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市場換技術”戰略在實踐層面的失敗,自主品牌陷入了無地彷徨的境地。患上焦慮癥的中國汽車企業以常規思維來制定自己的戰略。既然在技術上的趕超在短時間內無從談起,他們就干脆玩起了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模仿秀。這種深入骨髓的弱者心理,導致自主品牌汽車長期在洋品牌的陰影下生存。

放眼望去,工業發達國家的汽車產品都有著鮮明的國別特色:日系車省油,外觀大氣;美系車體積大、排量大,油耗高;德系車底盤扎實,動力強勁,安全系數高;韓系車擅長拼性價比、配置等等。而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在價格低廉之外,其品牌形象支離破碎、模糊之極。盡管所有本土汽車都在大談自主品牌,但幾乎都放棄了自主品牌的建設。
在神龍公司新出的車型中,雪鐵龍和標致標牌越做越大,“富康”車名消失了,東風的“雙燕齊飛”標志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洋名稱,“愛麗舍”是法國一座有名的建筑,畢加索也是外國人的名字。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神龍”算不上品牌,只是個工廠的名字而已。
更有甚者,有的廠家批發給經銷商車的同時,將制作的洋品牌標牌也送給商家。商家則撬掉原先企業的品牌標志、標牌,換上洋品牌、洋標牌賣給用戶。圓圈中老鷹嘴的東南菱帥,被三片樹葉的三菱標牌所替換;威姿車上的一汽標牌由三個橢圓的豐田商標所代之;悅達普利特換上了起亞的標志,以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
然而,自主品牌汽車簡單的模仿抄襲,相對于國外汽車而言不啻于班門弄斧。與國外汽車的制造水平和品牌影響力相比較,中國的自主品牌只能說還是小學生。問題在于國際汽車大鱷的擠壓可以讓我們有如此長的時間打磨歷史傳承和品牌積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