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調且漲
觀察北京的房價,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悖論:在以2006年“國六條”為代表的一系列旨在抑制房價上漲的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后,北京房價不僅沒有出現走低跡象,反而有且調且漲之勢。
來自北京市房地產信息網的數據顯示,2006年12月,北京普通住宅銷售均價為10323元/平方米,比1月的7460元/平方米均價整整漲了34%。在調控政策和實施細則出臺之后的三季度,北京房屋銷售均價為9397元/平方米,與二季度相比上漲19.5%。
粗略估算,北京市2006年整體房價(含商品房及其他類型住宅)的漲幅接近20%,均價已達8000元/平方米以上。
2006年5月,國務院轉發九部委《關于調整住房結構及穩定價格的意見》(下稱“國六條”)。意見甫出,業界大嘩。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國六條”對房市的影響,與2005年疏可走馬的“國八條”相比,要直接狠辣得多。其一,“90平方米住宅需占總開發面積70%”的套型新政直接影響開發商的規劃報批和市場運作;其二,限價限戶型的“雙限政策”改變價高者得的拿地規則。
然而,細心者會注意到,文件中對于調控房價使用的是“穩定”一詞。從這個詞的選擇上,政策制定者的矛盾心態可見一斑。一方面,房價飛漲引來的民怨沸騰與對房市泡沫的擔心交織,使得控制房價的上漲成為當務之急。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與金融信貸和地方財政休戚相關——北京、上海等地方財政70%左右收入來自土地出讓金,銀行信貸資金則一半以上集中于房地產;如房價下跌過猛,勢必對銀行和地方財政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因此,政策制定者的目標,從一開始便是希望通過某種不至傷筋動骨的結構調整,在平衡地方財政、銀行等多方利益的同時,達到“適度”放緩房價漲幅、平抑民怨的目的。對政府而言,房價漲幅的理想模型是——房價指數持續上漲,但漲幅嚴格控制在某個范圍以內。
這是一個承載了太多利益的復雜“理想”。至少從2006年的情形來看,房價并沒有朝著這個“理想方向”行進。
宏觀調控后遺癥
從2005年開始,房價就成為一個讓中國政府頭疼的問題。當年4月,國務院下發一份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即“國八條”。文件從房價、土地供應、供應結構、拆遷、消費觀點、市場監測、檢查等多方面切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穩住房價。
其時,這一政策也曾引起市場廣泛震蕩,但結果不如人愿,房價在調控聲中繼續高漲。這直接導致了2006年“國六條”的出臺。
持續兩年的宏觀調控的結果,顯示了中央一級政府對于房價問題的憂慮。但是在各種利益格局的消化和左右之下,新政對市場的直接影響,只是刺激了新一輪的炒房熱潮。
回顧2006年調控,“90平方米占70%”的戶型限制,由于地方政府的實施細則或遲遲不出臺,或大打折扣,最終對待審批項目的影響十分有限。即使這項政策能有影響,也僅是在完成土地開發兩到三年后,能大大增加小戶型供應量,這是否會進一步影響房價,還要看市場的反應。
從目前來看,房型限制政策立竿見影的影響是,超過90平方米的“大戶型”成為新一輪炒房熱的主題。該政策公布僅一周,北京90平方米以上住宅均價便明顯上漲。由于該戶型住宅在北京的總供應中占70%以上,導致三季度房價拉升近20%。超過90平方米的大戶型本來就是目前市場銷售的主題。在市場人士看來,三口以上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升級住房,是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又如,在二手房強制征收個稅政策及經濟適用房回購政策出臺前,均出現集中交易導致價格上漲的現象。2006年,北京二手市場交易價格上漲達25%左右。
另一方面,宏觀調控直接導致市場供應與投資的集中波動,這一波動亦最終傳導至房價上。北京自二季度宏觀調控后,商品房竣工面積大幅度下降。
來自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的統計顯示,1月-9月,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積1259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9.5%。其中住宅894萬平方米,下降36.4%;商業及服務業等經營性用房76.4萬平方米,下降10.2%。至10月,普通住宅月均供應面積較2005年減少了28.5%,別墅公寓月均供應面積減少38.9%。
宏觀調控導致的市場空白期,間接助長了開發商囤盤沽價的行為,直接刺激了由投機主導的存量住宅的銷售。至2006年7月末,北京商品房空置面積955.5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418.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積511.9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287.8萬平方米。在全部商品房空置面積中,位于四環路以外的面積有544.7萬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積的57%,空置時間在三年以上的面積為110.7萬平方米,占全部空置面積的11.5%。

事實上,自2004年以來,每一輪宏觀調控都會帶來市場供應的一段空白期,這種人為制造的供應波動,加重了供求的不平衡,也是刺激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這一因素影響將延續至2007年。而北京地區因2008年舉辦奧運會對土地開發的限制,更加劇供求失衡,很可能形成“擠壓下的井噴”。
在“2008效應”下,自2006年中開始,北京開發商均加大了對現有土地儲備項目的開發。其中,2006年1月-10月的新開工面積,較2005年同期提升14%。據偉業顧問公司預測,2007年北京有效供給住宅面積將達2145萬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50%。
但是,預售面積的大幅增長會導致房價下跌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土地成本還在攀高。房價的構成主要包括房屋開發成本(包括建設成本稅收等)和土地成本。前者一般在1000元/平方米至4000元/平方米間,歷年變化不大,地價則相反。2006年1月-10月,北京住宅用地平均土地價格為3463元/平方米,比2005年的2546元/平米方增長36%。
“崩盤”可能?
對土地增值與人民幣升值的雙重預期,構成了熱錢涌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動因。但是,與資金快速進出房市相對應的是資金在房地產開發中的低效率運轉。
房地產開發周期一般為兩年左右。開發商一半以上的先期投入來自銀行信貸,銀行與地產商這一利益共同體對土地持續升值的信心,令這一開發周期進一步延長。大部分地產龍頭企業均囤積大量土地。在房地產行業,另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是先蓋再付款,前期投入由施工方墊付,這也主要來自施工方對土地和房產增值的預期。
也就是說,歸根溯源,銀行、地產商與施工方的利益驅動均主要來自于對未來土地升值的預期,土地增值會令房地產項目的利潤遠高于其他行業。
在操盤過程中,開發商更有多種方式來降低資金壓力,而不必依靠實際銷售回籠資金。例如通過內部認購的方式,合法的項目轉讓,發行信托、固定資產抵押,乃至假按揭等,有多種途徑套現。
這種資金運轉模式,是導致地產商囤地囤房的主因。有數據顯示,北京至今仍有近8000萬平方米土地被開發商囤積,按照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日售600套住宅的速度,如全部開發成住宅,可賣到2015年。至2006年10月,商品房空置面積為893.9萬平方米,同期竣工面積僅為1433萬平方米,而2005年的數字為3771萬平米。
另一方面,與房價飆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品房新開工面積近年來開始遞減。2004年該數字為3054萬平方米,2005年為2966萬平方米,2006年僅為2164萬平方米。
可見,在土地形成住宅實際銷售的整個過程中,對土地升值的預期,始終主宰著各個利益方的行為。對這一預期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市場恐慌,這由土地增值稅政策出臺對地產股引發的震蕩可見一斑。
這種土地供應稀缺,因而長遠來看持續增值的信念來源,是開發商認為中國房價持續升高的夢想之源。
在他們看來,人多地少的國情,以及城市的聚合效應,構成了土地升值的基礎,其發展瓶頸會一直延續至城市老齡化——屆時,獨生子女繼承大量房產將構成對房價的最大威脅,但這至少要20年后才可能出現。
不過,這一論點忽略了一個更樸素的因素,那便是房價上漲是否會超過買方承受能力的極限?
在上述長期預期和短期人為因素影響下不斷翻倍升值的土地,一旦超過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則很可能在上升到某個高點后迅速崩潰。
北京常住人口的購房沖動正在下降。北京市發改委的《2006年房地產藍皮書》顯示:2005年,北京全市普通商品住宅交易中外省市個人購買占36.8%;公寓別墅交易中,外省市個人購買占39.2%,已超過本市個人購買的比重(38.4%)。
這種下降與房價水平和個人信貸壓力有關。有學者計算,如以2006年北京平均商品住房銷售價格近8000元/平方米計算,購買一套符合“國策標準”的90平方米的住房,其每套價格為72萬元,加上契稅、公共維修基金等為74.52萬元。再根據2006年1月-7月的統計數據,預計今年每個家庭(2.8人)的可支配收入為56515元,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約為13∶1。如果按照兩成首付和6.84%的房貸利率抵押貸款20年,每月需要歸還月供4042元,約為家庭月收入4710元的85.8%。個人住房信貸面臨著極高的風險。
不過,中國向來缺乏對房屋實際銷售數字等基礎數據的權威統計,這也使得各種對房價的預測都顯得不夠有說服力。
2006年下半年的房價走勢,也許還不足以說明宏觀調控措施的完全失效。但只要政府仍然扮演著土地控制者的角色,同時又擔負著穩定市場的監管職責,調控便可能永遠無法擺脫利益趨動與抑制風險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