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
還有多少社保基金可以被挪用?
文/董偉
2007年4月3日,廣州有媒體報道:廣州市社保基金被挪用達10.18億元,個人賬戶空賬率嚴重。廣州市相關負責人隨即給予回應:這屬于歷史遺留問題,和現任領導班子無關,且經各方努力,目前已追回3.626億元,還有1.05億有望追回。剩下的5億多元一旦無法追回,將由廣州市政府的財政全部買單,具體操作為利用社會保險風險準備金進行填補,確保繳納者利益。
這樣的報道顯然不是什么“新”聞了。在2006年的一系列社保案中,人們已經領略過更為巨大的數字——在震驚朝野的上海社保基金案中,已公開披露的牽涉“福禧投資”案的資金就超過30億元。而根據2006年11月23日國家審計署發布公告顯示,在對除上海、西藏之外的29個省區市、5個計劃單列市的審計中發現,近年來,合計約71.35億元被老百姓視為“養命錢”的社保基金被違法違規動用。
而社保基金被挪用還只不過是一種常見的違規行為,有些地方甚至用少申報繳費基數、截留社保基金等手段實現社保基金為己所用,還另有“高人”干脆將社保基金直接劃轉到自家親戚或朋友的個人賬戶上……
為何社保基金成了“大案高發區”? 首先,與社保基金自身的兩大特點不可分:一是數額大,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社保基金收支和結余總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并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加;二是社保資金的積累和支付不同步,時間跨度往往長達幾十年,這使得挪用等違規行為更具隱蔽性。其次,國家在社保基金監督管理上的不力和制度缺失。長期以來,行政管理機關和基金管理機關合一,而行政管理機關擁有對社保基金的收繳、保管和發放全權處理的權力,他們只要對上級領導負責,而不必向廣大受益人報告,也不受他們約束,這正是少數人濫用權力、貪污挪用“養命錢”能夠得手的體制上的原因。再次,管理力量和管理的手段有限。據報道,有些地區的基層甚至沒有計算機,只能人工記賬。另外,社保基金管理人手極少,全國基金監管人員不到100人,如廣東某市只有1個人管理著1.7萬家企業的工傷保險工作。
顯見,出臺新的社保基金管理、監管辦法勢在必行。一方面需要實施社保基金的“收支兩條線”和“第三方監管”等管理模式,以確保社保基金營運和監管徹底分離;另一方面盡快為社保基金立法,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監督都有章可循。此外,還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社保基金運營管理的透明度。
令人欣慰的是,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信息表明,我國的《社保基金管理條例》已納入立法日程。據知情專家透露,原來《勞動法》中與社保基金相關的概括性內容都被細化到條例中,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然而,僅僅一部《社保基金管理條例》的出臺就能夠以保其萬全嗎?除了制度之外,在管理社保基金上,人的因素也是最關鍵之所在。如何以制度來降低人為因素對社保基金管理、監管的影響,如何設計出相應的激勵制度來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性也應在管理者考慮范圍之內。畢竟如何管好、用好老百姓的“養命錢”,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大眾的根本利益。當然,也順道給那些試圖打社保基金主意的各色人等提個醒:不該動的“奶酪”就不要動,否則,就算你官至政治局委員,如陳良宇,或者富達胡潤百富榜者,如張榮坤,都會有同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