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通俗小說作家,2007年1月30日病逝,享年89歲
當你不得不逃離火災現場,而時間緊迫,只能帶走一件東西——你會選擇什么?西德尼謝爾頓家中著火時,妻子帶著孩子逃生,他卻抓起桌上的紙和筆。“我知道逃生后我們會被暫時安置在汽車旅館里,有了紙和筆,我就可以繼續寫作。”
這就是謝爾頓,美國著名通俗小說作家的選擇。2007年1月30日,謝爾頓因肺炎并發癥在洛杉磯逝世。他留給世界的遺產,包括18部長篇小說、24個電影劇本、六部舞臺劇、八部迷你電視劇劇集和三部長篇劇集。他的書曾經被翻譯成51種語言,引介到108個國家和地區。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記載,他的作品是世界上被翻譯得最多的。
1917年2月11日,謝爾頓出生于美國芝加哥一個普通的猶太人家庭。十歲時,他因發表一首小詩獲得了5美元的稿酬。幼年時期天賦的乍現,似乎預示了他要在寫作這條道路上終了一生。
謝爾頓上大學一年級時,正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他失學了,不得不從事諸如劇院報幕、賣皮鞋和夜總會衣帽寄存處服務員的工作,來維持生計。在一次替樂隊作詞的機會中,他寫作的天才光芒再次閃現,于是前往紐約,開始了成為音樂作詞人的追夢道路。
“二戰”爆發后,謝爾頓參加美國空軍,當上了一名飛行員,但幾個月之后又因健康原因離開空軍。退役后他重拾夢想,在紐約創作百老匯音樂劇。
在百老匯的巨大成功把他帶到了好萊塢,在那里,他交出的第一份功課——《單身漢與時髦女郎》電影劇本,使他在1947年獲得美國電影最高榮譽“奧斯卡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當電視逐漸成為最為大眾接受的傳播媒介后,謝爾頓又轉向電視劇本創作,他的《夢見精靈》在NBC電視臺熱播五年。因此劇作,謝爾頓獲得了代表美國電視業最高榮譽的“艾美獎”杰出喜劇作品成就獎。
年屆52歲時,謝爾頓轉向小說創作,因為“必須進行細致入微的場景描述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描寫的小說寫作,應該比劇本寫作更為過癮”。他的第一部小說《裸臉》,就獲得了美國推理小說家協會所頒發的年度獎“愛倫坡獎”。后來,人們談到謝爾頓,總是習慣用“著名通俗小說作家”的稱呼。
早年劇作家的經歷,使謝爾頓深諳營造場景氛圍之道,他從不讓任何陌生的場景走進他布置的小說情節當中。他一生曾到過89個國家,為了去看、去聽、去嗅、去觀察,準確地描繪出小說中所要呈現的場景。他回憶在瑞士旅行,他問司機有什么好地方可以埋葬尸體,結果回應他的那張臉讓他“永遠無法忘記”。
謝爾頓的小說總是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力、絕妙的詭計、離奇的故事和足夠的緊張與趣味。這些要素使得讀者欲罷不能、寢食難安。他的個人自傳《我的另一面》,開篇即談自己17歲時自殺未遂的事情,構造懸念吸引讀者的功力可見一斑。
頗愛與漂亮女性打交道的謝爾頓也被認為是女性主義的代言人,他的小說最大的受眾也是女性。他反對“愚蠢金發女郎”的偏見,筆下塑造了許多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們有著高度自覺的自審意識,以美貌和智慧為資本,周旋在以權力、控制、等級制和競爭為特征的父權社會下,爭奪父權制下專屬男性的權利。
謝爾頓最負盛名的小說《假如明天來臨》里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被陰謀陷害入獄、最后又憑自己的智慧力挽狂瀾的女強人。他于1994年發表的冠軍暢銷小說《世無定事》,描寫了三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女醫生經過種種曲折,最終使得正義和良善得以弘揚的故事。這種寫作偏好,被他歸結為身邊女性形象的映照——他的母親正是這樣一位自強不息的女性,直到70歲還在零售店里打工,來養活在大蕭條時期走向衰敗的家庭。
謝爾頓打破了通俗小說為人詬病的公式化寫作風格,不走單純的情感路線和牛仔路線,而著眼于記錄當時美國復雜的社會生活,因此被稱為是美國“隱私”的暴露者。他的小說成了中國人全景式地認識美國社會的媒介。
上世紀90年代初,謝爾頓的作品被譯介到中國。當時中國人閱讀外國文學的視野,還局限于以狄更斯和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經典文學上,很多人一下子被他的通俗小說征服了。他似乎格外鐘愛描寫上層社會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這給生活在有著強烈反差的社會現實中的中國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一位資深編輯回憶起當年初見《假如明天來臨》時,覺得“好看得要死”;謝爾頓的《天使的憤怒》在中國單行本達到了近20萬的銷量,在當時的外國文學作品中遙遙領先。
作為通俗小說作家,謝爾頓的作品也遭到嚴肅文學評論家的無情批駁。最早把他的書介紹到中國的譯林出版社,在出版《20世紀外國文學史》時,并未把他收錄其中。
作者為《財經》雜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