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體正從信息產業IT轉向能源業務PT。天然氣就是其代表,不僅利于環保,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今后的需求也將日益擴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這一領域,日本綜合商社正積蓄力量與歐美大石油公司一爭高下。全球石油的可開采年數是40年,而天然氣的可開采年數則長達60年以上,而且中東地區以外的蘊藏量也很豐富。同時,作為燃料電池、微型燃氣渦輪機以及天然氣汽車的燃料,未來天然氣的需求將日益擴大。
在這一領域,日本的綜合商社今后將發揮出更大的后勁。因為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他們便開始致力于液化天然氣(LNG)事業的發展。 由于要建設天然氣開采、液化工廠、LNG專用油輪以及存儲基地等從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因此LNG項目需要的投資是個天文數字。上游的業務合作伙伴是歐美的石油巨頭,銷售對象主要以各國的電力公司及天然氣公司等國營企業為主。另外,資金主要由項目財政統一調度,而且合同期長達20??30年,總之這是非常典型的、只能由綜合商社來經營的業務。
三井物產(綜合商社)的槍田松瑩社長曾經說過:“綜合商社之所以產生各個部門,是來源于客戶的需要,這才是商社的最有力武器。”比如,三井物產的鋼鐵部門從公司其他部門可以得到“大規模石油開發中出現對輸油鋼管的需求,汽車廠家在工廠擴建中增加對鋼板的需求”等類似這些情報時,就可以有機會參與其中,發揮出公司的“綜合力”。又如,三菱商事和日商巖井這兩家綜合商社為了保持消息溝通,在統合后的部門和原本體之間還保留了情報溝通部門,借此來維持商社固有的綜合能力。
像日本三井物產這樣的大型商社,又是投資放大器,一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往往可以帶動其財團關聯企業十億美元的投資。作為制造業企業的引路人和投資的直接參與者,綜合商社幾乎所有可以想到的生意都會做。由于擁有巨大的產業協調和帶動能力,綜合商社被冠于“產業組織者”的稱號,在液化天然氣這個大產業鏈上扮演了極其成功的角色。
日本財團以綜合商社為核心的能源市場戰略,益處多多,值得借鑒。首先,油氣工程項目本身就是一個跨行業的綜合工程,其中包括石化、建設、鋼鐵產品、成套設備和貿易等專業,因此任何一家企業單獨承攬建設都有困難,所以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是最佳組合模式。其次,企業聯合參與模式容易發揮綜合經濟效益,由相關專業工程的內行專家融合為一個整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節省開支。其三,企業聯合機制會帶動本國不同行業擴大產品、設備、技術和勞務出口。
綜合商社是以貿易為主體,以產業為后盾,以金融為紐帶,具有貿易、金融、情報、組織協調等多種功能的國際化、集團化、實業化、多元化的跨國企業集團。日本的綜合商社與產業集團(財團)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日本企業走向世界的“流通窗口”。通過在金融、物流、調研、咨詢、市場營銷等方面直接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支持。在諸如能源開發、大型基礎建設等重大項目中,只要能見到日本企業的地方,毫無疑問的會發現日本綜合商社的身影。
上世紀90年代,在“走出去”戰略下,中國學習日韓模式,做大做強中國企業曾成為一種主流趨勢,期間出現了研究綜合商社的高潮。以“綜合商社”為關鍵詞,查維普中國期刊庫,1991-2000年間相關的論文有250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日韓企業模式遭到置疑,綜合商社概念被中國學者貶低和拋棄。同樣以“綜合商社”為關鍵詞查維普中國期刊庫,2001-2005年間相關的論文只有25篇。進入21世紀后出版的有關“綜合商社”的可查的只有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的《全球綜合商社分析與設計》(2003年)。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店當當網居然沒有一本有關“綜合商社”的專著出售。特別是關于三井物產這家日本頭號綜合商社的書僅有一部《三井帝國啟示錄》(2006年8月出版)可以找到。
中國的經濟學家和經濟領袖們是否注意到,隱藏在背后的以綜合商社為主導的日本大財團以類軍事化的組織模式和行為方式正在部署它們的中國戰略,并在全球扮演著微觀經濟管理角色。現在,當我們在正面戰場(宏觀經濟)上防御美國的金融資本(對沖基金)時,卻忽略了日本的商業軍團(綜合商社)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們的后方基地(微觀經濟)。在改革中,由政府重點改革和扶持的銀行體系承擔起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的重任。那么,誰是中國微觀經濟管理的主體呢?
中國人自己的綜合商社在哪里?韓國上世紀7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期確立本國綜合商社和財團機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經濟高速增長期的日本和韓國,綜合商社的建設和發展甚至超過了銀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