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
“加強完善城市森林法律法規體系和道德價值體系建設 ”
黨中央、國務院為什么這樣重視林業?我的體會是:國家的一系列決策和舉措的背后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
森林問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興衰。因為森林的建設也就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從來都是以森林為依托,以良好生態為己任。
森林是人類的綠色財富,森林既為人類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木材和木制產品,又提供了空氣調節、土壤保持,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產品,所有這一切構成了綠色GDP。重視森林,建設森林,接著就會出現與森林有關的生態產業,就會實現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另外,對森林的態度和感情是文化素養的標志。尊重自然,實現人類與森林的和諧發展,既是人類自古以來自然而然的要求,也是今天社會進步的標志、社會進步的規律,重視森林,就是重視自然規律,重視社會規律就是文化素養提高的體現。
森林是人類重要的精神來源。我們常說“森林是人類的搖籃”,當然也是人類文化的源泉。當前,無論是在中國城與鄉,都已經面臨自然對人類小小的懲罰:每年數次的沙塵暴,本來風調雨順的四川遭遇到大旱,珠江三角洲水質的鹽咸化,美麗的河西走廊面臨即將消失的危險……這些每時每刻促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森林的重要,讓我們愛惜甚至可以說孝敬它——這應該是森林文化的核心,是21世紀人類先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新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的重要體現。
森林還能夠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森林和綠化的作用,不但能夠幫助進入現代社會的人類從自然科學層面了解森林,也可以從人文科學角度解讀森林。走進森林,在我們暢快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心也會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森林給了我們一個空間,讓我們用心去領會到大自然生命的多姿多彩、井然有序,從而感悟社會,領悟生命的價值。
近年來,城市森林事業的不斷發展,城市森林在增進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隨著城市森林建設的不斷深入,加強城市森林立法工作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以城市森林為直接對象的法律法規,城市森林問題在法律法規中只有少數條文加以規范,無法突出城市森林的特殊性,不利于城市森林的保護和發展。
對此,我們要通過完善和建立城市森林法律法規,加以整合,加大城市森林建設管理和保護的利益。全國人大應該積極推動城市森林法律法規的制定,規范城鄉綠化一體化,將城市森林納入了林業建設的內容中去。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先行制訂自己的城市森林法律法規,把城市森林建設列入城市基礎建設,為國家相關法律的出臺提供實踐經驗。
社會的建設,法制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德治這個基礎,所以我們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建設森林城市的過程中,同樣要提倡森林道德,讓廣大市民不但從生態健康人居環境的文化層面上關心參與城市的森林建設,更能夠以對人類的終極關愛,對人類自身、人與自然間復雜密切關系的認識,以弘揚繼承民族傳統為己任,把城市森林建設當成是自己份內之事,自覺地成為建設主體。
全國政協副主席、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主任張思卿:
“要深入持久地把創建森林城市活動開展好”
城市森林建設是一項惠民工程,加快城市森林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國城市森林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森林多樣化的需求相比差距很大,城市森林建設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進一步提高認識,要以民生為本,多興利民之舉,多施惠民之策,切實把城市森林建設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構建和諧社會、解決民生問題的高度來重視城市森林建設。全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綠中”的最佳人居環境;按照發展現代林業的要求,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關系,大力實施興林富民工程,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森林城市建設之路;堅持生態和產業兩手抓,以改善生態、保障國土安全為目標,加快建設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以經濟社會發展對林產品多樣化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經濟林木等利民綠色產業,加快建設發達的產業體系。
二是要深入開展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態意識。要結合不同階段城市森林建設的重點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系列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地宣傳建設城市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態、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惠及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等方面,同時要通過宣傳動員市民參與對城市森林建設的評判和監督,贏得市民對城市森林建設的理解和支持,形成開展城市森林建設的強大動力。
三是繼續利用好森林論壇平臺,加快推進城市森林建設。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要繼續抓好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這個平臺,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引領和規范城市森林建設。今后要始終堅持為民服務的理念,完善舉辦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的發展機制,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提高論壇成效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又好又快發展,讓城市森林建設這一惠民之舉再邁新步伐,再上新臺階。
國家林業局局長、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副主任賈治邦:
“推進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各級林業部門責任重大”
城市森林的發展,改善了城市生態,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競爭力,城市森林已經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已經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但是在實現現代林業建設總體目標方面,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迫切愿望方面,在促進城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方面,差距仍然很大,矛盾仍然突出。當前和今后很長時期,推進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使更多的城市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水平,要求各級林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好主力軍作用,切實承擔起這項光榮使命和艱巨任務。當前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有效開展宣傳發動,充分調動廣大市民積極性。堅持輿論先行,廣大市民共同參與。要廣泛利用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和平臺,深入宣傳城市森林的功能、效益和作用,廣泛普及城市森林知識,宣傳城市森林建設理念,讓廣大市民明白每個人都是城市森林建設的責任人、受益人,提高廣大市民參與共建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是切實做好科學規劃,全面統籌城鄉綠化一體化。要提升城市森林建設水平和質量,各地必須按照森林城市標準,統籌城鄉綠化一體化,制定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規劃和可行方案,認真貫徹好、執行好。
三是做到積極穩妥推進,實現又好又快持續健康發展。城市森林建設周期長,涉及環節多,管護、維護、保護任務十分繁重。必須積極穩步推進,既要確保建設質量,也要確保建設速度,實現又好又快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破壞城市森林資源、侵占城市林業用地的行為時有發生,嚴重危害城市生態安全,損害了城市市民切身利益。各級林業部門一定要嚴格執法,加強管理,切實保護好每一片寶貴的城市森林。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閆偉:“城市森林是生態平衡的支柱”
大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有效增加森林面積,是新世紀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森林(生態)城市”是具有森林生態環境的城市,是以城市及周邊地區林木為重點的生命支持系統,是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鄉綠化(美化、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
建設森林城市,要按照區域性的自然、人文條件和城市發展可能性,調整城市布局結構,借山水和自然環境優勢,以及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在治理山水、植樹造林,大力進行園林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及治理上下功夫,使人、建筑、城市、自然融為一體,讓城市坐落在青山、凈水、綠色的環境之中。
在森林城市生態建設戰略設計時,要遵循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最佳原則。主要應樹立以下觀點:一是森林城市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要受到經濟平衡和生態平衡兩種平衡的制約。這是推動森林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動力。二是森林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森林城市建設要求得到最大的經濟和生態兩種效益,即最大可能的生態經濟效益,這是森林城市建設的目的。森林城市建設要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結合,把生態建設與居民增收、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相統籌。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張志強:“城市森林可以有效地促進人體健康”
城市森林可以有效地促進人體健康,主要表現在:城市森林通過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物質供給(如飲用水、大氣質量等),進而促進人類的健康;城市森林通過對人體心理、生理特征和活動的影響,進而改善人體健康。
城市森林主要通過固碳釋氧、吸收紫外線、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滯塵、殺菌、凈化水體等幾個方面,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居民健康。
城市森林通過對光線、色彩、氣味、形狀、聲音等方面形成的特定環境影響居民的心理活動,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對人體心理和生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緩減壓力或心理疲勞;在疾病恢復期或自我報告時減輕病癥;長期的行為效果將對人們健康狀態有總體改善。
以居民健康為導向的城市森林建設應該做到:加強城市森林與居民健康關系的研究,為開展建立以服務于居民健康的城市森林建設提供依據;合理布局和規劃城市森林建設空間結構,建設能滿足城市居民健康需求的城市森林與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加強城市休閑林地建設;將城市森林建設納入城市公共健康政策制定的途徑;加強城市綠色通道、綠色走廊、健康步道等建設,創造城市居民體育鍛煉、放松身心的有利環境;加強城市周邊休閑林、飲用水源區水源保護林建設。
廣州市副市長陳國 :“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戰略”??
近年來,廣州大力實施森林圍城、森林進城生態戰略,森林總量不斷增加,森林布局漸趨合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06年末,全市林木綠化率達43.3%,森林公園與自然保護區50個;城區綠地率達33.2%,綠化覆蓋率達36.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1.32平方米,城市公園191個,先后獲得了“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范例獎”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殊榮。
一手抓經濟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一手抓環境建設,確立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態廣州的目標,積極建設城市森林,投巨資實施規模宏偉的“青山綠地工程”。目前,廣州市正全面有序地開展“創森”工作,制定完善《廣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成立市政府領導掛帥的“創森”領導機構,科學部署、統籌協調、真抓實干,逐漸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型人居環境。
“青山綠地工程”的工程一期任務已于2006年10月完成,全市新增綠地13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森林圍城、森林進城的城市森林格局。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市將新增綠地136平方公里,林木綠化率達4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以上,廣州將以綠色生態城市的新形象成功舉辦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
另外,廣州市按照構建“線、面、點”相結合的森林網絡體系的目標要求,創造了“林帶+林區+園林”的城市森林發展模式。通過建設環城綠帶、城市隔離綠帶、主干道景觀林帶、城區周邊大面積林區和城區各類園林綠地,在中心城區、衛星城、中心鎮及城市各功能區之間營建大型生態隔離林區,并以各類綠帶作為生態廊橋,連接中心城區園林綠地和城郊森林綠地,形成“點成片、線成帶、面成區”的格局,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與嶺南文化景觀的有機融合。
大連市委常委、副市長劉俊文:“創建森林城市,打造綠色大連”
近幾年,市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每年用于城鄉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資金都在3億元以上,形成了以各級政府投入為引導、全社會共同辦林業的可喜局面。今年,大連市政府決定啟動森林城市建設,讓森林擁抱城鄉、用綠色裝點大連,是大連走向世界的無形資產和綠色通行證。
堅持生態優先,經濟建設為生態讓路。在大連,經濟發展服從于生態建設,已經成為眾多投資商的共識。項目開發首先要進行生態建設規劃,對綠化率低于30%的項目、劈山毀林的項目、破壞濕地的項目和可造成污染的項目一律不予落戶,近3年,大連市拒絕生態規劃不達標項目就有近百個。并且通過對市區內117家污染企業進行搬遷改造,共騰出1000萬平方米的面積,建設了希望廣場、東海風景區、梭魚灣公園等一批綠地、公園、小區,真正做到了還綠于民。
大力植樹造林,努力增加綠色儲備。近幾年,大連市全面實施沿海防護林、荒山造林、村屯綠化、綠色通道和生態文明村建設5大工程,每年植樹1億株,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有林地面積年均增加30萬畝。境內1906公里海防林基本封閉合攏,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和縣級以上公路全部綠化,500多個園林式村莊、400多個苗木花卉基地遍布農村;城市綠化緊緊圍繞拓展空間、提高標準的原則,突出大苗進城、森林進城、景觀進城的建設理念,每年栽植高檔樹木50萬株、建設綠地100萬平方米,市民走出家門就進入花園。
加大管護力度,全面鞏固建設成果。始終堅持建設與保護“兩手抓、兩手硬”的原則,相繼出臺了《大連市林地管理條例》、《大連市綠地管理條例》、《大連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大連市森林防火條例》和森林防火、封山禁牧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制定了森林防火和林業外來有害生物防治預案。嚴格執法、嚴密預防、嚴肅查處、嚴厲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