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急功近利的“鍍金”者心態失調、知識不牢,回國后到處碰壁。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人才無法適應國內環境,流失海外,成為巨大的損失
新一輪出國的熱潮再次升溫。與國內日益嚴峻的競爭相比,海外優越的環境和遙遠未知的機遇對中國學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許多年輕的父母都在為他們還在讀中學或初入大學的子女尋找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出路。同時,一些具有高學歷的精英則因為學非所用、報酬不理想、用人體制存在問題等等原因,寧愿辭去有保障的公職,冒險出國闖天下。

匆忙的出國熱帶來的負面問題也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鍍金”者心態失調、知識不牢,回國后到處碰壁;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人才流失國外,釀成巨大的損失。這樣的問題在中國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速成海歸”碰壁
不可否認,對那些出國的孩子來說,父母不在身邊,適應環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在某種程度上,國外的教育體制也可能優于國內,比國內的傳統教育更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但對于有些尚未成年的中學生來說,其判斷能力和價值觀取向都尚未成熟,在出國“鍍金”的過程中也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現實中,一些中學生出國求學后,由于各種原因并未能順利完成學業,反而虛擲了光陰;還有些留學生出于急功近利的愿望,希望盡快獲得海外文憑后回國就業,但結果也往往并不盡如人意。
而目前國際教育環境中也有不少項目正迎合了中國教育市場的浮躁留學風。英國政府在五所大學率先推出“濃縮版”的大學教育,滿足了許多人抱著降低學費投入又鍍金兩者兼得的心理。由于課程的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操作也相當商業化,使得文憑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如同快餐化飲食影射的是營養不良的生活,“速成海歸”們專業知識不扎實,又缺乏工作經驗,求職時屢屢受挫也就很自然了,除了一口或許流利的語言外,他們往往和“人才”很難搭上邊兒。
一些低齡留學歸來者,多數只有一個“國外知識貴族”的表象,沒有實際工作能力,卻動不動就嫌工作條件與國外相比有多大的差距,這樣的人很難被工作單位歡迎,以至于現在一提到“海歸”,很多用人單位的第一反應就是“華而不實”,退避三舍。一家企業人事經理就明確表示:“兩年拿個本科文憑,一年拿個碩士文憑,這樣的學習能有多大收獲?與‘速成海歸’相比,我們寧可招聘那些專業知識扎實、有實習經驗且英語流利的本土大學畢業生。”
海歸的期望值比較高,自我定位不準確,他們預料之中的回國以后的高薪高職遲遲無法兌現。所以,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學成歸國的人,巨額經費只換來“NEET”生活。“NEET”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的英文縮寫,中文意思是既沒有正式工作,也沒有在學校里上學,更沒有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家人為生的青年人。
隨著中國企業對待“海歸”的觀念越來越理性,“海歸”必須調整好就業心態:自己究竟能夠給企業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做出什么樣的貢獻。以VOLVO中國公司為例,“海歸”所占比例就并不大,所處的職位既有高層管理者、工程師,也有市場銷售人員、辦公室助理文員。這些職位只是與年齡、經歷有關,而與“海歸”背景沒有任何關系。
人際關系的桎梏
“海歸”變“海待”,并不意味著中國的“海歸”人才過剩。與60多萬還在國外的留學人員相比,回國的23萬多還只是一小部分,內地依然需要大量優秀“海歸”,尤其是那些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
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總監張廷文表示,目前緊缺四類留學歸國人才:一是發展知識經濟所需的學科人才;二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三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熟悉WTO規則的高級管理人才,四是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但問題是,真正的人才往往求之不得。大部分出國留學的人表示,心中的民族情感要高于個人得失。但國內論資排輩,講人情的背景,無時不在限制個人才華抱負的施展發揮。繁瑣的制度加上相比他國薄弱的科研條件使人如同帶著鐐銬跳舞,這種壓抑的環境讓人深感沉重。這也導致許多留學生歸而復返。
美國移民局的一位高級官員表示:“在中國,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超出想像,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讓你有機會達成目標。”一位在紐約大學的留學人員表示,“如果成天應付這些事情,搞好‘關系’,哪有時間教書、搞研究?以后我也許會回國當客座教授,帶幾個學生。這樣就不用應付那些難纏的‘關系’了,以及評職稱論資排輩諸如此類的瑣事”。
“綠卡”制實驗
美國媒體承認:“沒有中國人,硅谷就不成其為硅谷。”中國20年流失幾十萬學子精英,等于流失了好幾個硅谷。
為爭奪海外人才,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比如北京市政府今年5月發放留學人員工作“綠卡”。
北京市僑辦透露,北京市政府從今年5月開始,實行留學人員工作寄住證辦法,這項被稱作是“北京綠卡”優惠條件的實施,是為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所制訂的,帶有突破性進展的措施,解決大量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人士回國創業所面臨的居住生活和簽證等各方面的問題。
根據北京市政府規定,留學人員獲得工作寄住證后,可長期在北京居留,也可短期工作,已入籍的留學人員,憑申請到的“北京綠卡”即可享受到二年有效的外國人居留證,一年多次出入境簽證的優惠,同時在購買住房汽車等方面,享受同北京市民同等的待遇,子女在辦理當地入學轉學上,不須交納政府規定以外的任何費用。凡有外國永久居留權或已加入外國籍的具有學士,或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都符合其基本條件。
據調查,現在海外留學的30多萬人中,八成希望回國創業,其中六成把北京作為發展事業的首選地。三個月來,到北京市人事局咨詢的留學生絡繹不絕,到現在為止已有163人辦理了工作寄住證,其中54人在京落戶。北京市號稱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留學人才創業基地。幾年來,北京市已經陸續建立了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望京創業園、空港創業園等高起點的創業基地,向留學人員企業提供專門的場地、政策、管理人員和優質服務,硬件軟件要求過硬。
最早建立的海淀創業園現已初具規模,創業大廈投入使用的一、二期工程呈供不應求之勢,有更多工程在積極規劃籌備中。目前園內入駐的企業中,55%屬電子信息領域,去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億元,今年預計將達兩億元以上。
在其他省市,也像當年吸引港臺商人一樣,使用各種各樣的特殊政策吸引留學生。
但是,人才的留用政策并不等于用人環境的根本改善——如若留學動機的盲目浮躁不變,用人體制的諸多弊端不變,那么對于海歸們來說,重返國內就業,依然既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