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是解決高速增長中各種不協調問題、實現和諧發展的最根本方法
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中國的發展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這主要表現為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拉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環境壓力加劇等等。在這種狀況之下,注重和諧發展是很有針對性的。
要實現和諧發展,我認為應當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即我們應當真正理解造成這些不和諧的深層原因所在,再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
當前,中國不和諧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窮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仍然較窮,或者說收入增加較慢。因為農民窮,所以城鄉收入差距大;因為窮,有人付不起醫療費用、無力養老,才使得社會事業落后;因為窮,污染環境、危害健康的行業也有人愿意去就業。如果人們普遍能夠走向致富之路,這些問題應該都會逐一消失或至少得到緩解。
除了因老、因病或因其他天災人禍而失掉工作能力的人,窮人最主要的特征是他們只有勞動力可以作為獲取財富的來源。因此,要讓窮人富起來,最重要的是讓窮人有工作,能夠充分就業并賺取工資收入;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要讓窮人的工資收入能夠以比富人收入增長更快的速度提高。
怎樣才能讓窮人充分就業?最關鍵的是必須按照中國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即充分利用中國當前勞動力多且相對便宜的優勢,去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或者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密集的區段。這樣,就可以創造非常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具有勞動力的窮人加入到正式的就業市場。而且,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具有最大的競爭力,能夠賺取最大的剩余,實現最大的資本積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就會逐漸從相對稀缺變成相對豐富,勞動力則從相對豐富變成相對稀缺,工資水平會隨之不斷提高,窮人所擁有的資產價值也會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差距、城鄉差距、社會事業問題、環境壓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或者改善。
當然,有證據表明,中國正在出現由勞動力無限供給向短缺轉變的跡象。但同時,中國還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尚未真正進入到現代化的制造業市場,城市中也存在大量待業失業人群。因此,要盡快走出這一轉折,最重要的仍然是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如果我們不遵循比較優勢,去不切實際地發展資本、技術非常密集的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很少,大量只憑勞動力賺取收入的窮人就無法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而且,不符合比較優勢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是沒有自生能力的,只有靠國家的保護、補貼才能生存。這會加劇收入不均的問題,也減少政府可以用來發展社會事業的資金。同時,投資于那些不具自生能力企業的人,還會利用各種尋租手段向政府官員索取更多的保護和補貼,出現“壞的市場經濟”和“裙帶資本主義”的各種問題。
所以,違背中國當前的比較優勢,試圖加快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趕實現趕超,這樣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卻會事與愿違,出現各種矛盾,最后欲速不達,導致危機頻仍發生。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避免出現“拉美化”問題,這是必須吸取的教訓。總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是解決高速增長中各種不協調問題、實現和諧發展的最根本方法。那么,怎樣才能讓經濟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呢?
對于企業家來說,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就是要在做出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時,充分利用當前國民經濟中相對豐富的要素,少用相對稀缺的要素。但是,企業家關心的是產品和要素的價格,而非各種要素的相對稀缺性。因此,讓企業遵循比較優勢的關鍵,在于一個靈活的、能夠充分反映要素稟賦特征的價格體系——某個要素相對豐富,它的價格就便宜;某個要素相對稀缺,它的價格就昂貴。這樣的價格體系只有在一個完善的、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才能形成。因此,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在一個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經濟中,政府不需要以干預市場資源配置的方式來保護、補貼某些行業的發展,企業失掉了向政府尋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樣企業才會專心致志于管理、技術、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同時,只有在這樣的市場經濟中,政府才能集中力量來發展具有外部性的、市場提供不了的公共產品,發展衛生、教育事業,保護環境,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照顧經濟中一部分喪失或臨時喪失工作能力的人。這樣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才會是可以避免陷入“裙帶資本主義”的“好的市場經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