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它的小區住宅應當是掩映在樹叢之中的建筑群。在森林論壇于成都召開之際,對城市住區的林化問題進行一次探討,既是恰如其時,也是很有必要的。
“綠化”中看也要中用
“住區綠化”,就是通過植樹造林、種花種草,用綠化把住區空間覆蓋與裝點起來,改善居住環境。隨著全民環境意識的增強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城市住區的綠化水平逐年提升,為打造宜居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有關法規標準制定的滯后和部分開發企業對住區生態環境的認識不足,形成了目前城市住區綠化的總體水平不高,住戶反映投訴較多的現狀。
目前,各地規劃建管部門對城市住區綠化的要求是根據建設部1993年7月發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來制定的。該規范對住區綠化的要求為:“綠化率:新區建設不應低于30%;舊區改建不宜低于25%”。也就是說,除了綠化率外,對綠化的質量并無具體要求,例如對植物配置的豐實度、植物種類、種植保存率及優良率等,均無明確的量化指標,更未對住區綠化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休閑活動功能、景觀活動功能作出具體的規定。因此,住區綠化工程基本上處于由開發單位和設計施工單位根據市場趨勢、樓盤檔次和個人喜好而定的“自由主義”階段。一些高檔樓盤盲目模仿海外景觀,或是大量引進熱帶植物,或是將住區環境打造成城市廣場或城市公園;很多小區則以住區內的“草坪化”來代替“綠化”,把小區建成了一個類似于高爾夫球場式的環境,既不能遮蔭擋噪,又不能進入綠地散步游玩,被住戶批評為“中看不中用”的擺設。還有不少項目公司開發的一些小區,不僅整個住區喬木極少,而且草坪質量極差,更有甚者,采用臨時租用花草的方式來“忽悠”住戶,這也是整個房產行業形象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住區“綠化”要求提升
據日本學者研究,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占環境總體污染的34%,也就是說,作為現代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是污染環境的大戶,對城市自然生態平衡產生了較大的破壞作用,故有責任認真解決好住房建設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要解決好住區綠化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建設部門是通過住宅性能等級評定和制訂各類試點小區的標準來起示范引導作用來逐步解決這一問題的。但是,由于評定性能等級和作為“試點”的小區數量極少,故問題的改進速度十分緩慢。
2001年5月27日,建設部編制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的“征求意見稿”通過了專家評審,從此,城市住區的“綠化”有了比較明確的樣板。該導則不僅對生態小區的綠化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休閑活動功能、景觀文化功能做了規定,還對綠化率及綠地本身的綠化率、種植保存率與優良率、小區綠地中的鋪地與路徑面積、硬質景觀的材料、植物種類及行道樹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第一次提出了“喬木量≥3株/100m2綠地”和“立體和復層種植群落占綠地面積≥20%”的量化指標。
“導則”的制訂,體現了住區綠化要求的細化與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仍存在“生態小區”在住區小區中所占的比例極小的問題,目前成都已被列入生態小區的僅占小區總數的1%左右。
城市住區應有“林地”
大城市(尤其是高樓林立的特大城市)的“水泥森林”所帶來的熱島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僅僅靠目前的住區“綠化”和現行的“綠化”規定是難以實現“宜居”目標的。
在大城市提倡“住區林化”,也就是要求住區內的綠地中應當有相當一部分為“林地”,且該林地的樹冠垂直投影面積與住區綠地面積之比(即郁閉度)應當達到0.2或0.2以上。建議建設部和國家林業局共同制訂不同區域的“城市住區林化”的具體標準,通過試點,首先在特大城市試行,逐步向大中城市推行。
成都是道教的故鄉,“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同時,成都又已進入國家森林城市的行列,已具備了居住區林化的基礎條件,特建議成都市在全國率先試行“城市住區林化”工程,并對試點項目在有關規費上給予激勵措施。
(作者系中國房協理事、成都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協會副會長、成都市科協委員、四川大學客座教授、成都金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