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起,東亞的經濟增長就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早在1987年,《世界發展報告》的專欄就指出,東亞近幾十年內在經濟增長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東亞各國政府適時和有力的宏觀調控,通過干預和動員一些資源的配置,從而促進一些具體的活動,并且實施有效的外向型戰略,而使它們的生產率業績好于其他發展中國家。1991年《世界發展報告》又進一步分析說,東亞經濟保持長期高速發展的共同特點是: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堅持不懈的外向型經濟政策和政府實施的有利于市場發展的政策。
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過后,從危機中走出的東亞經濟迅速恢復了其活力,2002年以后,東亞各國均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其中我國經濟增長率更是達到了年均9%以上的水平。東亞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亞洲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隨之迅速上升,成為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分析東亞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我們認為,國內資本的積累和國外資本的投資、對外貿易尤其是區域內貿易的發展、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質量的提高、中國和日本等大國的帶動作用、以及其他外部原因是帶來東亞各國和地區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以下我們就詳細分析這幾個因素對近年來東亞經濟快速增長所帶來的貢獻。
國內資本積累和大量吸引國外投資,是東亞近二十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引導因素
盡管東亞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持續保持的高投資水平,尤其是吸引國外直接投資在東亞各國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東亞各國近幾十年來一直注意資本的積累,伴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政府采取了許多相應的鼓勵儲蓄措施,而同時,各國或地區為了保持較高的投資率,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東盟等發展中國家政府努力改造國內基礎設施,為吸引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同時也為國內私人投資者投資提供了便利。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東亞恢復經濟增長的戰略在于進行結構改革,保證了外商投資的流入,持續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東亞經濟恢復和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其實早在八十年代之前,日本經濟的增長就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投資主導型,而在從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至今的二十多年間,東亞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經濟飛速增長中,投資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據測算,從1978年到2003年,投資增長對中國實際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高達63.2%,而東亞總體的資本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也遠高于世界其他地區。東亞在近二十年來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東亞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來推動的,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東亞還是很難改變這種“高投資推動高增長”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為確保東亞經濟增長能夠快速并且持續,東亞各國都應在改善投資環境的同時實現區域投資合作,并且在此同時尋找新的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東亞地區各國區域內自由貿易的迅速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以來,東亞各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無不與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有關,而八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間,除了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外,更多的原先封閉落后的國家也以上述國家和地區為榜樣,積極對外開放,發展進出口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顯著上升。東亞主要的11個國家或地區(中國、臺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占世界出口貿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8.3%上升到2004年的19.7%,其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世界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同時,在這二十年間,東亞區域內貿易占區域總貿易的比重由34.7 %上升至54.0 % ,表明東亞地區有超過一半的對外貿易是在區域內進行的。
無數經濟學家都論證過關于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出口的增加將通過乘數作用使GDP得到多倍的增長。對亞洲各國來說,過去二十年間的市場開放和對外貿易的增長對其經濟高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東亞各國、各地區間的區域內貿易的興起,不僅直接刺激了各國GDP的增長,而且促使東亞各國生產要素更合理地流動、資源互補、經濟結構優化和合作關系增強,這也就間接地長遠地為東亞各國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東亞地區密切的貿易聯系和天然的地理位置相近使近年來東亞各國在貿易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各種自由貿易區紛紛建立,繼東盟自由貿易區1992年建立以來,其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并提出要實現在2020年建立東盟統一大市場。中國與東盟、日本與東盟、韓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也正在建立過程中,更多的學者提到了建立中日韓和東盟的所謂“10+3”自由貿易區。所有這些已經建立、正在建立和構想中的自由貿易協定無不促使東亞各國削減各種貿易壁壘,促進區域內貿易,從而有力地帶動各國經濟增長。
人力資本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對東亞各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投入時,與物質資本相對應,我們將其稱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同時又包涵比勞動力更豐富的內涵,簡單地說,就是具有較高技能,能創造更多價值的高級勞動力。從東亞各國的社會和經濟情況來看,東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基礎并不十分雄厚,如果單純只有私人投資和國外直接投資的增加,以及其他相關經濟結構的調整,難以創造經濟奇跡。東亞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和東亞奇跡的創造,得益于東亞經濟中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迅速擴大。八十年代后,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東亞經濟較發達國家和地區轉而主要生產和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其中就包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同時期,中國、東盟等欠發達國則正在經歷著出口結構轉變。具有高技術水平的人力資本的積累,則帶動東亞各國或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最終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一方面,與其他發展中的國家相比,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迅速的國家或地區都有非常良好的教育和培訓體制,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的量和質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東亞地區有效率的勞動力市場使不斷增加的受到好的教育的勞動力在高收益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在東亞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提高了勞動力技能回報率,既為經濟的持續增長作好準備,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如前所述,東亞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即是資本的積累,而資本存量的增長則是通過對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來共同完成的,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人力資本的投入作為關鍵的資本投入將制約著今后經濟的發展。
東亞地區的內生增長因素不斷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中國和日本等國的主導作用
自過去的二十多年以來,東亞經濟逐漸崛起,GDP總量逼近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中國的貢獻首當其沖,這二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是處于世界前列的。從1995到2004年十年間,東亞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年平均增長16.9%,超過該時期整個世界貿易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中國對東亞其他國家出口產品的巨大吸納能力很好地刺激了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和經濟增長。
日本是東亞唯一的發達國家,六、七十年代曾處于“雁行模式”的領導地位,帶動東亞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八十年代以來,日本遭遇了經濟低迷,在九十年代直至新世紀,日本經濟出現復蘇跡象,其主要推動力是國內民間需求,第三性產業、尖端產業、環境產業等新興的產業群興起并帶動經濟增長,因此,這些產業的壯大一方面會有力地刺激國內需求增長,另一方面又在日本國內市場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擴大對外國商品的吸收能力。這十分有利于經濟產業結構相對落后于日本的東亞各國商品的進入,同時也通過跨國投資,改善東亞各國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更健康地增長。
國際經濟環境對東亞經濟增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競爭的加劇,亞太地區主要是日美之間經濟摩擦不斷,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日本加快向整個東亞地區擴大生產規模,美國為了加強在東亞的戰略和經濟地位,也加強了與東亞的經濟聯系。除日、美以外,其他發達國家也都看好東亞經濟發展前景,把參與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活動看作是21世紀保持經濟增長的關鍵。歐美企業都在資源和高科技領域加緊向亞洲轉移。與此同時,近年西方國家經濟景氣有所恢復,國內需求緩慢增長也增加了從東亞地區的進口。除此以外,世界經濟、技術的發展和迅速普及為東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升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跨國經濟活動加強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趨勢,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東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和依存度日益密切。現代管理手段和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為發展中國家所掌握,成為推動東亞經濟的新動力,加快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地轉變。所有這些世界經濟因素都推動了東亞各國在近年獲得了迅速的經濟增長。
在2006年初,亞洲開發銀行一份名為《亞洲經濟檢測》的報告顯示,由于作為亞洲關鍵出口市場的主要工業國家呈現全面經濟增長,并且全球信息技術產業開始復蘇,新興東亞各經濟體將在2006年實現7.5%的增長率 。而我們現在回顧2006年的整個經濟增長態勢,基本實現了上述預測的增長率。2006年一年當中,東亞各國雖然經歷了能源價格高漲、通貨膨脹壓力、貨幣緊縮加劇和金融不穩定等嚴峻挑戰,但東亞地區成功進行了調整。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辦公室主任河合正弘表示,“新興東亞經濟體的力量和它們面臨的風險相對比較明確,如能采取合理的政策,該地區應當能夠保持目前的強勁增長,繼續引領快速發展和減輕貧困的大潮。”
參考文獻:
[1] 陸建人,王旭輝,“東亞經濟合作的進展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當代亞太》2005 年第2 期
[2] 邵志勤,“東亞經濟的內生增長因素與外在影響”,《當代亞太》2005年第11期
[3] 閆建京,論戰后東亞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基于人力資本擴張視角,《經濟問題》2006 年第3 期,pp9-11。
[4] 殷曉紅,“國家創新系統與東亞經濟增長”,《亞太經濟》,2004年第2 期
[5] 亞洲開發銀行專遞,“新興東亞將在2006年實現強勁增長”,《國際融資》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