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城市森林建設能夠使得城市林蔭氣爽,鳥語花香,清水長流,魚躍草茂。這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這是一個聚寶盆,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首席科學顧問彭鎮華教授在第四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上由衷地說道。

作為我國著名的森林生態學、植物育種學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彭鎮華教授近年來倡導的“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和“林網化與水網化”等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理念,在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理論和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城市森林要發揮其最大生態功能
在國際上曾經有一種說法,一個國家森林覆蓋率達到30%,且均勻分布,才可確保生態的安全;一個城市的人均綠地必須在10平方米以上,才算是生態的保障意義,才算是勉強達標。目前,我國要做到這些還很難,甚至是做不到。
“這些指標只是數量,而沒有質量,沒有可比性,因此我們國家應該有新思路,要走自己的路,因此需要學習,其中包括學習9號文件以及《中國可持續林業發展戰略》。并且如何科學地、合理地、充分地開發利用這塊寶地潛在的、巨大的能量,這是關鍵。”彭教授強調。
“政協主席賈慶林同志專為‘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寫了題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有人不理解,“讓森林走進城市”不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一個“讓城市擁抱森林”?這就有辯證法的含義。當森林引進城市,城市是個什么態度呢?是個擁抱的態度,是個愛護的態度,是一個重視的態度,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態度,這對于城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彭教授說。
城市森林建設核心目標是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生態效益是擺在第一位的。因此,必須把城市森林建設納入到點、線、面相結合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來考慮。“城市里的樹木植被等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的功能,它就應該組成城市森林,應該有新的含義。”他介紹說,“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中國的‘森林’兩個字就很有深意,‘森’字是三棵樹,‘林’字是兩棵樹,也就是說,城市里很多樹加在一起就是森林。我覺得城市森林就是要以高大的喬木為主體,而不單是花花草草,要發揮它最大的生態功能,這是城市最需要的。”
一個理念,三個轉變
近十幾年來,彭教授牽頭做了一項工作,那就是搞了一個“中國森林生態網絡”,涉及16個城市。中國林科院先后與19個省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包括城市林業在內的林業發展戰略研究與規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四個省(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個市(上海、北京、揚州、廣州)的現代林業發展研究與規劃。他們提出一個觀點,概括為“一個理念,三個轉變”。
“一個理念”就是城市要“林網化和水網化”,實際上這也是繼承和發展我們國家過去的“山水園林”。“山水是不可分家的,因此,必須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有一個大的工程使得林網和水網結合成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態體系。”彭教授介紹說。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種濕地則是“城市之腎”,城市因為有了森林和流動的水體而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因此,林水結合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林網化與水網化是林水結合的一種城市森林環境建設理念,具有“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特點,它符合中國國情和城市市情的,有利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能夠利用較少的土地通過整體效益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
“三個轉變”,首先就是要把過去城市比較注重視覺效果、美學效果轉變到注重人的身心健康這個軌道上來。第二個轉變,從過去注重綠化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來轉變。“現在我們城市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彭教授說,“城市本來就是土地很金貴的地方,本來應是很高很大的行道樹,結果經過截干(修剪),都矮趴趴的,某個時段這樣的綠化不如沒有綠化。如汽車尾氣產生的污染空氣等,沒有辦法進行空間交流,不能很好流通,這樣的地方遠不適合人類居住和活動!可以說,一個大樹的生態功能是小樹、矮樹的幾倍、十幾倍乃至幾十倍,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科學合理的利用,即使現在我們城市不增加綠化用地,它也可以成倍成倍地增加我們的生態功能,樹冠增加,綠量增加,就可以增加巨大的生態功能。”第三個轉變,要從集中在建成區的內部綠化美化向建立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因為現在城郊結合部的污染,已經不是簡單的大氣、地表水污染的問題,而是深入到土壤地下水的污染,而且污染也不是短期能夠修復的。同時城鄉接合部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二是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三是生態功能的高效性。因此,應該加強綠化建設,使之成為“林網化與水網化”的骨架。
“三個轉變”的提出意義重大,它在我國城市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如何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效率指明了新方向。
挖掘城市森林的經濟效益
“我國城市里人口多,將來我們在城市森林研究上,不僅要有定性,而且要有定量,這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我們國家現在也已經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比如進行了森林資源納入國家綠色GDP的研究,以及廣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對綠化效益的初步測算等等,這是一個新的方向,也是體現林業多功能、多效益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彭教授對城市林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國曾經對森林城市里的10億株成齡樹木的能量和CO2儲存價值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美國城市森林的儲碳量達到80億噸左右,占到美國全部森林儲碳量的5%。這些樹木至少可以減少3000億千瓦的電能的使用量,產生2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這是美國計算的,這要拿到中國來計算,我們人口多,會是從負數變到正數,就不是什么幾百億元的價值了。”彭教授激動地說。
他繼續介紹說,“樹木吸收CO2,很重要的就是經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起來,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對二氧化碳釋放量都爭論不休,美國為什么不肯簽《京都議定書》,就是二氧化碳在工業發展中的結果,現在碳匯變成了世界國家的一個貿易性數字,可以交易。中國人口多,在這里就變成巨大的財富。比如說灰塵,可呼吸的灰塵,有人在美國圖森市研究表明,一棵大樹每年可吸收226.8千克的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全市50萬棵樹每年可以截獲6500噸的可吸入的顆粒物質,如果按照每一棵樹平均4.16美元計算,經濟價值就達150萬美元,那要是在中國人多的情況下,對健康影響就不止150萬美元,可能要翻若干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