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企業家受審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法官莊嚴的槌聲擊碎了顧雛軍、張海們令人炫目的商業傳奇,也讓處于歌舞升平幻境中的中國商學院尷尬不已:這些站在被告席上的昔日企業家雖然背景不同,但在案發前卻都有著被眾多商學院捧為座上賓的共同經歷,有的甚至是著名商學院MBA兼職導師。
這讓人不禁對商學院產生質疑,我曾受到邀請前往中國某著名大學參加一個論壇,同去的還有一位當時被商學院奉為神明的企業家。這位企業家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但他的演講內容缺乏最基本的邏輯,和現代管理理念完全背離,他所講述的企業文化發展史就是他的發家史。而可悲的是,臺下的教授頻頻頷首,學生則不斷報以掌聲。
掌聲雷動,卻令人擔憂,對這些未來的商業精英們而言,求學期正是商業倫理和價值觀的形成期,此時接受的教育對他們的人生軌跡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問題企業家”們講授的自以為是的發家史,充斥著狹隘和愚氓的偏見,不僅僅影響著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更不利于健康的現代商業社會的長遠構建。
在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市場經濟發展史促使各種制度相對成熟,市場環境和經濟結構相對穩定。但中國正處于轉型期,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在不斷變化,一些投機者依靠政策漏洞迅速積累起巨大的財富,而這就是一些知名企業家的成功之道。
正如前述那位大談如何塑造企業文化的“明星”企業家,他四處布道的那套管理理論沒有經受住現實的考驗。去年,他的企業集團遭到多家銀行聯合索債,諸多內部問題被曝光,轉瞬之間,他的企業便如沙灘上的巨廈,搖搖欲墜。像這樣的企業家在特定環境中“獲得”的所謂的成功經驗,對商學院的學員而言,當然不具有學習價值。
或許,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未必清楚企業家管理水平的優劣,但這些講座的組織者──負有鑒別真偽義務的商學院,難道也真的被“星”們迷了眼,失去了最起碼的鑒別能力?
如果商學院的教授真的無法辨別孰優孰劣,則很容易讓人懷疑他們是否擁有名副其實的造詣。畢竟,作為商業研究的核心機構,宣稱擁有眾多教授的商學院,竟然聘請的是這些曇花一現的企業家前來授課,這本身就很荒謬。
相反,如果商學院的教授對企業家研究頗有心得,能夠判斷出這些企業家商業運作中隱藏的重大缺陷,但為了獲得贊助費,為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不顧一切地向“錢”看,依然跟風“追星”,邀請這類企業家前來講學,則更讓人對商學院的現狀感到擔憂。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的商學院,如果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犧牲學生的利益,那么,這些商學院已然失去了最基本的職業操守。
眾所周知,中國商學院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在于建設國際一流的教授隊伍,發掘中國商界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探討商業運作的普遍規律,嚴格學術規范,為未來培養商界領袖。但從他們浮淺的“追星”之舉中,卻讓人更多地感受到浮躁,甚至是職業道德的缺失。
正是這種狹隘的視角,導致中國商學院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從案例研究來看,中國頂尖商學院僅挖掘出約200個中國企業案例,而哈佛商學院教員每年所做的案例研究就達到了這個數字。《財富》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近一半已畢業的MBA學員表示,如果重新選擇,他們不會再攻讀MBA學位。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就在于中國大部分商學院熱衷于追求炫目的光環,沒有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價值。商學院應該把自己視為提供優良產品的供應商,有責任開發、講授精品課程,有責任為未來培養優秀的企業領袖。譬如美國哈佛大學、法國INSEAD工商管理學院等歐美頂級教育機構,就始終把聘任最好的老師、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服務放在首位。
當然,企業家開設講座,擔任兼職教授,的確能夠提升商學院學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但盲目聘請企業家擔任兼職教授,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師資力量是商學院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只有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才能創造一流的品牌,學員對商學院的認同感也源于此。如果商學院依然跟風“追星”,讓“顧雛軍們”在各大講壇、高校穿梭講學,將嚴重損害商學院的品牌形象,其成為國際一流商學院的夢想也只能是色彩斑斕的Soap Bubble(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