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IBM比作一頭步伐穩重的大象,惠普更像一條靈活善變的巨龍,以創新的精神、靈敏的嗅覺,鎖定了自己的高速增長之道。
在莊正松的眼里,惠普(HP)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馬克·赫德是一位有著獨特魅力的人。至于怎樣獨特,這位已在惠普工作17年、現為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的高級副總裁一時也無法概括全面。
他這樣描述馬克:“他談事情總是很簡單,不用PPT,就拿一支筆,像大學教授一樣,跟大家說數字。”
“舉一個例子,以前我們講廣告,說惠普花了多少錢在廣告上,別人花了多少錢,我們花的錢比別人少。馬克不是這樣,他是說你花了多少錢在廣告上,然后你賺了多少錢;你花了多少錢在培訓上,你賺了多少,非常直接。”
或許大家覺得這樣做有點“現實”和“功利”,全然不是惠普幾年前的風格。可是,“如果現在惠普停留在5年、10年前,惠普活不了”。惠普之所以有競爭力,就是因為“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變化做調整”。
“馬克是很直接的,他的直接能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同事都感覺到。”就是這樣一個“因時而生”的總裁,這樣簡單、直接,有別于其他領導人的風格,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在上任一年后,帶領惠普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業績。誕生于硅谷一個狹小車庫中的惠普,經過67年的成長,2006年首次超越IBM,成為世界IT業新的藍色巨人。
一個卓越的領導人,其行事風格,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公司的文化烙印。創新,正是馬克與生俱來的風格,也是惠普60多年來所秉承的最寶貴的基因。
勾畫“動力鐵三角”
馬克不僅僅習慣于用數字說話,還擅長描畫惠普可執行的宏偉藍圖。
“好的公司要么善于增長,要么精于效率,要么取勝于資本市場,而偉大的公司則在于這三者都成功。”這是馬克的名言。然而,“又叫馬兒快跑,又叫馬兒不吃草”,聽起來簡直像天方夜譚的想法,怎樣才能成為現實?
馬克用“動力鐵三角”形象地說明公司發展的動力結構,要求在成長、效率、資本策略三個方面開展工作,其中的“成長”,是指公司要隨時處于可擴展、有增長潛力的市場中,其源動力就是創新。
根據惠普2006年的財報,惠普2006財年獲得了高速增長,根據非公認會計準則運營利潤達到了74億美元,創造了年同比增長34.5%的奇跡,其中TSG、PSG、IPG三大集團分別增長42%、68%和23%;營業收入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917億美元,首次超越IBM成為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
“我們以強勁的收入增長、主要業務利潤的全面提升和運營中穩定的現金流為2006財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馬克興奮地表示。由此可見,他的公司發展“動力鐵三角”結構模型初顯成效。
馬克再次印證了“成長”的重要。的確,早在馬克之前,這一點就顯示出了神威。或許可以說,這是惠普超越IBM的關鍵因素。
“成長”與保守的對決
“成長”需要超前的戰略眼光,早在5年前,惠普在選擇業務增長點上就表現出斬釘截鐵的魄力,也因此成就了今天擁有強大競爭力的惠普。
2002年,惠普花費240億美元巨資收購康柏,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之后一度表現不佳的業績、明星總裁卡莉的黯然離去等等,也成為業界的話柄。
“如果惠普堅持走大客戶路線的話,賣掉PC,走IBM的老路會是一個穩妥的選擇。”資深分析師程宏認為。
惠普豈不明白這樣的忠告?但是,與當時的IBM預見“增長在企業級服務”不同,當時的惠普更堅信未來業務的增長點在IT消費市場。
由于兩家公司對未來市場增長點預見的差異,惠普于2002年收購康柏,奠定了全面向數字消費市場擴展的基礎;而IBM于2003年收購了顧問公司PWC,隨后賣掉了PC業務。
合并康柏之后,惠普在底端服務器、PC機、打印機等產品市場的占有率均為第一,奠定了與IBM競爭計算機產業領導地位的基礎。2002財年,惠普的營業收入達到了72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IBM的全球IT業老二。“在強大的整體面前,單個的個體優勢將不堪一擊。”賽迪顧問分析師文芳認為。的確,并購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和市場領導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之后,惠普接連并購了TANDEM、DEC等公司,擁有了最齊全的產品線。
2006年8月,由TSG集團推動,并在“中國惠普2006服務論壇”上提出的“適應性運維”策略,以及花費45億美元巨資買下軟件公司美科利等,這一系列舉動都表明惠普正在試圖通過IT服務將公司引向新的方向。以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惠普正在將適應性IT基礎設施、適應性運維服務、信息安全、IT服務管理等作為其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2006年11月14日,惠普更是在中國首次提出了“平衡部署、全面管理”戰略,將惠普的整合優勢營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我們在IT領域的優勢以及在成像和打印領域的專業知識,惠普有能力獲得、管理并提供企業客戶所需要的能力,以改善客戶的業務流程。”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打印成像及消費市場集團副總裁、商用產品銷售總經理錢越說。
“動成長”與隨需應變
繼2002年10月IBM在全球首次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e-business on demand)的理念之后,2003年2月,IBM(中國)公司在北京發布了以“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為核心的2003年新戰略,“隨需應變”的理念開始發揮實質性的作用。而惠普則在2003年6月開始在全球推廣“動成長”企業戰略概念,中國惠普有限公司隨即于當年7月組織了“創建動成長企業──IT服務解決方案研討會”,分別在上海、蘇州、廣州、北京四個城市舉行。通過展出“商用IT服務解決方案”、“無限打印解決方案”等實例,惠普意在顯示其產品與服務能夠完全適應企業的動成長需求。
在“動成長”與“隨需應變”的概念之后,惠普和IBM從不同側面做出了凸顯自身優勢、以守為攻的戰略布局。
惠普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振耀進一步解釋:“動”就是指不斷變化,“成長”是指企業的持續成長。之所以提出“動成長”概念,是因為惠普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企業變化的成本已經成為其增長最快的成本,企業對降低IT成本的關注已經轉化為降低業務成本的熱情,業務成本源自于業務流程,而業務流程又越來越依賴IT技術,因此,滿足企業降低變化成本的要求已成為IT企業的努力方向。惠普同時還提出了評估“動成長”企業靈活性的標準──實現變化的時間、范圍和難易度,以及實施“動成長”戰略的四大設計原則──標準化、模塊化、簡易化和集成化。評估“動成長”企業標準和實施“動成長”戰略四大設計原則的提出,以及各類解決方案的推廣,顯示惠普同樣將其AE戰略推入實際執行階段。
打個簡單的比喻,可以這樣理解IBM的“隨需應變”,就是讓企業把自己的軀體“長”在IBM這個大軀干上,市場一旦發生了變化,IBM這個軀干一變動,就可以讓你適應變化。而惠普的“動成長”企業,則是不管企業的身軀發生了什么變化,惠普都有配套的盔甲或者武器來武裝你,來適應你的成長。簡單說來,“隨需應變”,是IBM給企業輸入內力,頂著企業成長;“動成長”企業,是惠普準備好各種備選方案,企業可根據環境、需要的不同進行選擇。
與生俱來的創新基因
惠普創始人之一戴維#8226;帕卡德曾經說過:“回顧一生的辛勞,我最自傲的,很可能是協助創設一家以價值觀、做事方法和成就,對世界各地企業管理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的公司。我特別自傲的是,留下一個可以永續經營、可以在我百年之后恒久作為典范的組織。”而戴維#8226;帕卡德所說的“價值觀、做事方法”,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惠普之道”。“惠普之道”作為惠普獨特的企業文化,體現了惠普以人為本的管理精神,受到了惠普員工及其廣大客戶和合作伙伴的廣泛贊譽。
通過“惠普之道”,惠普與業界所有伙伴分享創新的理念和成功的秘訣,同時,也將惠普的信念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