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碰到國美電器上海公司的總經理宋林林。他頗有感慨地說,在國美打交道的企業中,索尼和西門子都明確限定了每年在中國的增長率,分別為15%和8%,略高于其在全球的增長率(10%和5%)。這兩家企業一直堅持“恰當的增長”,“保守的增長”,把利潤放在規模之上,因此能夠控制節奏,寧可讓市場有一定饑餓,也決不讓新品“爛銷”,而是維持一定的利潤空間。
幾個月前,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打電話給我,提出了“經濟環境保護”的概念,也就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市場和競爭,創造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良好環境。他說:“我們不少企業太短視,動不動就是價格戰,說是‘薄利多銷’,其實是低水平競爭的表現。把利潤都打沒了,就沒有可能推動產品創新、研究開發,長期看消費者也是受害者,他買的東西是便宜,但價值也很低。”
我問:“你當年做步步高,能避免價格戰嗎?”段永平回答:“我們至少做到不主動打價格戰,有時降價是屬于被動降價。正因為感到企業陷入價格競爭的負面后果,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要著眼長遠,走提升價值之路。你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從來不是互相比降價,而是創造差異化的消費者價值。”
我們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于“物美價廉”,習慣于“平價”。麥肯錫上海公司一項對6000個中國消費者的調查表明,從表面上看,中國消費者對品牌十分在意,80%的中國消費者至少“偶爾買名牌”,69%的消費者說如果有更多的錢會買更多名牌貨,而在英國、美國這個指標是57%;但是,調查同時顯示,價格和銷售現場的促銷很容易改變他們的品牌選擇,65%的消費者說,他們從商店里買的商品不是進商店之前的意向。這就是說,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偏好是普遍的,但不是牢固的,而會受價格因素和賣場環境及促銷的強烈影響,從而使得品牌在中國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不確定的。
這種以價格競爭為核心的營銷倫理,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就是使得整個中國的產業鏈缺乏利潤支撐,企業互相傾軋,導致整體干涸。所以,中國企業的營銷始終走不出“只有數量增長、沒有內涵發展”的怪圈。例如,2006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截至11月已達到1570億美元,但大部分來自加工貿易。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1月到5月,中國外貿總順差為838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就占76%。給外國品牌做加工車間,雖然順差很高,但中方真正所得只是低廉的加工費而已。2005年,中國出口貿易額為7600多億美元,90%都是代工。沒有強大的自主品牌,中國就走不出“貿易大國而非貿易強國”的宿命,就會在國際貿易摩擦中飽受擠壓,朝不保夕。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有一句名言:“在國際經貿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誠哉斯言!沒有品牌,中國企業就行之不遠。
建立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例如,韓國高麗人參(園參)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中國產人參的10倍以上,這固然與韓國長期樹立“韓國人參公社”的品牌有關系,但不能忽略的是,韓國進行了多年的科學栽培和經營,尤其是在利用農田土栽培、對園參的農藥和化學殘留物的有效控制上,而中國人參在這方面差距很大。中國企業習慣于追逐近功速效,不肯一開始慢一點,但是起點高一點,品質好一點。
那么,出路何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四個著力”,即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從營銷的角度看,中國企業也必須從舊的“量產加低價促銷”的模式轉向以“價值創新加合理利潤”為中心的新營銷。在這里,有必要大力向消費者傳達新倫理,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錢一分貨,物美往往價高。
(本文作者為《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