受益人直接向其提交的單據,也就是受益人(包括交單行)可以自由選擇向指定銀行還是開證行交單,但是受益人必須清楚此種選擇潛在的風險,比如受益人要承擔交單時間延誤造成逾期交單的風險。
如果采用電子交單方式,按照《eUCP1.1》第e3條a.iii款的規定,電子記錄的交單地點意指電子地址。第e5條a款規定:“eUCP信用證允許提交:i. 電子記錄,則必須注明電子記錄的交單地點;ii. 電子記錄和紙制單據者,還必須注明紙制單據的交單地點。”
信用證的到期日、交單期與交單地點之間的關系
1.信用證的交單地點與到期日、交單期的關系
先來看一則案例:我國某公司向意大利出口一批貨物,意大利開來的L/C中規定:“有效期:2006年4月15日于中國,最晚裝船期:2006年3月31日。單據須于裝運日后21天內寄達我行。”貨物于3月13日裝運完畢,提單簽發日為3月13日,由于準備其他單據耽擱了時間,我國公司于3月25日向議付行交單議付,議付行即向開證行寄單。開證行于4月6日收到單據。結果開證行以逾期交單為由拒付貨款,理由是因為L/C中規定:“單據須于裝運日后21天內寄達我行”,而貨物于3月13日裝運,3月13日距4月6日超過了21天交單。
該案例中我國公司原以為3月25日向議付行交單議付是符合L/C要求的,因為L/C規定“有效期:2006年4月15日于中國”,而且從3月13日到3月25日并沒有超過21天。其實開證行拒付是有道理的。本來該L/C規定在中國到期,而L/C中又規定單據須于裝運日后21天內寄達開證行,這等于將4月15日的有效期的地點否定了,變成有效期的地點在國外開證行,這是互相矛盾的規定,我國公司的失誤在于審查L/C的交單期時忽視了交單地點,最終沒有提出修改L/C的請求而遭受損失。
L/C交單地點的問題,涉及到交單時間和L/C有效期的掌握。L/C規定的到期地點實際上就是交單地點,如果到期地點在出口國,出口商只要在交單期和有效期內將單據交到出口地銀行即可,而不管開證行收到單據時是否已經超過有效期。我國的出口業務中,如使用L/C支付,L/C的到期地點通常都規定在我國到期,這對我國出口商較為有利。如:“This L/C is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until September 30th, 2006”。
如果L/C規定到期地點在進口國或第三國,則受益人必須在L/C有效期內將單據交至進口國或第三國的有關銀行。由于受益人難以掌握單據郵遞的時間,因此,容易造成L/C過期,開證行有權以“Late presentation”(逾期交單)為由而拒付貨款。所以,如遇L/C到期地點規定在進口國或第三國,受益人最好提出修改,要求將L/C到期地點改在出口國(受益人所在地),較為有利。若不能修改,則要充分考慮到寄單所需要的時間,以便在L/C規定的有效期內寄達開證行或指定銀行。
2.L/C的到期日與交單期的關系
(1)、以交單日期表達L/C到期日,如:“Documents should be presented to negotiation bank within 15 days after shipment.”此時到期日與最遲交單日相同。
(2)、L/C各自明確規定到期日和交單期,如“最遲裝運期為9月30日,最遲交單期為10月10日,到期日為10月15日”,交單期比有效期早,這種規定方法下,筆者認為到期日的規定失去意義,因為受益人無論如何不能超過交單期提交單據。
(3)、L/C明確規定到期日,而交單期規定為裝運日后××天,如“最遲裝運期為6月15日,交單期為裝船后16天內,有效期為6月30日”。如果實際裝船日為6月15日,則最晚交單日為7月1日,此時受益人提交單據需同時滿足兩個時間要求,既要在L/C規定的交單期內提交單據,但無論如何不得超過L/C的有效期6月30日。
(4)、L/C中只規定到期日,而沒有規定交單期,則最遲交單期就是裝運日后的21個日歷日之內。此時受益人的交單也要滿足兩個時間要求,既要在到期日前提交,也不能超過裝運日后的21個日歷日。
L/C的到期日和交單期存在順延問題。《UCP600》第29條a款規定,“若信用證的截止日或最遲交單日適逢接受單據的銀行非因第36條所述原因而歇業,則截止日或最遲交單日將順延至其重新開業的第一個銀行工作日。”(對應于《UCP500》第44條a款,該條沒有實質性變化,只是表述更簡潔。)例如,某L/C到期日為12月31日,該日適逢星期日,銀行對外不辦公,可順延到1月1日,該日又為法定假日,則可再順延至1月2日。在實際業務中,由于各國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法定節假日的規定各不相同,在使用L/C時,如L/C的到期日、交單日的最后一天恰逢這些節假日而銀行停業,即可按此慣例的規定往后順延至銀行的下一個營業日。當采用電子交單方式時,《eUCP1.1》第e5條e款也規定:“在規定的到期日和/或裝運日后交單期限的最后一天,若接收交單的銀行正在營業中,但它的系統不能接收電子記錄,則該銀行將被視為不營業,且交單期和/或到期日應順延至該銀行能夠接收電子記錄的第一個銀行工作日。”
《UCP600》第29條b款還規定:“如果在順延后的第一個銀行工作日交單,指定銀行必須在其致開證行或保兌行的面函中聲明交單是在根據第29條a款規定順延的期限內提交的”。(對應于《UCP500》第44條C款,該條沒有實質性變化,只是表述更簡潔。) 即如果該筆單據是按“順延”處理的,一定要在銀行“面函”里打上受益人的“交單日期”,銀行的具體“議付日期”,并且說明此筆單據的處理情況,即信用證規定的“到期日”適逢銀行休假日,銀行已按慣例作“逢假順延”處理了,以免雙方銀行往來函電交涉和解釋原因,耽誤時間和金錢。
總之,使用L/C時,受益人只有搞清楚L/C的到期日、交單期與交單地點之間的關系,并在L/C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單,才能順利結匯。
考文獻:
[1]《ICC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11月
[2]龔玉和,《談結匯單據中的“交單期”、“順延”、“倒填”》,《新理財》,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