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當時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一位領導率代表團,從德國沃爾夫斯堡火車站徒步來到了大眾公司門前。通過翻譯,這位部長對門衛說:“我是中國的工業部負責人。我要見大眾公司的負責人。”門衛大惑不解地打量著眼前這位身穿藍色中山裝、走著上門并要求同公司領導見面的中國客人。
這是前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董事馬丁·波斯特在他的新書《上海一千天》中描述的歷史場景。馬丁·波斯特寫道,到德國尋找合作伙伴時,中國甚至還不知道有個大眾汽車公司,只知道斯圖加特有個戴姆勒奔馳。當時的中國計劃從國外引進一條轎車生產流水線,于是派人遍訪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包括“奔馳”、“豐田”、“雷諾”、“日產”、“通用”、“福特”等。但是,這些汽車公司對當時的中國市場存在很大的疑慮,不敢到中國來投資。馬丁·波斯特回憶他1982年來到上海考察時所看到的場景:“我的呼吸一下子停止了。我站在一些破敗不堪的廠房前傻了眼。這些布滿灰塵的破舊棚子難道就是我們未來的汽車制造廠嗎?”汽車界元老陳祖濤回憶說:“那時候,西方汽車大國沒有幾個看得起我們,不是不愿合作就是漫天要價。”最終在董事長克爾·哈恩的力排眾議下,德國大眾才得以到中國投資。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7年4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發表講話時表示,歐盟將成立“市場準入小組”,以采取一種強硬的新方式,為歐洲企業在中國爭取市場準入,鑒別即將出現的貿易壁壘,以及解決現有的貿易障礙,“歐盟公司依靠日益增長的海外市場來推動國內的經濟增長。我們要確保歐洲企業能在那些市場上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
現在早已不是中國求著外國公司到中國來投資的時候了。
從被動到主動
從1975年歐洲共同體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到現在,已有32載。在這32載中,中歐雙邊貿易額從24億美元上升到了2723億美元,增長了113.5倍!2000 年到2005年期間,歐盟對中國的出口以 100%的速度增長,遠遠快于到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
在貿易之外,多數歐盟企業選擇了對華直接投資。克爾·哈恩一個遠見卓識的決定讓大眾汽車曾經占據了中國轎車行業的半壁江山。如今加入中國歐盟商會的歐盟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那些最早進入中國投資的歐盟企業早也已經賺了個盆滿缽滿。
雖然近幾年“中國威脅論”在國外甚囂塵上,在歐盟也是一樣,但是這些意識形態的作祟并沒有影響到歐盟企業投資中國的積極性。
2004年12月9日,由歐洲雇主協會等組織發起舉辦的中歐工商峰會在荷蘭海牙召開。“我們是在華跨國公司中營業額最高的,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投資商之一。”荷蘭飛利浦公司全球總裁柯慈雷成為當天中歐工商峰會最成功的布道者。柯慈雷在發言中指出,“中國將成為飛利浦在荷蘭之外的第二大投資國。中國的發展,對歐洲來說,是機會而不是威脅,全球制造業向中國和亞洲轉移現在才是開始而不是結束,歐洲企業應該看到這個問題。”
不僅是飛利浦,更多的歐盟企業都在加速投資中國。“我們也在計劃擴大在西安工廠的投資,”勞斯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顧問說。
“飛利浦把大部分的生產轉移到歐洲之外的中國,而將基礎的研發保留在歐洲,這是明智的安排。”飛利浦在中國的合作伙伴TCL的總裁李東生表示,飛利浦的這種全球布局很好地利用了中國和歐盟的優勢資源。也正是由于飛利浦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才有力地降低了它的生產成本,從而迅速從2001年的虧損中走了出來。
中國過去一直被歐盟企業看作一個消費市場和加工工廠,不過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隨著中國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歐盟企業開始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歐盟委員會今年1月23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由于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和豐富的低成本技術人力資源,中國成為目前歐洲企業在歐美以外地區的首選研發投資目的地之一。
??這份名為《2005年歐盟10部門研發投資商業趨勢調查》的報告,是歐盟委員會去年下半年對10個主要工業部門的449家歐盟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后完成的。調查顯示,歐盟企業期望在未來3年中以每年5%的幅度增加研發投資,大大高于近幾年來每年0.7%的研發投資增幅。歐洲企業普遍傾向于在本國投資研發,在歐洲以外地區,美國被普遍視為最佳研發投資地,中國位列第二。中國的優勢是有大量低成本的技術人力資源。
2006年9月12日中國歐盟商會在北京發布了一年一度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歐盟商會的調查發現,高達92%的企業對于中國的總體商業前景表示了樂觀,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推動了商業環境的改善。83%的企業預計2006年能夠盈利。即使在預計2006年無法盈利的企業中,也有71%的企業預計在未來3年內會實現盈利。相比之下,那些在中國運營時間較長的企業對實現盈利表現得更為樂觀。歐盟商會當時的會長楊森在接受《經濟》采訪時說,這些結果再次預示著歐盟將會對中國進行長期投資。
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新的歐盟對華貿易戰略文件。這個題為《競爭與伙伴關系——歐盟-中國貿易與投資政策》的文件在明確提出“中國是歐盟對外貿易政策的一個最重大挑戰”的同時也指出:“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盟,都從中國的經濟崛起中獲益。”
中國經濟的發展意味著在歐洲商店里能買到廉價商品、歐洲企業能有更低的投入、歐洲公司更具競爭力、歐洲出口商有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歐洲有更低的利率和通貨膨脹率。一個經濟上強大的中國對歐洲有利,歐中雙方都從經濟開放中獲益。
不可否認的是,32年來歐盟對華貿易和投資也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甚至說,是桑塔納和大眾公司引導著中國人步入了汽車社會。“歐盟在中國的投資主要是生產外包、制造等方面,同時向中國進口了很多消費型產品。”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張紀康認為,歐盟在中國的投資有力地帶動了中國經濟發展。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歐盟企業在石化、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投資要遠早于美國。另外,歐盟的開放市場對中國由出口主導的增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以前很多人“言必稱美國”,現在則“言不必稱美國”,“歐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人的話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