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即人們為他們的最大才能所累而導致失敗。但是,為什么不能簡便而有效地倒過來做呢?為什么人們不能化腐朽為神奇,把他們的最大的弱點轉化成最大的優點呢?他們能夠做得到。
如果詹姆斯在今天長大成人,他很可能一下子便“惡名傳千里”,被稱作現在人們所說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癥的孩子。早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卡維爾,詹姆斯的母親米芝尼皮過去常把他叫做烤面包片機,因為他像面包片烘好會自動跳起來一樣每隔五分鐘就會自動跳起來。詹姆斯算不上一個成績突出的學生——用他自己常掛在嘴上的話來說,他聲稱他以64課時的末等成績創下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末等成績的紀錄。
但是。詹姆斯懂得把他的不足轉化成優勢。他轉到了競選活動,而在競選活動中,顧名思義,沒有一項工作任務時間會長于一個選舉周期。而且,當他訓練自己(得益于在海軍陸戰隊這一時期的服役)堅持完成任務時,他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的情況變成了他的最大的財富。在一個聰明人喜歡高談闊論的領域里,詹姆斯則總是堅持單刀直入,一語中的。也許是由于在大學讀書時期學業平平,詹姆斯一直對他的這種能力非常得意,即他能夠避開晦澀難懂的術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選民提出各種構想和議題。他進行的競選活動以快速和敏捷而聞名——而這些都是頭腦靈活、反應快速的人的產物。他召開會議也以簡短而著稱。而且,他的這種頭腦,過去曾為傳統思想的人士所嘲笑,現在卻被認為是以反應迅速果斷而見長。
保羅最大的弱點,如果你沒有猜到的話,便是他有點自作聰明。他從來不必對付在學校中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癥的難題,但卻經常享受那時所謂的“大眾食品”——被老師重重地打屁股。得克薩斯州糖鄉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初中和約翰·福斯特·杜勒斯高中不太文明的教師經常這樣處罰學生(兩校均是以操守第一、創造第二為校訓的)。
幸運的是(對保羅和他的屁股來說),通常對吃政治飯的人并不實施肉體懲罰。所以,保羅為這一行所吸引。在政治這一行中,保羅可以發揮他喜歡與人爭執和嘲弄別人的特點來謀生。那些曾說保羅由于那張污言穢語的臭嘴和自以為是的態度而根本不會有什么出息的以前的糖鄉老師,至今仍是滿腹疑惑地搖著他們的頭。他們不相信一個人可以依靠諸如此類的手段來謀生。這只有在美國才有可能。
大多數偉大的政治家都能夠把別人認為的他們的弱點轉化成為優點。托馬斯·杰斐遜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但卻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演說家,以至于他不愿站出來為其起草《獨立宣言》一事辯護,并且他的沉默比演說家的滔滔雄辯更有效(他后來當上總統后仍喜歡運用這一招數:他更喜歡向國會提交書面報告而不是發表演講)。亞伯拉罕·林肯相貌平平,出身貧寒,在窮鄉僻壤中長大成人。他以此樹立了誠實真摯、正直廉明的形象。而抑郁癥的不時發作以及兒子的夭折,很可能使林肯對內戰期間無數的家庭忍受的痛苦抱有深切的同情。
西奧多·羅斯福自幼體弱多病,這促使他刻苦鍛煉,變得體格強健,后來投身軍旅,組建“義勇騎兵團”(招集圣安東尼奧的門杰飯店酒吧中酒漢組成),發起著名的圣胡安山戰役。如果不是幼時體質孱弱,西奧多·羅斯福會成為一個戰斗英雄嗎?大概不會。
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婿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因患小兒麻痹癥而致殘的經歷,培養了他對痛苦的同情心(這也是羅斯福新政的特點),以及幫助美國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艱難歲月的鋼鐵意志。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對自己在得克薩斯郊區長大成人、受業于西南得克薩斯州立師范學院而不是名牌大學一直耿耿于懷。他對教育——尤其是對窮人和少數民族的孩子的教育——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其原因也許就在于他這種成長的經歷。
羅納德,里根曾因是個演員而受人漠視。埃得蒙·派特·布朗——民主黨的加利福尼亞州州長,被里根取而代之——提醒他的聽眾說,不要忘了,里根曾是個演員,“并且你們將回想起正是一個演員謀殺了林肯”。但是,里根運用其表演風度一躍而成為白宮舞臺表演藝術的主人,而在他之前沒有一個總統會有那么一手。他臺詞功力非凡,情真意切,已臻化境。
自然,還要說到比爾·克林頓。當說到我們的朋友和以前的老板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偏心。但是,如果非得要我們對他作一剖析,那么我們就會說他的最大的弱點似乎是“滑頭”。看上去他是八面玲瓏。通過隨機應變,克林頓把他的這一弱點轉化為優點。當民主黨是國會多數黨的時候,克林頓通過了他的經濟計劃、治安計劃、家庭保健休假計劃和布雷迪法案。當共和黨是國會多數黨的時候,他見機行事,通過了福利改革,最終解決了平衡預算問題。可憐的共和黨人,他們被克林頓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羅斯·佩羅在總統競選中試圖以他缺乏政府工作經驗作為出奇制勝的法寶。當在任總統布什強調其豐富的政府工作經驗時,佩羅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政府工作經驗不足的他才是總統最佳人選。誠然,佩羅承認他沒有積欠數萬億美元債務的經歷,沒有使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的經歷,沒有眼看著數百萬人丟掉工作卻無所事事的經歷。佩羅利用他缺乏政府工作經驗這一點,像鞭打借來的騾子般地使勁鞭打布什。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