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吉登斯(Giddens)在《超越左與右》中指出,“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人為不確定性的世界,其中的風險與現代制度發展早期階段的風險完全不同”。狂飆突進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風險如核風險、化學產品風險、基因工程風險等在摧毀著現代制度應對風險所依托的理性理念和概率計算方法,德國學者貝克(Beck)大聲疾呼:對工業時代現代制度產生根本性沖擊的“風險社會”已經來臨了!
對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的探討一直被排除在主流話語之外。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的中立性才第一次受到嚴重的質疑和重大的文化干預。今日,面對粗暴的技術——經濟主義對社會和生態環境造成越來越大的危害與風險,科學與社會立場的爭論日益引起政府及公眾的關注,美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紛爭就發生在這樣一個社會文化背景之下。
美國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保護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從一八七四年伊利諾伊州制訂美國第一部州食品法開始,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迄今美國已建立了包括三十五部聯邦法律和五十部聯邦政府部門之間的食品安全監管協議:以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監督局(FSIS)和人類衛生服務部的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為兩大主體的十二個聯邦政府行政監管部門;各州政府食品安全立法與執法等組成的食品安全體系,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效仿模式。由于法律制度的健全,政府監管有力,美國以科學實證為原則的食品安全管理多年來取得了民眾的大力支持與信賴。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轉基因食品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風險正在沖擊美國多年來以可靠的科學證據為基礎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
“轉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改變生物的基因片斷,或將一種生物的基因片斷植入另一種生物,使其生物性狀或機能發生部分改變。這一技術稱為轉基因技術,或基因工程技術。經轉基因技術修飾的生物體常被稱為“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簡稱GMO)。以轉基因生物體直接作為食品或以其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GM food)。
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的發源地,轉基因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泛的國家。一九八三年,美國成功培植了世界上第一例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一九九三年,第一種市場化的轉基因食物——保鮮延熟型西紅柿在美國上市,高科技產物轉基因食品從此就與普通市民的消費聯系在一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全力進行轉基因技術開發并促其商品化,轉基因食品以驚人的速度向全球擴散。
轉基因食品自問世以來,其安全性一直備受爭議。作為一個新興的高科技領域,目前的基因工程技術手段還未能達到確切地了解和控制插入基因的位置、表達狀態和全部影響,因而不能夠從科學原理上證明轉基因食品完全無害或確定有害。被人為地改變了生物經過數億年進化而形成的穩定基因結構的轉基因作物到底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怎樣的危險呢?這讓很多人心存疑慮。
盡管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甚至包括歐盟自己組織的調查也沒有發現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證據,但歐盟堅持認為科學是有局限性的,現在的科學證據不能證明其有害,并不能保證日后它不會逐漸顯現出有害后果,但政府不能等到最壞的結果發生后才采取行動。因而,歐盟以風險預防為原則,對于轉基因食品采取強制性特殊標簽制度,加強控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食品法將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同等對待。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FDA宣稱在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之間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根本性的差別。在美國科學實證的原則規范下,食品生產商只要有確實的證據證明食品“無摻假”、對人類健康“無害”,就可以上市銷售。因而,到目前為止,美國的食品法既不要求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也沒有要求任何獨立的機構檢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盡管美國目前的政策、法律對轉基因食品持積極、扶持的態度,將轉基因食品等同傳統食品,依然在原有食品安全法《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及其《食品添加劑修正案》的框架下規范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與銷售,但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批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上市以來,美國國內的非贏利組織、生物科技公司、食品生產商和消費者圍繞其安全性上存在的風險一直爭執不休、紛擾不斷。
最早引起美國國內廣泛關注的是奶牛業使用rBST的爭端。牛的身體中存在一種天然的生長激素BST(Bovine Somatotropin)影響牛的新陳代謝與生長。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從屠宰的牛的腦垂體中提取天然激素注射到奶牛身上可以增加奶牛的產奶量。但是由于提取天然激素代價高昂,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項重大的科學成果一直未能實現商業化。生物科技的迅猛發展改變了這一格局。一九八一年美國率先克隆了牛生長激素基因,并很快研發出人工合成的轉基因牛生長激素rBST(recombinant Bovine Somatotropin)。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生物科技處于國際最領先地位的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生產的rBST(商品名為Posilac)獲得美國政府批準可用于奶牛業,并于一九九四年二月即美國國會頒布九十天暫禁期結束后準予正式銷售,自此引發了圍繞rBST的系列爭端。美國的消費者聯盟(consumer union)很快做出反應,發布消費者報告,鼓動公眾反對rBST。杰里米·瑞夫欽組織的純凈食品運動(pure food campaign),還和消費者聯盟共同組織食品連鎖店和牛奶場批發商聯合抵制rBST奶產品。但是一九九五年,在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牛生長激素上市一年后,FDA內部評審認為孟山都公司的產品“沒有引起新的動物健康問題”;美國國家技術評估辦公室預測,如果美國全面使用rBST,全國奶產量可增加11.5%。美國消費者聯盟也收回了rBST牛奶會威脅人類健康的言論,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它在致《時代》雜志的公開信中寫道:“我們并不認為rBST會立即危害健康,也不愿意讓用于牛的rBST使消費者害怕飲用牛奶。”
圍繞rBST的使用還引起了兩起轟動性的民間挑戰食品法的法律訴訟。一九九四年,一個消費者團體狀告美國衛生部和FDA,提出:消費者普遍希望對食用了轉基因激素rBST的奶牛的奶制品采取強制性標簽。如果制造商不在這種奶制品標簽上對此加以說明,則違反了美國食品安全法中有關標簽必須反映食品“實質信息”的規定。這個案件轟動一時。但法院認為這兩種奶制品之間缺乏具有實質性差異的證據而無需標識,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佛蒙特州是美國最早要求轉基因食品強制性標識的州。一九九五年佛蒙特州制定“標簽法”,該法要求對使用轉基因激素的奶制品在出售時都必須貼標簽說明,違者要承擔民事甚至刑事責任。一九九六年,一些奶制品制造商為此提起訴訟,認為佛蒙特州的法律違憲,要求法院頒布禁令,阻止該法律的執行。這就是國際乳制品案。該案結局是法院頒發禁令,禁止執行佛蒙特州的“標簽法”。圍繞rBST在奶牛業使用的爭議最終以對現有的《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的維護而告終。
如果說rBST使用爭端只是社會不同利益群體間暗潮洶涌的群雄競逐,那么近年的“星聯”玉米系列事件(StarLink corn episode)則是令各路英豪折戟沉沙的傷心之旅。“星聯”轉基因玉米是美國Aventis公司為用于喂養家畜和工業用途而開發的,并未經獲準作為供人用食品而銷售。但是二○○○年九月市場上卻發現一些廠家生產的供人食用的玉米餅等食品中含有這種轉基因成分。雖然公司和美國政府斥巨資迅速從市場上召回相關食品,但仍有幾十名消費者稱自己因食用了這種玉米薄餅而出現了起疹、腹瀉、嘔吐和發癢等癥狀。星聯事件使食品生產廠商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轉基因食品生產也被認為是充滿風險的產業。卡夫(Kraft)公司僅因墨西哥薄餅這一個產品的損失估計就有一千萬美元。Aventis、Garst和四家食品公司(Kraft、Kellogg、Azteca Food、Mission Food)承擔了一起由消費者提起的集團訴訟,賠償九百萬美元給那些聲稱飽受過敏反應之苦的消費者。整個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達十億美元。而且,“星聯”污染了其他玉米種子,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據美國農業部實驗室的檢測,三年后在全國1%的玉米抽樣中仍可以發現它。
“星聯”事件使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風險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媒體報道起了強大的風險提示(risk communication)作用。二○○○年十月美國媒體及時跟進深入揭露報道“星聯”玉米事件,傳播轉基因食品的相關知識。美國一支非贏利研究機構——皮優食品與生物科技計劃(Pew Initiative on Food and Biotechnology)研究發現,媒體報道星聯事件幾個月之后,44%的消費者獲得了很多轉基因食品的知識。
“星聯”事件促使美國食品安全管理部門FDA考慮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管制,二○○一年一月,FDA發布了“有關生物工程食品上市前通知的建議”,建議通過立法強制要求食品制造商在將轉基因食品投放市場之前一百二十天通知FDA,并向公眾公布有關信息。雖然這一建議轉變為實際的立法還有待進一步磋商,但是轉基因食品所體現出的影響巨大、難以控制、難以計量的晚期現代社會的風險特征必然會對現有的食品安全保護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制度提出政策制定的新思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