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的是兩條企業家們做善事的故事。兩個組織分別叫“遠東慈善基金會”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前者名字與主要發起者“遠東控股”有關;后者來自于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地名。這個“阿拉善”的名字取得很巧,可以理解成“阿拉(上海話‘我們’的意思)做善事”,也就是“企業家們做善事”了。
讀過這樣的報道,人們自然地會聯想到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相關的政府部門干什么去了?
顯然,無論是治理沙漠也好,還是救助殘疾人也好,當然應該主要是政府部門的職能。在人們的想象中,政府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空缺,維護社會公平。政府的確做了許多事,但是還差得很遠,有的事讓人非常想不通。比如住房,喊了那么多年的“經濟適用房”,為什么收效十分有限或者說嚴重地跑了樣呢?難道居高不下的房價不就是席卷而來的“經濟沙漠”嗎?一些老百姓看見鋪天蓋地的豪宅廣告不就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經濟殘疾人”嗎?
當然,人們能理解,盡管政府稅收連年增加,但是再投入也逐步增加,錢總是不夠的。人們難以明白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干了一些不應該自己干的或者說應該由企業干的事?把某些“首長工程”、“面子工程”壓縮一點投到慈善事業中不就很有力量嗎?把那些官員貪污受賄的錢留下一點點不就夠用了嗎?更為極端地講,把那么多的公車壓縮壓縮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第二,企業家為什么要做善事?
實際上,不只政府,普通老百姓也都經常在做著善事,比如時不時的捐款、捐獻,贊助“希望工程”(人們認為那應該是政府的職責)等等。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家是主角。企業是為了掙錢的,比如有的房地產企業認為自己的定位是為“富人造房子”,這無可非議,因為市場就要分層,企業家不是政府官員。現在企業家要幫政府的忙了,而且是聯合起來,就代表了新的強者的崛起。對此,地方政府部門可能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了幫手,恨的是為什么不把錢直接交給我花?
其實,與國外相比,我們的企業家只是小菜一碟。看人家巴菲特一甩手,370億美元扔出去了,實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再看比爾·蓋茨,準備退出技術“主業”要干專職花錢的基金會了。因此,可以感覺到,我們的企業家完成“從掙錢到花錢”的轉變,專職干慈善事業還有很大的空間,在這方面還大有作為。
第三,NGO是什么組織?
NGO的概念在國外很普及了,在中國還較新穎。從字面解釋,似乎應該叫“非政府機構”,而一般人解釋為“非營利組織”。如果把企業看做是“營利性組織”,把政府看做“公共服務組織”的話,那么,NGO就既不具有企業的營利性,也不具備政府的公共性,因為沒有稅收能力。NGO比較接近的使命是,“用民間的錢干公益事業”。既然政府能干一些本應該由企業干的事(就是多掙錢),那么,企業也可以干一些本應該由政府干的事。因此,某些民間慈善事業組織NGO就應運而生了。
第四,機構法人的運作。
NGO屬于事業單位或機構。如前所述,它們往往采取了“協會”或“基金會”的組織形式。中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歷史階段,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改革政企關系、塑造市場主體的方面了,大家特別關心公司法的修改,還有合伙企業、一人公司等等,就連非常重要的合作社法都還沒有著落,所以協會、基金會等組織的法律形態就更不規范。
在國外,企業特別是公司為營利性質的“社團法人”;非營利性的基金會等為“財團法人”。在中國,一些人從字面上理解,把大企業、大財團當成了“財團法人”,把“協會”等當成了“社團法人”,正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我們需要加強各類市場經濟主體法人體系的建設。
基金會、協會的具體運作在理事會,它好比是公司中的董事會。董事會管掙錢、有責任,理事會管花錢,責任不那么重,豈不是又一個“養大爺”的好地方?不必擔心,有人總能把好經給念歪了。所以假如人們懷疑其中又會出現一些“貓膩”也是很正常的。
一路走好,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