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8日,小泉首相開始對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訪問。其目的:一是著眼于中亞地區占世界4—5%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小泉出訪前表示:“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希望同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建立良好的關系?!倍侵С置绹谥衼喌貐^的反恐行動。三是援助中亞國家解決經濟、社會問題,以擴大日本在該地區的存在和影響,與中、俄展開地緣戰略意義上的爭奪。因此,日本政府這一“為地區穩定與發展積極參與中亞事務”的外交政策將包括兩大重點:獲得更多的中亞能源;擴大對中亞的地緣政治影響。
日本外交:轉向中亞
冷戰結束帶來的一個機遇就是,日本獲得了與前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現在的獨聯體各國進行直接交往,發展雙邊關系的自由空間。日本外交一度想利用蘇聯解體之機迫使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讓步,以對日本最為有利的方式一舉解決領土爭端和遠東資源兩大課題。但由于日本把對遠東資源項目的投資與北方四島歸屬掛鉤,致使日俄之間至今未能就解決北方四島的領土主權問題達成協議,同時搶奪遠東地區輸油管道的計劃也因中俄關系的進展而受挫。于是,日本政府在拓展全方位大國外交的同時,把目光轉向中亞,以中亞作為對歐亞大陸外交的重點,積極開展對中亞地區的外交。到2004年為止,日本已向中亞國家提供政府開發援助20多億美元,用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使日本在中亞地區獲得了合作伙伴的好名聲。2004年8月,日本提出組建“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日本”的構想,意圖通過這一計劃,在中亞地區進而在整個歐亞大陸發揮越來越大的政治經濟作用。
中亞吸引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蘇聯解體后,日本出于在中俄之間尋找立足點的地緣戰略考慮,以及實行能源供應多元化的能源安全結構設想,開始積極與中亞各國接觸。1992—1997年,日本成功地與中亞各國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雙邊關系,但在經貿領域雙方并未創造出引人注目的機會和值得夸耀的成果。其原因一是由于日本過高地估計了中亞在能源方面替代俄羅斯和中東的作用,二是中亞各國為了吸引日本投資而有意夸大了本地區對于日本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但日本外交仍然將中亞地區視為具有極為重要地緣戰略意義的地區,并投入越來越多的外交資源。日本政府認為:中亞各國人口不多,都是內陸國家,距離國際市場較遠,既需要加強彼此經濟合作,建立區域性市場經濟體系,也需要擴大對外經濟聯系,更有效地進入國際市場。1997年,橋本首相在向經濟同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了日本的“歐亞外交方針”,主張開展“絲綢之路外交”,通過援助中亞地區的通信、交通和能源建設,幫助該地區實現一體化。日本經團聯執行顧問、日本前駐俄羅斯大使渡邊幸治表示:日本應該幫助中亞各國發展經濟,以幫助這些國家為維護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穩定發揮緩沖區的作用。突出強調了中亞作為一個地緣政治性日趨重要的地區,對于日本的中亞外交所具有的地緣戰略上的目標意義。日本政府確定了對中亞外交的明確目標后,就開始制訂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標志著日本對中亞外交新階段的開始。
中亞國家對日本的建議做出了積極反應。1998—1999年,各國均派出高級官員訪問日本。日本政府和企業的代表團也訪問了中亞各國。雙方討論的重點是為建設基礎設施而提供長期投資和發展援助等問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當時高度贊揚日本的中亞政策,稱之為先幫助當地實現經濟一體化再關注資源開發的楷模。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也指出,恢復“絲綢之路”的火力首先需要中亞各國加強合作,然后擴大與外部世界的接觸。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稱贊日本的歐亞現代化戰略對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表示支持日本出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愿意與日本在能源開發方面開展合作。無論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還是為了使大國之間保持“均勢”與制衡,中亞國家對日本參與中亞地區事務基本上持歡迎的態度。
中亞各國的良好反應增強了日本的信心和外交主動性,因而迅速推出“中亞+日本計劃”。其政策目標是把日本與中亞各國之間的雙邊關系,發展為日本作為主要援助國對中亞地區整體的廣泛而深入的滲透。該計劃的吸引力使未參加該計劃的土庫曼斯坦也積極出席了計劃框架內的有關會議。2004年8月,在哈薩克斯坦舉行的年度會議上,日本與中亞各國討論了發展區域經濟合作、保持地區穩定以及在國際社會與日本擴大合作等問題,與會各國接受了日本提出的通過協商與合作推動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方針。但中亞地區的不穩定給日本的計劃帶來意外的困擾。2005年5月,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發生暴力事件,美烏關系惡化,烏轉向上海合作組織尋求保護。原訂定當年夏天舉行的“日本+中亞”五國外長會議因而推遲。日本政府原準備增加發展援助促進中亞地區的政治民主化,解決政治穩定和社會動蕩問題,以便擴大對中亞各國的影響力。安集延事件無疑干擾和推遲了日本中亞外交的進程。
“中亞+日本計劃”與上海合作組織
在中亞各國看來,日本的中亞外交與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應該、也能夠是互補的。中亞各國與日本和上海合作組織同時發展合作關系,將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維護和擴展中亞各國的利益:日本提供政府開發援助和經濟合作以幫助中亞各國發展經濟,上海合作組織則在防范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分離主義等有組織暴力犯罪方面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在中亞地區一體化方面,日本、中國、俄羅斯為了維持中亞地區的穩定,都把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作為地緣政策目標之一。2005年,上海合作組織與阿富汗建立了接觸與聯系機制。日本主導下的亞洲開發銀行所創建的中亞地區經濟合作組織接納阿富汗為成員國。這說明,三個大國在中亞地區不僅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可以實現利益的互補與共贏。毋庸諱言,“中亞+日本計劃”與上海合作組織之間并非毫無利益沖突,但這種利益沖突至少現在并不明顯,而且各方都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愿看到利益沖突擴散并危及本國的核心利益,因此都有足夠的能力和意志控制這種利益沖突。對中亞各國而言,“中亞+日本計劃”與上海合作組織之間還具有互相平衡的作用。但是前者不具備后者那樣的組織規模和國際影響力:中、俄在地理上與中亞國家同屬歐亞大陸國家,與中亞國家有著共同邊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中、俄與中亞國家都面臨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分離主義對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有著共同的安全利益訴求,因而都支持該地區各國保持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而日本除了經濟技術援助方面的優勢之外,可向中亞地區投入的其它資源并不充足。因此,“中亞+日本計劃”更多地是補充上海合作組織的地區合作功能。反過來,由于能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或聯系國接觸并施加影響,日本在中亞地區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與日俱增,無論如何這都是日本的中亞外交已經取得的重要成果。
2004—2005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擴大非常引人注目: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先后被接納為觀察員,與阿富汗建立接觸與聯系機制。其地緣戰略意義在地圖上可以一目了然:中亞國家位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或聯系國所構成區域的中心位置,從而至少在地理上將中亞國家有效地納入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之內。這使得上海合作組織無疑已經取得了中亞地區國際政治的主導權。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態勢表明,上海合作組織正在逐步向更為廣闊的歐亞大陸擴展,這一地緣優勢將產生巨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僅在其自身框架之內,就足以進行能源的戰略性合作,將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輸送到中國和印度以及其他能源消費國家。更不用說未來將可能發展成為影響整個歐亞大陸的地區組織。然而,日本外交顯然不甘心在中亞地區永遠擔任政治經濟的配角。實際上,日本政府之所以積極推進“中亞+日本計劃”,對中亞各國及印度、蒙古等中、俄周邊的國家增強外交攻勢,也有在中亞各國與中、俄之間插上一杠子,通過與中亞各國的對話,阻止中亞地區進一步靠攏中、俄,以削弱上海合作組織的勃勃雄心和戰略意圖。從權力消長和力量對比的角度看,日本與中亞各國關系的發展,至少在理論上將縮小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和主導地位。日本外相麻生已明確表示,不考慮將“中亞+日本計劃”與上海合作組織建立關系。日本媒體評論說,麻生以此表明了與中俄競爭對抗的立場。
作為能源消費大國和西方大國,日本插手中亞地區還將試圖阻止上海合作組織掌控中亞能源和資源。英國媒體認為:日本對中亞各國與中國的關系極為關注,早就制定計劃試圖消除中國對中亞的影響。東京會議是日、美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回應。中亞地區正在爆發一場競爭,其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新世紀的發展前景?!比绻f日本政府已決心與上合組織競爭對抗的判斷是否準確還有待于事實的驗證,那么“日美兩國政府對上合組織的疑慮、擔憂和警惕,是毫不掩飾的”,因為“資源豐富而政治不穩的中亞日益變成美中俄開展實力博弈的主戰場”,所以“日本在與中亞各上合組織成員國分別加強聯系的同時,還將以日美同盟為軸心未雨綢繆,謹防地區勢力均衡被打破。”地緣政治學者曾經預言:“得歐亞大陸者得天下”。日本積極開展中亞外交與中俄競爭,不僅符合日本的外交戰略目標,也符合美國、西歐的地緣戰略利益,還印證了上述“預言”。
中亞:日本外交的擴展與補充
冷戰后的日本外交有三大重點:維持和加強日美同盟;處理與中國、俄羅斯以及周邊國家的關系;以地區多邊合作機制為依托建立地區格局主導權,并走向政治大國。對中亞各國的外交是上述三大外交重點的補充和全方位外交的擴展。
日本政府認為,中亞地區能源資源豐富,但地處內陸,能源對外運輸必須經過中俄。如果將石油輸送管道分散,就可以降低中亞各國對中俄的依賴程度,擴大日本外交的回旋余地。特別是在日本的中東能源外交因為伊朗核問題而遇到危機的情況下,能源供應多元化的戰略更具有緊迫性。日本13.8%的原油從伊朗進口。伊朗是日本的第三大石油供應國,日本是伊朗石油的第一大進口國。2004年2月,日本獲得伊朗阿甘扎德油田75%的開采權,該油田蘊藏量為50億—260億桶。但由于日本石油公司未進行積極開發,伊朗在2年半以后的2006年9月宣布與日本簽署的油田開發“如果到9月15日還未達成開發協議,合同自動失效?!比辗降睦碛墒且晾史矫嫖茨軡M足事先約定的排除地雷的條件。伊朗認為這只是日方的借口,實際上是日本政府迫于美國要求制裁伊朗的壓力。小泉前首相曾表示:“不能只依賴重點的石油供應?!北砻髁巳毡菊茉赐饨坏恼邇A向。2006年3月,日本石油公司已明確表示,將在2006年減少進口伊朗石油15%。
2006年6月,中亞四國外長在東京與日本外相舉行會談,日方表示將重點援助中亞各國的經濟市場化、以及鐵路、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會議批準了“行動計劃”,包括政治對話、地域合作、商貿振興、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各方面,研究了在“中亞+日本計劃”的框架內舉行高峰會議的問題,規定將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毒品犯罪方面進行合作,日本保證積極協助中亞各國解決經濟和貧困問題。目前,日本已協助阿富汗修建環形公路,幫助建設巴基斯坦高速公路,計劃最終建設從中亞向南經過阿富汗直到印度洋的交通和能源運輸線,日本媒體認為,日本的目的是與地緣政治方面地位重要的中亞國家強化關系,抗衡在中亞地區擴大影響的中、俄。《讀賣新聞》的社論稱,中亞已成為中、俄、美等大國力量博弈的重點地區之一。鑒于中俄在中亞地區影響很大,日本必須跟美國步調一致,互相配合,并充分發揮開發援助貸款的作用。美國近來提出了“TAPI天然氣輸送管線構想”,即把土庫曼斯坦(T)的天然氣經阿富汗(A)巴基斯坦(P)輸送到印度(I)?!叭毡?中亞外長會議”特意邀請阿富汗外長參加,就是要構筑一條從中亞到印度洋的“TAPI能源大動脈”。麻生外相稱:“如果能通過南線公路實現資源運輸,將有助于中亞國家實現經濟和政治的自立?!逼浔澈笫菍ι虾:献鹘M織的戒心。因此,俄羅斯非常關注日本的中亞外交。俄媒體認為日本已加入中亞爭奪戰。如果日本與中、俄對抗,首先受到威脅的將是日本的經濟利益。雖然日本目前并沒有在中亞地區大規模行動的能力,但日本一直提高合作調門,積極要求與中亞各國合作,不難看出牽制上海合作組織的明顯意圖。
令人饒有興趣的是,中亞媒體認為,“中亞+日本計劃”可以成為雙方加強合作的有效機制。日本的中亞外交如果取得成功,將成為一種東西方文明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有益嘗試。因為在中亞各國看來,日本市場經濟成熟,資金雄厚,技術先進,是良好的經濟合作伙伴。日本的中亞外交推介著一種把亞洲文明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經濟結合起來的發展模式;而在西方國家眼里,日本作為西方一員代表了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兩者都承認日本對中亞地區發展做出的貢獻。而上述發展模式和價值觀也都將在戰略與政治的文化層面上起到抗衡中、俄的作用。特別是隨著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有所減弱,而上海合作組織卻在不斷擴大和鞏固,西方國家更對日本的地緣政治作用抱以希望,期待日本作為西方代表與中、俄在中亞地區分庭抗禮,并最終影響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走向。日本的中亞外交將如何發展?還有何種后續動作?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對中亞乃至歐亞的地緣戰略格局將有何種影響,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