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直接投資將日益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母國效應。尤其是對我國出口貿易效應進行實證分析,表明不斷發展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目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最大的問題是資金不足,需要多方努力來解決,尤其是要加快金融業改革步伐,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出口效應;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6-0008-02
一、引言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未。1979年8月,國務院頒布的15項經濟改革措施中明確規定允許出國辦企業。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一些企業開始嘗試進入國際市場。中國政府為了加速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曾先后制定和頒布了多項與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政治保障。
一國對外直接投資(FDI)活動不僅會對東道國經濟產生影響,而且會對母國經濟產生影響。從國外現有的文獻來看。針對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影響的研究,許多是從實證的角度進行的,且有詳實的數據加以支撐。他們主要檢驗了FDI對母國出口、就業、國內投資、國民收入、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公司增長等方面的影響。但實證檢驗的核心論題是對外直接投資與投資母國出口貿易之間的聯系,即FDI的出口貿易效應。事實上,研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就可以間接地考證其對母國國際收支的影響;同時,在這一研究過程中,也涉及到了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問題,對這一關系的研究,實際上涉及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經濟增長的關系,這其中必然包括了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就業、儲蓄、投資、稅收等方面的影響。一般而言,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會影響到經濟增長,改變人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改變儲蓄、投資、稅收水平。可以看出,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狀況及出口貿易效應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地域、投資行業更為廣泛。1979年,中國開始“走出去”時,僅有4家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累計投資總額僅為50萬美元。到2006年底,中國已有5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共在全球172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近萬家,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906.3億美元。僅2006年,中國非金融類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46億美元,境外納稅總額28.2億美元,年末境外企業就業人數達63萬人,境內投資主體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進出口額925億美元。200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11.6億美元,位于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第13位。
利用1985年至2005年我國出口額、外向FDI流量、世界及中國人均GDP相關數據,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出口貿易效應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EXP=-3915.703+0.8731146PGDP+29.164930UTFDI
t: (-3.416) (3.887)
(2.895)
prob.:(0.0031)(0.0011)
(0.0096)
R2=0.8078 DW=0.5751
其中,EXP為中國出口額,PGDP為扣除中國后的世界人均GDP水平,OUTFDI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
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顯著性水平為5%),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世界其他國家人均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將會帶動中國約0.87美元的產品出口;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每增加一億美元,就可以帶動約3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包括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出口。可以預計,隨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中國可以逐步地向國外轉移國內已經成熟的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產業,為國內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資源和空間,這不僅可以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而且不會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提高我國外匯儲備的經營效益。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既有政策方面的問題,也有企業自身問題。就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本身來看:一是對“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缺乏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不足;三是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投資資金不足;四是經營機制、管理機制不能完全適應海外投資的需要;五是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知識、經驗不足;六是缺乏具有國際經驗的管理和其他專業人才,對國外市場、法律、商業管理等的認識有待提高。盡管隨著近年來政策的調整,以及企業自身素質與實力的提高,這些問題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基本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而在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所面臨的問題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一方面,由于企業資金短缺,不能更快地擴大海外投資規模。據統計,在投資規模上,我國從事境外投資的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我國90%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投資金額在300萬美元以下。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競爭更為激烈的今天,企業“走出去”必須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和技術實力,即應該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而目前中國企業的現狀卻是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海外投資的步伐。盡管我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數量不多、水平低與我國技術創新環境還不完善,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等因素有關,但由于企業實力弱,融資渠道少,而造成的境外研發中心的后續資金不足,確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與之對應,國內銀行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經紛紛跨出國門,建立海外分支機構。但是,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國內銀行業引入海外投資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海外并購的步伐卻略顯遲緩。目前只有建行、中行和工行啟動了海外并購的計劃,且3家銀行的海外并購多與其戰略投資者相關,而對企業“走出去”支持不足,尚不能適應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形勢。
因此,資金缺乏已成為我國企業擴大境外投資的最大制約因素。解決這一問題,離不開政府、企業、金融業等各方面的努力。從政府來說,應該適時出臺相關政策與法規,加快推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為已經或者即將“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和服務支持,將金融業“走出去”納入到整個“走出去”戰略之中。從企業角度看,作為“走出去”的主體應積極適應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適度運用東道國法律及國際通行規則維護自身權益,避免盲目投資,提高對外直接投資效益。從銀行來說,當前應集中精力做好境外機構重點布局工作,在跨國企業密集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我國的跨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大顯身手創造有利的條件。主要是加強在港澳地區以外的亞洲其他各金融中心及周邊鄰國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要加強產品創新,并逐步實現商業銀行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換。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機構只有通過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才能滿足企業不斷變化的金融需求。而發展混業經營,允許商業銀行和非金融企業相互持股,顯然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務,推動銀企的合作。
值得高興的是,有關部門正在為不斷完善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軟環境而努力,在今年9月8日舉行的“2007國際投資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應改變“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國內金融機構設立和發展境外機構,為企業向外擴張發展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可以相信,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將會進入到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對外投資對帶動產品出口,開拓國際市場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