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流動性僅邊際過剩加息待觀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 易綱
中國政府網訪談
2007年2月13日
中國的流動性確實偏多,但是中央銀行在過去幾年加大了回收流動性的力度,流動性過剩只是在邊際上略有過剩。比如,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但其中2000多億是在2002年以前買的,當時仍處于通貨緊縮。
流動性過剩只是2003年以來的現象。在2003年以后,央行通過購買約7800億美元外匯儲備,釋放出約6.4萬億人民幣。但是,央行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回收了4萬億流動性;此外,從2003年至今,中國每年大約需要5000多億元的基礎貨幣投放來保證經濟增長,共計2萬億元左右。因此,目前中國流動性僅略有過剩。但這不妨礙央行進一步加大力度收回流動性。
貨幣政策目標就是保持幣值的穩定。幣值穩定對內是反通脹、反通縮,對外是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反通脹的決心是堅定的,一旦有通脹苗頭會及時采取措施,使用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有可能。目前,利率水平和整個經濟金融指標是基本適應的,是否要有所變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針對國際收支不平衡,應采用一攬子政策措施,如果僅用匯率調整,負面影響會比較大。所謂一攬子政策措施包括擴大消費、擴大內需,進一步開放市場,支持“走出去”戰略,開展QDII等。雖然目前外匯儲備增加比較快,但我們可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微觀
投資占比減少5%亦無妨
世界銀行中國首席代表 杜大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 魏尚進
IMF工作論文
2007年2月
數據分析顯示,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中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資本回報率仍然顯著低于私營和外資企業。同時,分析還顯示,一些地區和行業的資本回報率也穩定地低于其他地區和行業。如果中國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本,那么即使由此帶來的投資下降會導致投資占GDP的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也不會減慢,而且這將帶來消費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宏觀
中國增長新來源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季報》
2007年2月14日
中國以工業、投資和出口為基礎的增長模式,因為貿易爭端和環境資源的制約,面臨日益嚴重的問題;并且,如果單純由資本累積所驅動,增長最終將會放慢。主要挑戰是調整經濟結構,中期來看中國將會更加依賴新的經濟增長來源,即服務業以及城市增長的勞動密集度提高。
這樣,通過增加人力資本而非實物資本,將剩余勞動力重新配置到其他行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可以大大提高生產率,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率。同時,這種均衡增長模式將會提高工資和家庭收入,進而提高消費在GDP中的份額。
中國經濟增長中期前景樂觀,2007年GDP增長率預計為9.6%。投資增速不太可能出現大幅下降;而鑒于持續增長的生產率和世界經濟的強勁反彈,預計出口增速只會出現小幅放緩,外部不平衡近期內不可能大幅縮小。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政策
2007年機遇與風險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經濟展望論壇”
2007年2月
花旗銀行中國區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全球化中的國際分工效率不斷提高,資產證券化等多種金融技術進步及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等因素,使全球經濟產出和通脹的波動都出現了穩定趨勢。穩定的外部環境,對中國出口的穩定是一個利好。
在風險方面,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認為,2007年有五個方面的風險,包括國際經濟失衡局面進一步擴大,全球流動性泛濫,資源價格仍然很高,收入分配在世界范圍內不公平,以及各國共同解決這些問題的政治決心和愿望仍然有所欠缺。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認為,在這些風險和競爭中,最突出的矛盾在于全球經濟的不平衡。中國可以采取相關對策,如發起行業協會或者大型國企去國外采購甚至直接投資,以解決匯率問題背后的政治問題;合理管理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如通過對外投資、購買國外成熟公共事業的股票等方式,減少全球經濟放緩導致中國外部需求下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