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8—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正式訪問中國,引起舉世關注。此次訪問的實現,不僅標志著自2000年10月中國前總理朱镕基訪日以來中斷了6年之久的兩國首腦正式訪問得以恢復,而且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雙方首腦就正視歷史、面向未來,把中日關系推向更高層次,努力構筑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達成一致;在改善雙邊關系的具體措施方面,雙方同意推進經濟領域部長級對話,通過安全對話和防務交流增進安全領域互信,并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關于首腦會談和互訪,中方領導人原則上同意在今年回訪日本。中日關系在朝著改善的方向發展,而且勢頭看好。
那么,安倍執政期間,中日關系會走出低谷、步上順利發展的軌道嗎?我的看法是,今后一段時間,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并存,總的說雙邊關系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對前景也不能過于樂觀。
從積極方面看,中日雙方都希望盡快突破僵局。小泉在其5年半任期內6次參拜靖國神社,不僅使日本的亞洲外交陷入僵局,而且間接影響了日美等雙邊關系,也損害了日本的國際形象,制約了日本在國際和地區進一步發揮作用,因而遭到日本國內外的廣泛批評,甚至日本保守派和美國政要也對其政策明確表示了不滿。中國雖然堅決反對小泉參拜,但從安全信任、經貿關系等多方面利益出發,顯然也不希望中日關系長期惡化。安倍訪華的實現,無疑是中日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日本首相出訪,安倍此次訪問破了兩個例:日本首相上臺后一般要忙于國內事務,半年后才安排出訪,而安倍從9月26日上臺到10月8日訪華,不到兩周時間;鑒于日美關系的重要性,以往的首相幾乎都選擇美國作為首訪國,只有極少例外(如中曾根上臺后出于當時日韓關系處于特殊時期而選擇首訪韓國),將中國作為首訪國,這還是第一次。安倍的安排明確顯示了日本新一屆政府希望打破目前中日關系僵局,以訪華為契機改善兩國關系的愿望。中國方面盡管10月8日是中共中央六中全會召開的第一天,但中方還是同意了日方的日程安排,而且由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三位黨內最高領導人出面會談,并以國賓規格招待安倍首相,為其舉行了歡迎儀式和晚宴,可以說給了安倍最大的禮遇。胡錦濤主席在與安倍的會談中表示,日本首相時隔5年訪華,是中日關系出現轉機的表現,希望此次訪問能成為兩國關系改善和發展的新起點。應該說,如何使中日關系走出困局,一直是雙方政府考慮的重要外交課題,此次首腦訪問順利成行并取得較好效果,也是雙方經深思熟慮做出的決斷,表明雙方都希望抓住日本內閣首相換屆的良機,使雙邊關系走出僵局。這種改善關系的內在動力今后也不會有大的變化,因為它符合雙方的利益,這是實現今后兩國關系好轉的最大積極因素。
其次,安倍在歷史問題上的一些靈活處理,為中日關系解困帶來若干希望。大家公認,安倍本人思想比小泉保守,歷史觀更“右”,他此前一直對日本對外進行的侵略戰爭的性質含糊其辭。稱應該交由“后世的歷史學家作出判斷”,并堅定支持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稱“一國領導人對為國捐軀者表示敬意在任何國家都是理所當然的,別國沒有理由指責”,并曾揚言希望下任、下下任首相也去參拜靖國神社。因此很多看法認為安倍上臺后中日關系可能更壞,至少是難以改善。但事實上,安倍上臺后立即對其立場做了部分修正,如對本人是否會在任內參拜靖國神社改持模糊態度,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上臺前,安倍曾對1995年承認日本對亞洲國家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歷史并表示道歉的“村山談話”,以及1993年日本政府承認舊日本軍與征用慰安婦直接有關的“河野洋平官房長官談話”,都曾表示過閃爍其辭的異議。但上臺后,安倍在被問及對這兩個文件的立場時表示:“我因為也是首相,持相同想法?!北砻餍抡畬⒗^承兩個談話的精神。另外,安倍在國會回答有關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責任的提問時說:“開戰的結果給亞洲人民留下了許多傷痕。包括我外祖父岸信介在內的(當時的)領導人對此負有重大責任。政治是以結果論責任的,因此當然可以說(當時領導人的)判斷是錯誤的?!笨梢?,與小泉不同,安倍從執政需要以及國家利益出發,采取的是比較現實、靈活在立場,這樣有利于緩和中日問的歷史問題上的對立氣氛,有利于兩國關系的逐步改善。
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安倍從開始競選自民黨總裁至今,一直拒絕明確表態。安倍訪華前,雙方外交部門曾進行了事前的磋商,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孔鉉佑在10月6日表示,中國“確信安倍在任內不會參拜靖國神社”,意即中日已就此達成默契。而安倍則對此表示“不會在有先決條件的情況下訪問”,也就是說沒有把明確答應不參拜靖國神社作為實現其訪華的交換條件。其實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可以認為中日雙方已經達成一種事實上的默契或“君子協定”,只是出于面子及國內政治環境不便公開而已。在與胡錦濤主席的會談中,安倍表示,“日方和我本人將按照兩國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的政治困難、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共識妥善處理歷史問題。”這里所說的克服困難、促進兩國關系發展的共識,指的也應該是在參拜問題上的共識。依此推斷。安倍在上任后從國家利益出發,表面采取模糊立場、事實上放棄參拜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其實也是日本政界及輿論界的普遍看法。若果真如此,也不失為日本實現靖國神社問題“軟著陸”的一種方法。
另外,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5周年,也是發展關系的好時機。2002年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雙方因關系惡化而錯過了時機。如果當前的勢頭得以繼續,中國領導人能在比較好的氣氛下順利回訪日本,雙方就有條件抓住機遇將兩國關系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使中日關系真正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
但安倍執政期間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消極因素也明顯存在。在歷史問題上,安倍的公開立場有調整,但其認識并未真正或徹底改變。小泉此前曾在國會答辯中明確承認戰犯在國內也是“犯罪人”,而安倍在上任后表示,日本雖然在國際上接受了遠東軍事法庭的裁決,但戰犯在日本國內法上并不是“犯罪人”。對此,在野黨批評說:“(安倍)很顯然與小泉的觀點不同,作為日本國首相的態度非常難以理解?!庇纱丝梢姡脖秾嶋H上是在上臺后按照“職務優先”的原則,對其立場中與過去的政府正式見解明顯矛盾之處作了修正,而對無明顯矛盾的“灰色地帶”,則繼續堅持己見。這些問題即便不會成為外交問題,也勢必會影響兩國國民相互理解和信賴關系的加深。
同時,“靖國神社風險”目前也并未完全消除。安倍在這一問題上的模糊戰略,在為自己留下余地的同時,也把對自己的不信任留給了對方。而且,日本近年在外交中破壞君子協定的先例也不是沒有。當初朝鮮同意讓五名被綁架者回日本探親時,日本曾口頭答應兩周后讓他們返回朝鮮,結果食言,其主導者就是當時任內閣官房副長官的安倍。安倍實現訪華,已經得到日本朝野及輿論界的較高評價,但如果在參拜問題上長期含糊其辭,就很難說這一政治障礙得到了徹底的消除,也很難說日本的“軟著陸”得到了成功實現。
小泉執政期間,中日間的政治信賴關系和國民感情嚴重受損,這無疑是今后改善兩國關系的一大障礙。要恢復兩國間的信賴關系,必須雙方付出巨大努力,而且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安倍執政期間能否做到,目前仍難斷言。另外,由于數年來關系冷淡,中日在能源、安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步伐已經受到不小的影響。
中日作為鄰國和亞洲最重要的兩個大國,兩國在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以及金融、環境保護等領域,擁有眾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也有著太多的合作需要和空間,而且很多方面可以說是刻不容緩。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愿兩國不要錯過邦交正?;?5周年這一良機,將兩國關系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并為今后中日關系的穩定發展和持續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