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西漢置縣,始稱平舒,以人性寬舒而得名。悠遠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大城縣名人輩出,明朝戶部尚書梁材,明末的兵部左侍郎李松,清朝刑部尚書劉楗,民國總理張紹增,少帥張學良,“胡子將軍”孫毅都是大城縣的人。就是這個位于京津走廊上的平原小城,近年來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北方最大保溫建材生產基地、全國最大摩托配件專業市場、北方最大的仿明清古典家具生產集群,享譽京津的大城食品……大城漸漸展現出年輕而豐厚的發展潛力,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陽春三月,記者走進了這個清新質樸的北方小城,采訪了中共大城縣委書記王相仁。

王相仁書記,儒雅中富有智慧,言談不乏幽默。他介紹縣情:大城縣雖然是一個農業大縣,由于地勢低洼,原來大部分土地都屬于沼澤濕地,上世紀60年代根治海河后,逐漸退水還田,但地力鹽堿瘠薄,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正是由于發展農業生產的先天不利條件,歷史上造就了大城人重視商業經營的思想,也造就了大城人吃苦耐勞,寬舒待友,廣濟天下的性格。改革開放以來,大城人民逐經濟大潮而動動,性格進一步彰顯,大城人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產業發展集群,特別是近一兩年來,這些產業集群在縣委、縣政府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推動引導下,迅速發展壯大:保溫建材產業集群,產品占到全國保溫建材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被建設部和中國建材工業管理協會譽為“中國綠色保溫建材之都”;大城工業園區被中國汽車銷售總公司評為“全國最大摩托配件專業市場”,與重慶、廣州兩大市場鼎立;以八方為中心的食品產業集群享譽京津;以馮莊為中心的南趙扶仿古家具產業集群,產品更是遠銷海內外,深受消費者喜愛,大城縣連續多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先進縣”。這些讓大城縣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年,大城縣探明地下儲藏190億噸煤炭資源,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大城縣的知名度更是蜚聲全國,煤炭資源的開發已經被列入河北“十一五”發展規劃,初步計劃到“十一五”末可建成年產500萬噸礦井一個。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大城縣審時度勢,正確認識自身優勢和不足,定位于河北、廊坊的發展藍圖,提出了大城縣的發展新思路,所以大城不可小視!
王相仁對大城的發展優勢侃侃而談。在談到今年的工作思路時他說,當前大城縣正按照“建設沿海經濟強縣”和“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集中精力上項目”的工作思路,高揚工業強縣旗幟,堅定不移地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圍繞實施“三步走”戰略,夯實人才、環境、文化三大基礎,為全面建設美麗、富饒、和諧的新大城而扎扎實實的工作。抓好工業強縣,從當前講,就是圍繞“十一五”規劃、強力推進園區建設;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對外開放;強力推進煤田勘測開發;強力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縣建設;強力落實目標責任制;強力激活民營經濟;強力激活企業家創業精神。從長遠講,要始終突出四個主題。即大抓園區、抓大園區;大抓開放,抓大開放;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大抓企業家,抓大企業家。在推進工業強縣的進程中,隨著宏觀形勢的變化,結合大城實際,我們將不斷研究出臺新的政策,破解新的難題。但不論形勢如何變化,四個主題、工業強縣是必須長期堅持不動搖的基本方針。
王相仁認為,大城縣要想按照既定的目標任務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筑牢人才、環境、文化三個保障基礎。他說,人才戰略是第一戰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要想實現工業強縣,大城縣第一位需要的是人才,第一缺乏的也是人才,缺乏黨政干部人才,缺乏企業家人才,缺乏方方面面配套的人才;同樣,要想實現工業強縣就必須有好的環境,離開好的環境,自己的人才項目成長不起來也留不住,外面的人才項目也不會來,來了也留不住,所以我們要想實現工業強縣,必須筑牢人才、環境基礎,但人才、環境都只是問題的表象,人才成長,環境塑造,最終靠人。而人的發展取決于人的素質,人的素質取決于人的文化底蘊,說到底就是文化。地方文化的競爭,就是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
聽了王相仁對人才、環境、文化獨到的見解后,在談到具體實施建設上也有著他的真知灼見。他說:夯實人才基礎,就是按照“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黨管人才總原則,從戰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歷史的高度去認識,圍繞工業強縣戰略,堅持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鄉土人才五支隊伍一起抓。以培養造就大批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為帶動,盡快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大城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而這些人才就存在全縣46萬干部群眾中。我們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把全縣人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激活社會整體的創業精神,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展現。夯實環境基礎,首先要對環境有更高的認識,只有認識到位,才能以更大的氣力,更開明的政策營造好的環境。在大城縣具體實施優化軟硬環境過程中,大城縣提出了“八大環境”的優化,即優化政治環境,優化思想環境,優化服務環境,優化市場環境,優化信訪環境,優化治安環境,優化生態環境,優化交通、電力、廣播、城鎮建設硬環境,通過各種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在全縣形成親商、引商帶動發展良好局面。夯實文化基礎就是要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弘揚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積極在全縣上下大力倡導“追求和諧,崇尚和美”的和諧文化。從黨政機關、村街、學校、企業、家庭、黨員干部、師生、工人、農民各個層面抓起。并進一步挖掘文化底蘊。啟動建設大城歷史博物館、孫毅將軍紀念館,宣傳大城悠久的歷史,展示歷代名人和歷史文化遺產,提高大城在全國的文化知名度,增強人民群眾的自豪感;逐步修復文化古跡,再現釣臺煙水、蠟廟曠觀、文昌香霧等八大景觀;拯救發掘民間文化藝術,逐步恢復并發揚光大15種59道花會和各個劇種,形成獨具大城地方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通過全面發展健康文化、飲食文化、家居文化、水鄉文化、生態文化等各種文化建設,不斷培育滋生新文化的土壤,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全縣經濟發展服務。
王相仁說,通過上面一系列舉措,大城縣的發展潛力必將全面顯現,未來15年內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輝煌。對此,大城縣委、縣政府確立了未來15年內的“三步走”戰略構想,第一步,2006-2010年,為夯實基礎階段,確保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以上,力爭突破100億元;第二步,2011-2015年,為加快發展階段。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80億元;第三步,2016-2020年,為全面騰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7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40億元;縣城規劃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到那時,全縣人民將生活在既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又享有楊柳倒影、魚翔淺底、鵝鴨滿塘、原野牧歌的田園生活。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教育發達,文化事業繁榮,服務功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富足的新大城將崛起于京津之間,屹立在燕趙大地。我們看到王相仁對未來大城的發展充滿了神往,更充滿了自信。
在采訪中,記者又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情,大城縣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忘記讓全縣的老百姓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就在去年大城縣將全縣91名孤兒,全部集中到了縣城內的四中和二小進行集中就讀,讓那些過早失去雙親的孩子,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當記者問及此事時,王相仁只是淡淡地說,為老百姓多干點實事,是我們黨和政府工作的最終目的。
驅車在大城縣城,新芽初綻的鵝黃楊柳,往來的車輛,如梭的行人,無不讓人感受著這個小城的新鮮活力。大城的發展就如這楊柳新枝,已經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勃發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