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辟,上帝害怕亞當孤單,乘其熟睡,抽取他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就了一個女人。此后,女人遂成了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而男人則要離開自己的父母去依戀妻子,與她結為一體……一旦分離,難免就有相思的煩惱,以及拉呱絮聒之必要。大概從那時開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夫妻之間的兩地書便已出現。
在中國,無論是《詩經》中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還是古詩樂府之“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千里遠婚姻,悠悠隔山陂”,或許都昭示了夫妻之間的兩地書由來已久。及至唐代,現存的敦煌文書中更出現了《夫與妻書》和《妻與夫書》之類的書儀,供人摹仿套用。唐人張敖編撰的《新集諸家九族尊卑書儀》中,就有一往一復的天涯芳信:
自從面別,已隔累旬;人信勞通,音書斷絕。冬中甚寒,伏惟幾娘子動止康和,兒女佳健。此某推免,今從官役,且得平安,唯憂家內如何存濟。努力侍奉尊親,男女切須教訓。今因使往,略附兩行,不具一一。(《與妻書》)
拜別之后,道路遙長,賤妾憂心,形容憔悴。當去之日,云不多時,一別已來,早經晦朔。翁婆年老,且得平安,家內大小,并得尋常。時候,伏惟某郎動止萬福,事了早歸,深所望也。(《妻答書》)
據敦煌學者的研究,《新集諸家九族尊卑書儀》是現存敦煌本《吉兇書儀》類中最為簡要的一種。而類似的夫妻對答,在其他的殘篇遺簡中亦頗有所見,這說明經過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發展,兩地書的形式已相當成熟。信中的“幾娘子”和“某郎”,在有的兩地書中或作“次娘子”和“次郎”,“幾”或“次”相當于后世尺牘活套中的“某”或“Δ”,是一種泛指,供寫信人套用。
敦煌書儀之大量出現,反映了上層禮儀向一般民眾的擴散過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傳播更加深入和廣泛。元末明初陶宗儀《說郛》卷三十四上有一個段子說:
紹興辛巳,女真犯順。米忠信夜于淮南劫寨,得一箱篋,乃自燕山來者,有所附書十余封,多是敵營妻寄軍中之夫。建康教授唐仲友,于樞密行府僚屬方圓仲處親見一紙,別無他語,止詩一篇,云:“垂楊傳語山丹,你到江南艱難;你那里討個南婆,我這里嫁個契丹。”
“辛巳”亦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當時,金人進攻南宋,米忠信乘著夜色前往劫寨,結果繳得女真人的一個箱子,里面都是妻子寫給丈夫的書信。其中有一張紙上只有一首打油詩,內容是一個名叫垂楊的妻子捎給丈夫山丹的幾句話:你到江南打仗很辛苦,天長日久,看來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干脆咱倆就散伙吧,你到那里討一個南蠻婆子算了,我在北方就嫁個這里的契丹人吧——這是笑話女真男人出外打仗,侵略南宋,沒想到后院起火,老婆難耐雌守之苦,很快就有了契丹相好,堅決要求與前線的女真士兵分手。揆情度理,“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積弱如清水鼻涕的趙宋政權打不過剽悍的女真人,奇思妙想的文人才子,便只能收集(甚或是編造)因第三者插足、對手“軍婚”遭破壞的故事偷著樂——這是南宋士大夫從漢文化的三綱五常出發,取笑北方民族的夫妻關系。在他們看來,垂楊、山丹的兩地書簡單干脆,幾乎可以說是白紙亂涂數點墨,自然不需同時代漢地書儀繁文縟節的客套和委婉。
及至明清,教人撰寫書信的尺牘活套層出迭現。這些活套,有的反映了某個區域頗為普遍的社會實態,具有特別的研究價值。譬如,清代婺源人汪文芳所輯的《增補書柬活套》流傳極廣,在徽州,幾乎各個縣份都有該書的刊本和抄本。其中的活套,就反映了徽州人日常生活及商業活動中的諸多應酬。此類活套,主要分為問候、思慕、慶賀、慰唁、饋送、邀約、借貸、薦托、箴規、索取和延聘等,各類都有套語——這是根據事由的分類。還有的則根據信函的書寫者,分為各種情形。以家書類為例,就分作“祖在家(示孫)”、“孫在外(稟祖)”、“孫在家(稟祖)”、“父在家(示子)”、“子在外(稟父)”、“父在外(示子)”、“子在家(稟父)”、“伯叔在家寄侄”、“侄外奉伯叔”、“伯叔在外寄侄”、“在家奉伯叔”、“兄在外寄弟”、“弟在家奉兄”、“兄在家寄弟”、“弟在外奉兄”、“母示子書”、“子在外稟母”、“夫寄妻”和“妻寄夫”等。這些活套,有的也叫“寫信不求人”,意思是應用者不需要找人幫忙,只要填入相關人等的名諱即可。
有的活套甚至被編成啟蒙讀物,將寫信時的遣詞用字都一一編入。如刊本《汪大盛新刻詳正匯采書信要言》(簡稱《書信要言》)全書為四言,中間部分分門別類地列舉了寫信的套語。譬如,妻子寫給丈夫的內容就有不少:
女兒起嫁,我難做主,接他不多,你回議處,無人嘀量,實難應許,盆桶有限,奩儀使女,首飾衣服,箱籠櫥椅,衣架須,門幔帳墜,器皿鋪陳,……備辦不周,受他言語,兒女分上,再三難阻,你躲不歸,盡是我舉,討盡,受盡苦楚。
時下作田,節臨谷雨,浸谷撒秧,當先預備,灰糞牛租,臨期難具,割麥蒔田,無人相助,早起夜眠,十分憂慮……
媳婦兒孫,不受訓誨,生事冤家,惹人惱躁,柱[枉]廢[費]心機,全無所靠,四處嬉游,家貲蕩廢,……汝我命低,終難過世,不得他力,反加著,玷辱祖宗,帶累親戚……
你在途中,務宜將息,晏些起程,早些歇息,且自寬心,不可惱,忍耐回家,嘀量算計,只此報知,收拾仔細。
該書發現于徽州,印刷頗為粗糙,文字亦多錯訛。從“汪大盛”的名字來看,這應是徽州人編輯或出版的一冊啟蒙讀物。信中有不少方言土語,“”的意思大概是被人說了閑話。從中可見,徽州婦人家長里短絮絮叨叨,備述女兒出嫁、置辦妝奩的破費及難處。接著說雇人做農活,遭磨洋工,丈夫寄錢無多,不夠應付。此外,還涉及婆媳之間的尖銳矛盾,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分家另過。最后是囑咐丈夫在外保重,不可氣惱……
此類夫妻間的兩地書,在明清時代所見頗多。譬如,徽州文書抄本中就收錄了一份相當有趣的信函。從中,我們仿佛看到,寒夜孤燈之下,一位商人婦正拈管展箋,書寫心事恨詞:
信奉良人知之:常言俗語,無文且喜。二大人康泰,兒女安寧。前接來銀十兩,豬油拾斤,欠賬零零碎碎,算來不夠還人。
“良人”是對丈夫的稱呼。老夫老妻雖然未必完全是愛弛情衰,但整日價忙于柴米油鹽生意瑣事,通常情況下,沒有什么風花雪月卿卿我我需要表白,除非發生大的變故才需相互通報,故曰“無文且喜”,亦即所謂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妻子先是照例寒暄,敘說公公婆婆及兒女一切都好,接著說收到寄來的銀錢十兩和豬油十斤,臨了還抱怨寄下的銀錢不夠開銷……
這一段話具有濃厚的徽州鄉土背景。明清以來,徽商外出,經常要往家中寄送豬油。據說,在江南各地,有一種人拿著竹節,每天到肉攤上收購豬油,收到后就裝入桶內銷往徽州。有一首《收豬油》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兩只竹節收豬油,每日派人肉鋪兜。豬油收來做何用,裝入桶內銷徽州?;罩莸胤缴儇i肉,豬油燉醬夸口福。更把豬油沖碗湯,吃得肚腸滑漉漉?!苯阋粠┗删幊龅男υ挘f的是“徽州朝奉,富而嗇,好繃場面,日進青菜豆腐,而懸豬油少許于墻角,餐后,揩油于唇,立大門前告人曰:我家今天吃豬油燉醬”。雖然說“豬油燉醬夸口福”,典出江南一帶譏諷徽州人為揩油之祖師的笑話,但嗜好豬油為徽州的風俗,這一點并無疑義?;罩菘兿撕m先生在其口述自傳中就曾說過:“……我們徽州人一般都靠在城市里經商的家人按時接濟。接濟的項目并不限于金錢;有時也兼及食物。例如咸豬油(臘油),有時也從老遠的地方被送回家鄉?!笨梢姡@封書信的鄉土色彩極為濃厚。
正月元宵燈節,紅燭點了八斤,清明標掛在邇,冤孽又要用銀。社屋呼唱[猖]做戲,班名便是奇音,公眾用銀十兩,派到我家二星。駝背叔公點戲,做了《舍郎》、《古城》。
元宵、清明等歲時節日有不少開銷,如紅燭就點了八斤(徽州的蠟燭是論斤計算)?!皹藪臁币步小皰戾X”或“掛紙”,清初《新安竹枝詞》有“鼓吹喧闐擁不開,牲拴列架走輿抬,問渠底事忙如許,唐宋墳頭掛紙來”。就是指清明掃墓時,將白紙條掛在墳墓上,以祭奠亡靈。在徽州,“社則有屋,宗則有祠”,如果說宗祠反映了一姓的血緣脈絡,那么社屋則凸顯了人們的地緣關系。在社祭時有的需要祭祀五猖神,祭祀的儀式稱為“呼猖”。魯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的短文,說兒時到紹興東關去看五猖會,神像是五個男人。其實,五猖神源出皖南。民間祭祀時,需謹備長江鮮魚、三牲福事、干凈齋飯和水花豆腐等,拜請五方諸位眾神——風猖神王、狂猖神王、毛猖神王、野猖神王和傷猖神王。而祭神時例須做戲酬神,此處做戲的戲班名叫“奇音班”,由大家湊份子聘請。從這封信來看,當時,全村共花了十兩銀子,寫信的婦人家出了“二星”?!靶恰笔浅訔U上標記斤、兩、錢的小點,這里的“二星”可能指的是二錢。戲是由駝背叔公點的,做了兩出戲,一出叫《舍郎》,一出叫《古城》。
喜兒臺前闖禍,三害打罵上門,“半世死”罵過不了,“少年亡”罵過不寧,氣得我心里跌丁丁,駭得我手腳如冰,饅頭、肉包倍[賠]禮,百般小心出門。
這是說兒子(喜兒)在看戲的臺前闖禍,一個綽號“三害”的人打上門來,自己遭人辱罵,被罵得非常難聽,什么“半世死”,什么“少年亡”,什么難聽的就罵什么。自己雖然氣得不得了,但也只好忍氣吞聲,拿出一些食物來低三下四地賠禮道歉。商人婦講這些話,意思是說家里沒有男人支撐門戶,所以備受他人欺凌,也以此襯托出自己咽苦吞澀,既當爹又當媽、管束子弟之不易。
荷花偷吃冷粽,重陽肚痛至今,請醫服藥不效,求神問掛[卦]不靈,菜園無人料理,挑糞也要倩人。
荷花可能是個丫環,因重陽日偷吃了冷粽而一直肚子疼痛,無論是請醫生還是求神保佑都不奏效,所以無人澆菜挑糞,家務可謂千頭萬緒。說這些話,又在表示自己早起晚息,雜事縈心,世態人情經歷多多,持家相當辛苦。
今年新娶侄息[媳],講話又不聽人,題[提]起女中針指,全然莫莫[默默]無聞,況且好吃懶做,兼之又不成人,日日人家去坐,時時多嘴多唇,得在鄰居啕氣,人人看家面情,不但人品丑陋,而且塔鞋拖裙。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在我看來,其實,兩個女人就足夠上演數臺戲了。年紀大的總歸看不慣年輕人的做派,而在晚輩眼里,倚老賣老恐怕也同樣討嫌。從上述的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商人婦眼里,剛過門的侄媳婦人長得丑陋不堪,穿著疲疲沓沓,不僅描鸞刺繡各色女工一樣不曉,而且為人好吃懶做,四處游蕩,多嘴多舌,經常與人啕氣(“啕氣”亦即淘氣,也就是生氣的意思)。
瘌痢叔公酒后,無得[緣]無故出言罵人,與他理論幾句,反彼[被]強闖歐[毆]兇,意欲下府告狀,幸看龐伯講請[情]。
瘌痢叔公酒后撒瘋,無緣無故罵了我,婦人家與之理論幾句,反而被他結結實實地揍了一頓,我氣不過,很想到徽州府告狀去,但被中人龐伯勸阻。平居鄉里門前朝暮,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只是自己屢屢受人欺侮——這也是在訴說家中因無男人主持,為妻的好苦也么哥!
黑娘日前分娩,生下一位千金,送我鴨子十個,外有喜酒一壺,回去銀鎖一把,肚肺一副三斤。玉招姑娘生日,又要送盒人情,原喜燭一對,洪坑索面三斤,百般家用浩大,人情四季紛紛。家中無去[處]想法,千萬多寄些銀。
婦人飽諳家務應酬,一家一計,腸肚縈牽——鄰人或親戚黑娘生了女兒,送了十個鴨蛋,外加一壺喜酒,禮尚往來,只得將一把銀鎖和三斤肚肺作為回禮。玉招姑娘生日,又要送上喜燭、索面等人情,開銷實在不少。“原喜燭”和“洪坑索面”均為清代徽州的送禮佳品。乾隆時人吳梅顛的《徽城竹枝詞》有曰:“通行送禮祝年高,尖嘴蒸成大壽桃。潑刺盆魚金字燭,洪坑掛面上豐糕?!鄙院筘摹鹅ㄎ髦裰υ~》中亦稱:“方物馳名各善長,洪坑索面匣兒裝?!笨梢?,“洪坑掛面”亦即“洪坑索面”,顯為“通行送禮”之必備。“徽城”指的是徽州府城,亦即歙縣縣城(歙縣為徽州府附郭首縣,府、縣同城)。“歙西”則指歙縣西鄉,現在著名的旅游勝地棠樾、唐模等景點均位于此地,在明清時期,該處為徽州鹽、典巨商麇居之地,風俗極其奢華?!鹅ㄎ髦裰υ~》曰:“謀生遠客不忘家,女掌男權費用驕。寅借卯糧拖店賬,人情人面做虛花。”這是指責婦人主持家政,仗著丈夫在外經商大手大腳地講排場。而從商人婦的立場著眼,家里雖然還不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地步,但巧婦確實難為,故而切望丈夫多寄些銀錢回家接濟。此處的“處”寫作“去”,并非一般的筆誤,似有方言的背景存焉。
大女兒年歲不少,二女兒長大成人,麻瘩姑娘作代[伐],親家也在本村,大女婿蘇州生意,二女婿亦在閶門,聞聞(按:疑衍一“聞”字)得小官伶俐,家私卻有千金,偏嘴姨夫會過,說來親上加親。
此處所話家常,講到兩位女兒的出閣親事——找的女婿都在蘇州做生意,為人均聰明伶俐,而且家里也很有錢。當時的閶門(蘇州),就像前一二十年的深圳、現在的上海一樣,是世人心目中打工賺錢的好地方。根據明代中葉的標準,徽州人家以財富多寡分為“上饒”、“中饒”和“稍饒”之家。到清代,有千金家私的大概仍屬于“中饒之家”,也就是比小康更為富裕的家庭。找了這么好的婆家,豈非表明自己非常能干?
大孩兒在店生意,早晚叫他用心,銀水教他看看,戥(等)秤要學稱稱,將來年紀不小,家中已曾說親,姑娘年有十二,人品也還精伶,好過親家太太,聘禮不接多少,只接好銀一斤。
這是囑咐丈夫要讓大兒子認真習學生意,學好生意場上的各種基本功——如看秤、識別真假銀錢等等。并說自己已為長子找好媳婦,不僅為人比較聰明,而且還不需要費太多的花紅彩禮,可以說是揀了個大便宜。這也同樣是在評功擺好,自矜能將家務擘劃得井井有條。
細兒二月上學,送從富貴先生,只好描紅把筆,教法看來中平,吃飯幾碗不飽,菜蔬一掃盡空,好酒壹壺不醉,還說供飯不精。從前托他寫信,他推肚痛不能,一連過了幾日,并無一字回音,此信竟無人寫,……幸虧細心叔公,但略一筆揮成。
這是抱怨請來的私塾先生教書非常平庸,但卻食量逾人,吃飯不僅要吃好幾碗,而且風卷殘云般地將蔬菜一掃而空。又喜歡銜杯漱醪,恣其饕餮,酒量相當之大,一壺老酒都見底了居然還不會醉。盡管吃得這么多,他還在抱怨說東家供應的飯菜不夠精好。平常連信都不肯代筆,只是推托自己肚子痛,所以交代他寫的信好幾天都沒有寫出。幸虧那位細心叔公,幫我寫了那封信。如此等等,真是煩心倦目,怨結愁腸……
根據文獻記載,不少徽州人對于私塾先生相當刻薄,近世胡夢齡的《黟俗小紀》指出:“我邑風俗,于蒙師非但不知所擇,而且待之甚薄,束修極菲,子弟相從,還講情面。而山村小族更不加意,只貪便宜,雖市夫匠藝可充館師,魯魚亥豕之誚,往往皆是,此真莫大之憂也。”這雖然指的是黟縣一地的情況,但在徽州的許多地方均較普遍。清代民國時期流行于徽州的《蒙館經》抄本,大致反映了蒙師的處館生活,“一入門來百事牽,戲聯排[牌]匾并堂聯,精神盡抖周旋遍,辛苦何嘗見著錢”。塾師待遇既薄,教書自然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