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轉型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它不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自發演進過程,而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導的“革命”。20多年來,這一進程使中國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給中國企業提供了眾多的市場機會,也造就了大批企業的成長。然而,這一時期的市場功能并不完善:大量資源仍被政府掌握,大量財富的產權界定不清,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品市場、有利于交易的信息條件、清晰的產權及專利保護等。因此,經濟轉型背景下成長的企業行為,雖然已不再像計劃經濟條件下那樣,一切由政府安排;但也沒有市場經濟條件要求的那樣,符合市場的指導和規范;而是有一些已經偏離了市場的軌道,發生了扭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型時期扭曲的企業行為
1、從“關系”中尋求利潤。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型,新的經濟交往機制層出不窮,這使得相關法規的建立通常要滯后于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需要。于是,行政就要取代司法,成為維護經濟運行的主導力量。在這種條件下,政府掌握著大量重要的生產資源的分配權并控制著一些重要市場的進入,所以也給企業家提供了從“關系”中尋求利潤的激勵。這些尋求“關系”的活動包括:(1)雙軌制下的尋租行為。由于調撥價和市場價差距懸殊,如果有人能夠拿到低價物資,無論他是再到市場上出售,還是用于生產,都能夠得到暴利。(2)“放權讓利”改革帶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管理層可以利用自己的控制權采取多種手段來侵奪公共財產。(3)借助地方官員的行政權力來保證合同執行。為了解決跨地區交易中存在的合同執行問題,企業家必須設法與交易對象所在地的地方官員搞好關系,通過他們所掌握的行政權力來獲取合同執行的保證。為了確保地方官員愿意承擔合同保護人的職責,企業家必須要承諾與他們分享交易的總收益。企業家尋求地方官員的保護其本意是獲得合同可能被違反時的一種救濟,但是,這種力量反過來也往往構成對交易對象的利益侵犯。
2、盲目追求生產規模。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被按照其規模的大小劃分成不同的級別。級別越高企業則擁有越大的資源配置等權利。所以那個時期的企業往往都很關注自己的規模。在目前市場起主導作用的經濟中,這種以級別劃分權利或地位的情況表面上只在國企存在,追求規模似乎被限在國企范圍內。而實際上,對于企業領導人來說,企業規模越大,企業領導人的社會影響力也越大、企業經營者的收入越高。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企業規模越大,地方經濟規模、地方的地位、地方政府領導人政績也越好。于是,企業經營者為追求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好的政績,地方的許多非國有企業也常把擴大企業規模作為自身發展的目標。
3、迷信“西方管理”。中國企業的發展歷史與西方國家相比較短,尤其是經濟轉型期間新出現的企業。經濟轉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企業,但卻又不能給它們以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它們提供可供參考的發展經驗。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僅僅處于完成原始積累的成長初期,少數企業也只是進入管理觀念和方法的滲透階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產品壽命趨短的情況下,不盡如人意的業績使企業經營者把注意力聚集在流行的管理方法上,受跨國大公司贏家通吃市場的誘惑,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的渲染炒作,更助長了企業經營者渴望借助某種管理方法使企業擺脫困境,產生突破性的奇跡。然而,多數企業被流行的各種管理思想所迷惑,猶如霧里看花,無從選擇,這就難免會出現迷信和盲從。
二、企業扭曲行為的后果
1、“關系”中尋求利潤加速企業瓦解。在普通中國人中,最相信的是關系,所以在構筑未來的發展空間時,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廣結善緣、膨脹人脈、尋找靠山。其實,如果多問幾個為什么,就不難看出,把一切成敗寄托在關系和人情面子上,實際上就是想繞過一切正常的管理規范和法律法規,取得某種凌駕于制度之上的特權,從而獲得具有壟斷意義的機會和利潤(即所謂“尋租”)?!瓣P系”越盛行的地方,制度就越遭到踐踏;制度越無尊嚴,關系就更加重要,越發有面子,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關系一旦被破壞,倒下一大批的同時,企業也就壽終正寢了。
2、盲目追求規模導致企業規模不經濟。一方面,企業擴張過快會造成企業用于溝通信息、協調和做出決策成本的提高。且規模越大,管理工作越復雜,因而對管理的規范化以及管理者的素質要求越高。管理者如果仍然沿襲過去的習慣做法,那么就很可能陷入企業內部規模不經濟的麻煩之中。另一方面,行業內大量企業的快速擴張,會導致外部規模不經濟。行業內大量企業迅速擴張,使得整個行業規模過大,乃至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在產品服務高度同質化得今天,結果只能是各廠商競相降價惡性競爭,最后兩敗俱傷或多敗俱傷,并造成社會資源浪費,也即外部規模不經濟。
3、迷信西方管理引發“水土不服”。上世紀70年代末,國門驟升,模仿西方的管理一時盛行。隨著這些西方管理思想、方法的進入,國內企業的思路和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家很好地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理解的原因,很多企業對一些管理模式與管理理念頂禮膜拜,幻想照搬一套“包治百病”的管理模式。但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是:中國地域廣闊,企業的實力與所處經濟環境千差萬別,一種模式或一種管理理念能放之四海皆準嗎?不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套用西方國際化大公司的所謂完美無缺的營銷管理體系和管理理念,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無法實施或無法監控,產生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三、企業扭曲行為的回歸策略
要想使以上企業扭曲的行為回歸到市場的軌道上來、避免其帶來的一系列后果,使企業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政府職能——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環境和行政水平、市場的完善程度和其他社會經濟環境。在轉軌時期,政府的行政水平是最為重要的環境指標。所以政府必須擔任起營造良好企業經營環境的第一責任人的重任。首先,政府應該盡量避免對那些可以通過市場進行配置的資源直接進行分配。對于必須由政府分配的資源應該制定并盡量采用市場化的方法,做到公平、公開、公正,而不是由個別人或部門通過審批來決定。其次,政府不應當把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社會職能推給企業,不應當向企業索取初期應付的賦稅之外的其他利潤。第三,政府應當應提高行政能力和透明度。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企業鉆空子的可能,還同時能給企業帶來方便,提高了總體辦事效率。
2、著眼企業實際——確立適度的成長目標。高速成長往往是企業經營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因為企業的成長不僅意味著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大,企業利潤的增長,企業地位的提高,而且也體現了管理者的卓越才華。企業若跟不上時代步伐,無法達到同行業或政府期望的發展速度,就難逃優勝劣汰的厄運。然而,企業若盲目地過渡擴張,同樣可能會陷入重重的危機甚至瀕臨破產。德隆等一系列巨無霸都暴露出這樣的問題。因此,企業的成長必須考慮到企業自身的資源約束,必須確立適度的成長目標。實踐中許多人錯誤地把企業規模等同于規模經濟,并且以為企業規模越大越好。企業規模指的是企業資源(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產品在一個企業的集中程度。而規模經濟,按照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定義,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如價格、技術、利率、稅收等)的情況下,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增加而降低,即規模收益遞增。反之,當規模收益遞減時稱作規模不經濟。企業如果過渡擴張,就會適得其反,造成規模不經濟。企業要做到不盲目擴張,就應當充分考慮所處行業的特征、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內部人才供給的可能性,量力而行,適度擴張,并不斷提升管理水平以適應更大規模經營的要求。
3、提升企業素質——理清管理思想。管理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在客觀上,僅僅存在相對的適應性。辯證地看,目前所謂流行的管理方法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很普遍了,但對于中國很多企業來說卻是超前了,時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發展與中國企業的現狀并不同步。中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既欠缺科學管理的歷史鋪墊又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機制支撐企業發展。因此,中國企業要做大、做強、做長久,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包括公司的發展戰略、治理結構、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等方面),必須越過運行層面去關注更深層的管理問題——管理思想問題。對于當下的中國企業,之所以要強調理清管理思想的主題,這是因為管理是企業運行中最不確定性、最有挑戰性的一項活動。這種不確定性除了宏觀經濟環境外,還有瞬息萬變的市場,層出不窮的需求,復雜善變的心理,技術不斷的革新,以及突發事件等等。企業管理者要不斷應對和思考,從中發現和分析問題,研究規律,找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不僅如此,管理思想還包括未來趨向的預見和規劃能力,即高瞻遠矚解決企業長遠性的問題。因此,管理的挑戰是永無窮盡的,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水平和不同員工素質及文化,都會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是永恒的主題。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