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云南彌勒,鮮花盛開,生態園生機盎然。據當地人講,目前昆明及周邊地區到彌勒來休閑度假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他們經常看到春城的客人遠道驅車而來,在這里泡泡溫泉,放松身心之后又啟程向新的方向前進的身影。
實際上,彌勒最吸引來賓的并不僅僅只是這些美麗的景觀和遠近聞名的生態園溫泉,坐落在這里的紅河卷煙總廠對游客也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眾所周知,彌勒的變化源于紅河的變化。一個企業改變了一座城市,生態園、湖泉賓館、慶來中學以及紅河園林建設風格的廠區形成了彌勒建筑與風光的主調,建筑與風光的變化也在悄悄地改變著彌勒人的文化生態。

在彌勒旅游線路中,紅河卷煙總廠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站。
變與不變的文化
紅河給彌勒帶來的改變并不僅僅是建筑與環境的變化。在彌勒,我們可以看到紅河企業文化逐漸外化的過程,紅河卷煙廠在自身20年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求變創新的傳統,進而將這種傳統外化到外部環境建設中,使求變創新的企業文化融入地方文化。
紅河集團捐資建立的生態園除了使彌勒生態環境大大改觀之外,已逐漸成為彌勒經濟社會的一個亮點,慶來中學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和教學理念也在逐步改變著彌勒的文化教育形態。紅河的企業文化甚至已經具備影響一方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影響力。
而紅河自身的改革和變化還在不斷深化。正值紅河卷煙總廠建廠20周年,紅河集團正式成立了。集團化帶來的將不僅僅是企業規模的擴大,還將對企業的管理和組織帶來新的契機和挑戰。紅河集團董事長邱建康說,集團化是一個必然,是一種需要;紅河成長起來之后,在資本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還要更加嚴格對資本的監管。實際上,邱建康的這種思路反映了紅河人在集團化來臨的時候,并不只是看到企業架構層面上的變化,而是對集團內部的企業管理做好了思想轉變。紅河人在集團成立之前就已形成了這種意識,這與紅河求變創新的傳統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紅河的變是必然的,求變、創新是紅河惟一不變的文化。
理性與務實
縱觀紅河20年企業發展的過程,從生產工藝到企業管理,從樹立品牌形象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紅河創新求變的文化是一種理性務實的文化。
早在20年前,紅河卷煙廠成立之初,紅河生產設備、工藝和人員配備上都不占優勢,同時又面臨嚴密的市場分割。紅河人似乎很難看到企業發展和前進的方向。
當時,原在玉溪卷煙廠任車間主任的邱建康來到紅河,促成了紅河的第一次求變創新。邱建康到任之后,兩個求變的舉措在紅河掀起了創新之風。他主持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抓設備改造,把不適合的、不需要的設備通通淘汰、更新。
從這個時候起,不斷追求生產條件的完備和優化成為紅河人的共識。一系列強有力的管理逐步把員工的思想扭轉為“做什么就要把它做好”的思路上來。從此,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紅河逐漸形成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企業核心理念,紅河從這兩個最基礎的改革開始,走上了生產和管理改革的道路,生產力和生產規模也得到不斷地提高和擴大。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紅河最初的改革只是邁出了一小步,但從企業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一小步決定了紅河前進的關鍵。從這一小步開始,紅河把這種求變創新的精神保持了下來,并且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清晰地體現了這個企業文化主題。紅河前進20年,在20年中也進行了大大小小20次改變,創造了“20年20個第一”的革新篇章。
紅河的20個第一可以歸結為生產和管理兩個方面的改革。
從1993年開始,紅河率先進行了干部、勞動、工資三項改革,徹底打破了終身制、鐵飯碗、大鍋飯,有效地推動和促進了工人的工作態度、工作熱情的轉變和提高,建立了真正的收入能多能少、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升能降的內部管理機制。這種內部管理改革的舉措不斷得到發揚,在一系列的改革中,紅河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紅河在逐漸完善的崗位競聘制度中,將這種創新求變的管理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員工,紅河扁平化的管理基礎也因此形成。當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責任明確就會成為一個大家共同的標準,而在這個心理標準下,人性化的管理逐漸有了真正的員工基礎。
在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紅河人也沒有放松產品創新。在生產工藝上,紅河的“三級配方”可以說是近年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煙草工藝創新。“三級配方”工藝進一步減少煙草原料質量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這種工藝使最后的產品質量更為穩定。
從紅河的復烤公司到生產車間,紅河不斷在工藝上追求標準化和集約化的過程。通過20年的發展,紅河在生產流程上已經完全實現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流程體系。紅河在不斷的求變發展,逐漸在硬件設備上建立了完備的標準化體系,從而將人力解放出來,使員工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軟管理方面的工作上。
紅河20年的發展展現了一個清晰的發展軌跡——通過管理制度上的創新,逐步實現人性化管理,提高紅河人的歸屬感和生產積極性,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在生產效率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硬件更新和生產工藝革命,從生產硬件上保證了員工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研究中去。生產研究的不斷發展,又進一步地保證了生產率的提高。這個良性循環系統是紅河20年企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結晶。而在這個過程中,理性務實的“創新求變”傳統在紅河企業內部逐步形成。
無論是扁平化管理,還是“三級配方”工藝等等這些改革,自始至終都滲透著一種務實的改革精神。邱建康在集團成立之際還明確表示,紅河單一品牌戰略也不會有大的改變;堅定地實施單一品牌戰略是紅河集團當年制勝出擊的關鍵,而在不斷的革新中,單一品牌戰略也同樣凸顯出紅河文化中務實的一面。
創新服務社會
創新求變的企業文化內涵決定了紅河文化是一種外延能力極強的文化。在業績進一步擴大的時候,紅河人開始思考企業的責任,紅河人逐漸意識到,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紅河人開始將收益回報到社會中。反觀這種回報,仍然可以看到一種務實、創新求變的精神。
紅河人將自身改革的成功經驗應用到了社會責任的履行中,紅河集團對于彌勒生態環境的改造和教育事業的投入,從物質條件為彌勒經濟轉型建立了基礎。如同20年前紅河企業內部大環境的改變為紅河的前進奠定了基礎一樣。
當然,最大的改變在于人的改變,文化的改變。當一個企業的文化具備影響地方文化的能力之后,它所帶來的將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可能造就的是全面的繁榮。紅河投資慶來學校,致力于彌勒教育文化事業,她期待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表面繁榮的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